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喜欢看人家门前的对联,其中“向阳门第春常在,勤劳人家福有余”是很多农户喜欢用的,每次读到它都觉得一个热烈蓬勃的春天就在眼前,但是这样的春天逐渐远去。田野的荒草漫过小路,不再有忙碌的身影。院落房门紧闭,鲜有鸡鸣犬吠。脱贫攻坚把更多的目光引向乡村,让沉寂的地方再次热闹起来。只是当我们以这种形式将自己和乡村断掉的血脉联系起来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沉重的。不是因为乡村荒芜的田野,也不是因为乡村留守的父老,是因为乡村精神的日益衰落。
以前说到乡村,人们能想到的词语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思想愚昧,似乎贫困就是它的代名词。千百年来,人都在和贫困作斗争。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也是通过努力摆脱贫穷、改变命运,乡村传递给子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一代代人勤奋学习或者努力劳作,希望凭借自身的力量走上康庄大道。虽然斗争一直在继续,温热朴素的乡村始终是心灵最后的故乡。
改革开放,依靠自身努力发家致富的人,让人看到乡村的希望。各级政府多年来坚持致力于建设一个个新农村,居住环境、道路条件、医疗教育都在不断改善,为乡村带来新生和向往。按理说,人们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劲头应该更足了,但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这就是争当贫困户的怪像。
在干部走村串户的走访中,数据清洗工作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是历数自己的困难,你说家里没房,他说要供养学生,另一个说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常常是村民大会开成了比穷大会,只为了争相当上贫困户。被评上的欢天喜地,没评上的垂头丧气,甚至到处去申诉。很多住着楼房,出门以车代步的人,看到贫困户家里享受的补助也是愤愤不平,恨不能退回到新中国成立前。钻政策空子的人投机钻营,为了享受购房补贴让年迈的老人独门另过,为了当上贫困户守着存款和旧宅子佯装贫困……身边群众争相效仿,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成为风潮。难道真的贫穷成为一种时尚了吗?
贫穷从来就不是好事,孔子说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在孔子的论述里,一个国家如果社会秩序是公平的,制度是合理的,这个时候,还是贫穷低贱的话,是应该感到羞耻的,然而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今天被颠覆了。假使孔子知道这种的现象不知他老人家会不会慨叹三声。
所以,真正让人心痛的是乡村的精神贫穷了。送资金、送技术、跑业务,政府和脱贫攻坚工作队把所有的细心、耐心、诚心都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但他们的心感觉到越来越累,因为在好政策面前,很多人连最起码的自尊自立也抛弃了,“等、靠、要”成为主流思想。事无论大小,全靠工作队员解决;一不满意就翻脸,拿差评来威胁;明明各方面条件都在好转,就是不肯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另一边呢?如果你到各个棋牌室去看一看,有多少是这些贫困户的家庭成员。拿着政府资助的脱贫资金,在麻将桌上挥霍时光,这样的贫困户谁又能真正助其脱贫?
贫困一词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经济脱贫的办法有很多,但精神脱贫却是高难度的事情。躺在墙角晒太阳的思想注定终生与贫困为伴。人说贫穷能遮蔽眼睛,禁锢身体,剥夺力量,其实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摆脱贫困的主动性。政府的资助、干部的帮扶都只是外部力量,只有发自内心的强大的脱困意识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动力。很多事实证明,人穷志不短。在这么好的外围环境下,应该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依靠自己的力量,借势而为。聪明的用智慧,勤劳的用双手,用对方法,找准路子,摆脱贫困并不是传说,甚至不仅仅是脱贫,更有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一切的财富来自于土地,泥土深沉宽厚,生长庄稼,也生长勤劳朴实。有些时候迷茫就像太阳出来之前的薄雾,我们要相信,拨云见日的时候,乡村依然还是记忆里那个温暖的家园,还是有植根于大地深处的向上的力量,那是属于乡村的精神。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