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责任坚守(作者:吕磊)

信息来源: 作者:吕磊 发布时间:2017-07-14 17:53 【 字体:

很少光顾朋友圈,潜意识觉得,那只是一个不设“防火墙”的“乐透区”。除了被刷存在感的互粉、吐槽、调侃、打赏长期霸屏,就是让链接转载的海量信息吸睛爆棚,容易刺痛你那不安的心。

最近,同事一条不足百字的留言,尤如突破隔离区的病毒,瞬间击碎了我的偏见。以至于那些带有奶香和体温的文字,刹那间成了我们这些处在扶贫一线的干部,相互疗伤和取暖的精神支柱。

“匆匆赶回家,喂宝宝吃一顿饭,冲一瓶奶,换一套衣服,洗一盆衣服,陪着睡一次觉,听宝宝不停地说‘妈妈你要陪陪我……’然后拍一张宝宝熟睡的照片送给加班的自己,明早赶回单位继续加班……”时间定格在了周六的早上,她可以有一万个理由留下来陪伴襁褓中的孩子,清晨的霞光中,她却默默离开,投身到了扶贫一线,因为责任,她选择了坚守。

良久,我难以揣度这是一种什么样地情怀,甚至不断浮现,她双手抱头蹲在某个角落抽搐,洒落一地的泪水和亏欠。不是不爱家,只是她更清楚:他是妈妈,还是一名扶贫干部,一名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即便是面对“妈妈你要陪陪我”的呼唤,她走了,走得那么义无反顾。

有些时日了,机关大院的同事几乎没在餐厅的餐桌上囫囵吃过一顿饭,具体从啥时候开始的,大家说不清,一人端着一碗饭,蹲在台阶上一边吃一边聊扶贫倒是个个觉得很受用。自打脱贫攻坚发出号令以来,台历上的双休日与普通工作日已经没什么两样,唯一的作用就是标记出具体日期,告诉你阶段性重点任务已经进入到了白加黑的冲刺期。为能如期完成攻坚任务,准点到达小康车站,卡着饭点到餐厅就餐反倒成了不正常现象,即使偶尔赶上了也就三三两两几个人。由不得炊事员嘴碎地说:“食堂就餐的铃声该换换了,已经招呼不来就餐的人啦!”

是呀!同事们已经很少听到机关食堂准点敲响的就餐铃声,但他们一定听到了脱贫攻坚冲锋的号令。要不然,怎会如此的不顾一切,在那尚不富裕的山村和那些被贫困侵蚀的乡亲,并肩作战苦干脱贫。即使面对烈日的荼毒,也要在黑暗中为群众送去致富的明灯。他们之所以选择忍饥挨饿,是因为组织的重托、群众的呼唤和那沉甸甸的责任。

偶尔得空在街上瞎转,远远就听见朋友吐槽:“一看你就像个乡镇干部,土里土气的!”我茫然但也很释然,一则和土地打交道,和农民结亲戚,就得穿成农民老乡能接受的样子,土里土气才有农村味,才能和农民站在一起,这叫不忘本。二则乡镇干部那点工资,不能悉数拿来添置着装,得时常为给你出力跑腿的车加满油,要是哪天车轱辘罢工不转了,下乡扶贫可就得打折,衣服能换着穿就行,但油钱不预留不成。

“你们不是有车补吗?”那是公务员!就算是公务员,那点车补也不够每天上山下乡的油钱。何况乡镇还有大多数同志都是事业单位干部,他们没有车补,却用着自己的车贴着自己的钱,在颠簸湿滑的乡间道路上满负荷奔跑,在后备箱中装上满满的物资化肥送货上门,在贫困户需要时免费代驾投医问药。在他们看来,私家车就是用来扶贫的工具,只要群众需要,随时连人带车,跑得那叫欢腾。

发动机刚一熄火,加油站靓妹就娴熟地提起加油枪,一边加油一边搭讪:“大哥,加满吗?这个月看您来过几次了。”“算上这次都4次了,你就往满加吧!”同事摇下车窗搭着话。我无法估算出油耗,但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引擎盖上升腾的阵阵热浪,还有那被磨得锃亮的刹车盘。他们这个群体都不富裕,几乎都是瞅着几个工资过日子的“月光族”,之所以如此慷慨一次一次地加满油,只是想在扶贫的路上走得快些再快些,让脱贫的愿景近些再近些。他们坚守的是一份我不上火线谁上火线的执念,一份我不去扶贫谁又来扶贫的责任。

最近一段时间,已经习以为常那些趾高气昂走进机关大院扯着嗓子喊着要见书记、镇长的“客人”,他们大多都是因为没能评上贫困户找政府讨公道的。其实公道的评判标准、政策认定的界线他们心里很清楚,只是沾光的思想作祟,觉得扶贫政策好,哭着喊着诉穷想扣上贫困户的帽子,拿扶贫政策当“唐僧肉”,在政策的滋润下悠闲着“长生不老”。稍有不遂其义,就会攻击、谩骂、喧嚷、指责,害怕政府没看到他这个“赤条条的穷人”。

“他们也是贫困户,只不过他们贫困的病灶是心智而不是能力,被束缚的是思想而不是手脚。对他们也要扶贫,只有把他们的穷根斩断了,社会上的风气才会好!”无一例外,他们见到了想见的人,自证了自己就是个十足的穷光蛋。但在国家政策面前,他们溃败给了那些任何人都不可逾越的底线。在循循善诱的教劝导下,他们接受了一次春风化雨般的“扶贫”,只是贫困程度不同,有人拂袖而去,有人幡然醒悟。缘何百事缠身的领导如此苦口婆心,概是因为责任,既要唤醒沉睡的人,更要叫醒那些装睡的人。

热恋,应当是青葱时期最为美好的光阴,尤其是在两情相悦情深意浓时,总是渴望有情人能长相厮守在一起。即便那一刻是短暂的,也会飞跃千山万水,不顾旅途劳顿,只为那一瞬间的含情脉脉,心手相牵。因为分居两地,为结秦楚之合,我的同事除了在电话中和未婚妻互诉情愫,总是把相聚的曼妙时刻,寄托在了周末的某个晚上,憧憬着在林荫道上的热吻,还有那放在玫瑰花瓣中的钻戒。

一个又一个的周末,一次又一次的失约。在扶贫与爱情之间,他选择了留在大山,投入到了脱贫攻坚主阵地。他无意冒犯爱情,只是把盼望换成了下一个盼望,把约会推到了下一个约会。因为爱情还可以再等等,只是扶贫已经到了等不起的时刻。如果必须有所取舍,就义无反顾选择扶贫。他的故事无需渲染,因为他已经用责任证明了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男人,这份责任,既有扶贫又包含爱情。

每每看到扶贫一线同志带着泥土的香味风尘仆仆返岗,总会投上敬仰的目光,觉得那是英雄的一次凯旋。艳羡的同时,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穿梭在表册之间,留守在电话机旁和劳作在字里行间的后援力量,觉得他们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好歹有个幸福的所在。

庆幸的是这种幸福感并没有残存多久。银铃般声音的同事沙哑着声音跟我说,她今天打了200多个电话,喝水都觉得嗓子隐隐作痛的时候,我意识到,她的声嘶力竭也是在为脱贫攻坚助力呐喊。虽然看不到被同事汗水浸染的黄土地,却独自体验了夜半伏案的清苦,还有那过时问责的作战命令。因为有了她们,才有了一次次精准有力的攻击,一份份油墨飘香的捷报,她们固守的,依然是脱贫攻坚那份责任。

原本,想一一说说她亦或她们的名字。只是发现这些名字的背后是那么大的一个群体,唯一不用姓氏加以区分的,就是她们都是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在山梁与泥土之间,她们用汗水滋润了满地的绿意。在扶贫与济困之中,她们用行动诠释了满腔的热情。面对大山和大山深处的乡亲,因为责任,选择了坚守,即便满脸被岁月的刻刀写满沧桑,毅然头也不回地走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如果可以,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基层一线扶贫干部。

| 责任编辑:刘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