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务工作者之青春无悔在基层—记广佛镇中心卫生院医疗中心主任许小琴医师

信息来源: 作者:韩涛 周婷婷 发布时间:2019-07-02 17:45 【 字体: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讴歌伟大祖国70年来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基层医务工作者为促进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平利县广佛镇中心卫生院推出最美医务工作者《青春无悔在基层》系列宣传活动,旨在挖掘和展现基层优秀医务工作者“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甘做群众身边的健康守护神”的崇高职业精神。本期报道群众身边的第一位最美医务工作者,她就是平利县广佛镇中心卫生院医疗中心主任许小琴医师。

许小琴医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从医二十余载,矢志不渝扎根基层,不忘初心乐于服务群众,始终坚守医者情操,勤修医德医术,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了一曲无悔的青春赞歌!

坚守信念,二十余载不忘初心

九十年代末,正是全县基层卫生院医疗人才紧缺的时候,从卫校毕业后,按照当时的分配政策,完全可以选择在县城医院工作,但从农村走出来的她,深知农民的不易,农村更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因此,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广佛镇中心卫生院工作。当时卫生院工作条件极为简陋,住的是木板房,走在上面总是咯吱作响,让人担心随时会踩塌,诊室的土泥地面凹凸不平,办公桌椅都是用了好多年的,医疗设备也极为稀缺。心理的落差和工作生活的困难都没有使她放弃,她坚持边学习边工作,专心钻研业务技能,立志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做医生难,做一个好医生更是难上加难,她始终坚持以“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尽可能的维护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荣誉,“我想服务人民,保障人民身体健康,”20年过去了,她一直以这句话为动力,她的身影经常出现的地方就是宿舍、诊疗室、病房、病患家中,更是在39岁高龄产子后仅仅休息了3个月便放弃剩余3个多月的产假坚持回到岗位继续工作,只是因为她不在,许多她所牵挂的患者没有了持续的治疗。于是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回到了卫生院,开启了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小孩的生活。她真正做到了用平凡的人生诠释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品行兼优,时刻感染身边人

在镇卫生院,她的岗位是最为繁忙的岗位之一,但是却很少有医疗纠纷发生,这都得益于她是一位善良热心、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她总是勤于专研、不断学习,曾经单位人少,她干过护理、兼职过化验、自学过B超、甚至从事过公卫和会计,她从无怨言,但始终没有丢下医疗,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的医疗技术,一步步成长为本区域知名的医疗专家。她把每一次诊疗操作都当成是第一次,院内的重病她必亲自过问,面对诊室内拥挤病患的反复追问,她总能耐心作答。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工作中,她却越干越有劲头,也让她在群众的心中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她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更是受到了院内医护人员的尊敬。她对待年轻的医护人员,既严格要求,又倍加爱护。她总说,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他们的不易。工作之余,她经常组织学习讲座,无私地将所学所知教授给每一位年轻医务人员。生活之余,她积极组织参与并带头鼓励医护人员参加院内的文化活动,主动参与食堂伙食管理,早起为职工采购健康丰富的食材。每当卫生院遇到大事难事,她总能冲在最前,年年评选优秀,她都是得票最高者之一,但她却经常退让,希望把机会多留给年轻人。在生活中,她还是个好媳妇、好妻子,更是个好母亲,不会因为工作忙,而忽略父母、孩子,为了不缺失孩子的成长,她工作时便带着孩子住在宿舍,休息时则总是回家陪伴亲人。在她的熏陶和感染下,不仅同事之间更加团结、协作、友爱和积极上进,就连医患关系都变得更加健康和谐。

医术精堪,深受广大群众信任

在领导眼中,她是勤恳、踏实的优秀员工,在同事眼中,她是乐于助人,能够指导他人工作的良师益友,但她更多的,还是一位深受患者信赖的医生。在其他人踩着点上班的时候,她的诊室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队,有的病人已经拿着处方等待拿药了。她所在的卫生院是当地唯一一家县镇紧密型医联体单位,每天也有县级专家坐诊,但找她的病人却是最多的。“许医生人不仅医术好,态度也好”,诊室外面,总能听到前来就医的患者之间这样相互交流。2014年,松河村一位老人出现了急性肠梗阻,在市中心医院就诊后,因为年老体弱,无法进行手术,最后放弃手术治疗,转回了镇卫生院,转回来时,老人精神极差,发热、呕吐、腹胀、腹痛等中毒症状严重,许小琴秉着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位病人的原则,通过积极查阅资料,亲自给患者插胃管、中药灌肠等治疗,每天不怕脏、不怕累,亲自动手10余次的抽吸胃液和用中药灌肠,在她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康复。家属万分感谢,更是送来了“品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表达谢意。

扎根基层,一人撑起半边天

广佛镇地处平利县东南境,距离县城28公里,辖12个行政村,2.5万人口,只有一条省道与县城相连,居住偏远交通不便人口占比近百分之六十。因为卫生院环境艰苦,条件差,所以没人愿意来,就算勉强来了也呆不了多久,就会想方设法前往市县的大医院,这直接导致了镇卫生院医务工作人员紧缺。与她一起来的,甚至比她来的晚的都走了不少,但她始终还坚守在她的岗位,曾有县级医院的领导先后几次想调她回城里工作,都被她婉言谢绝,别人都觉得可惜,可她总觉得基层医院才是她绽放的舞台,带着这种想法,这一坚守就是二十余载。工作以来,她所接诊的病患少说也有10多万,出诊少说也有上千次。现在,她每天所接诊的患者超过了全院日接诊量的一半,每天开具的处方比坐诊的县级专家还要多,一个人撑起了卫生院业务工作的半边天。

心系群众,勇担健康扶贫重任

她所在的广佛镇是平利县人口大镇,但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广佛镇却成了脱贫大镇。全镇拥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65户7810人,因病致贫人口246户732人。在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不到30人,仅能维持日常业务运转的情况下,她毅然带头接下健康扶贫的重任,成为了家庭医师团队长。由于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她便带领她的医师团队有时选择下午下班后,有时牺牲周末甚至法定假休息时间带上诊疗设备进村入户,为每一个贫困人口检查身体,不厌其烦的讲解健康脱贫政策,宣讲健康教育知识,为患病群众制定诊疗方案,常常返回单位时已是晚上。三年来,她和她的团队累计入户3000余次,她的团队所包抓的村因病致贫户是脱贫率最高的村之一,每一户贫困人口家中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她的工作很忙,但她却非常熟悉她所帮扶对象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有一户帮扶对象因高血压导致脑梗塞,平日血压控制不满意,经常住院治疗,给家庭造成了人力、财力上的负担,自从她帮扶后,给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规范了饮食习惯,定期监督他按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坚持门诊规律服药,最近2年都未再住院治疗,虽然这位贫困户已于2018年脱贫,但帮扶工作并没有间断,她的付出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她经常说“作为辖区的一名医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群众脱贫”。遇到经济困难的或因为着急忘带钱就诊患者,她总是想着法借钱或号召医护人员捐款捐物,帮助病人渡过难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够在健康扶贫之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使她心中充满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她也深深地感受到,健康扶贫之路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大家一起携手,攻坚克难,继续前行。

淡泊名利,一心为民好医生

她是全县医疗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也是“最佳医生”的获得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造就了广佛镇中心卫生院的“金招牌”,院领导曾几次想提拔她任副院长都被她婉拒,2018年院内管理机构调整后,她出任了医疗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卫生院医疗业务工作,但不管上班还是下班、白天还是夜晚,病人随叫随到,每天总是热情、耐心的接待每一位患者,关心每一位患者病情和痛苦,已经是主治医师职称的她还经常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医疗知识,认真、细致的对待每一位病人。有些病人非常感激她,总想表达下感谢之意,她都一一婉言谢绝,从医二十余载,不仅从未收过“红包”,有时还向患者“贴钱”。2016年6月,一位大面积烫伤的孤寡老人,病情比较凶险,可却因经济原因无法转院治疗,许医生积极联系县医院专家会诊,每天花费1个多小时为老人换药以及消毒病房,还自费为老人买床罩,晚上就呆在办公室,以便能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经过1个多月不懈努力,病情终于好转。时至今日,老太太每次见到许医生都会说“这是我的好闺女,我的身体当时多亏了她才能好啊。”“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便是她的真实写照。如今在广佛镇,经她接诊的病人都知道广佛镇卫生院有一个性格温和、待病人如亲人的许医生!

| 责任编辑: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