从打工仔到“猪老倌”

信息来源: 作者:张娟 李胜 发布时间:2019-07-03 10:45 【 字体:

雨刚停,家住平利县老县镇木瓜沟村的陈绪宏两口子就拿起镰刀、背上背篓,到地里去割猪草了。“我们现在圈里有110多头猪,光喂粮食有点着不住,去割点猪草加到猪食里,猪也肯吃些。”陈绪宏一边给我们讲着他的养猪经,一边喜滋滋地往地里走。

现年46岁的陈绪宏,几年前和其他大多数农民一样,农忙时种几亩薄地,农闲时外出务工,先后进过厂、下过矿,干过建筑工,年年挣钱年年花,年年挣钱不够花,随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过得越来越捉襟见肘,201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

“年轻力壮、有手有脚却被评为贫困户,你说脸上咋挂的住嘛?但当时‘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情况也确实没有其他办法!”谈起刚被评为贫困户的日子,陈绪宏满脸无奈和羞愧,他在心底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可是对于怎么脱贫,陈绪宏也是一头雾水,幸好有帮扶干部。“暂时的贫穷不可怕,就怕失去了志气坐等别人送钱送物。这黄泥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多适合发展养殖呀!”木瓜沟村工作队长周兴玉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是啊,可以发展生态养猪嘛!陈绪宏心里边打起了小九九。

没有技术怎么办?村上隔三差五的有养殖技术培训,镇上还有养殖大户可以教,而且还有驻村畜牧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没有资金怎么办?有“5321”贴息贷款,村上还有互助资金协会。在镇村包帮干部的努力下,用地手续、“5321”贴息贷款、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等很快送到了他的手中,陈绪宏养猪的场子支起来了。

养猪很辛苦,但陈绪宏却觉得越辛苦越有奔头,经过夫妻俩不懈努力,养猪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木栏猪圈变成了砖混厂房,十几头猪的小买卖做成了专业合作社,2017年9月陈绪宏一家达到脱贫标准光荣脱贫。目前陈绪宏的养猪场建有厂房300余平方米,存栏有110多头,其中母猪20余头,年出栏猪仔300余头、肥猪200头,年经济收入可达10万余元。手头宽裕了,生活日渐美好,今年6月份,他们一家还搬进了新居、住上了楼房。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算富。”实现了人生逆转的陈绪宏,一边扩大无添加剂生态猪养殖规模,一边想着做一点事反哺社会。2018年他成功对接帮带本村2户贫困户,全方位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产供销等服务,临时用工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同时,他还把68岁的低保贫困户柯昌兰接到家中照顾,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我也不会说什么客套话,反正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真的要感谢现在的好政策和各级干部的倾力帮扶,我现在脱贫了,能带动其他人一起脱贫也是应该做的事,下一步我会继续扩大规模,把生态猪养殖继续做大,带动更多的村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说这话时,陈绪宏放下手中割好的猪草,抹了抹雨水与汗水交织的脸庞,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双眼闪烁着坚定的目光。

| 责任编辑:梁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