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问农,温暖民生(作者:邹奇)

信息来源: 作者:邹奇 发布时间:2017-07-14 17:47 【 字体:

以县脱贫攻坚巡查组成员的身份来到平利县正阳镇,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到最多的一种声音是,如今的干部们很辛苦,碰到的问题很棘手,很多时候工作做了,群众还不满意,意见还很多。从镇机关、从站所、从村委会、从村小组、从农户,从表册、公示榜、会议记录,走到乡村的小路上,我们又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振奋和压力——我们的政府没有哪一年如此渴望得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我们肩上的担子分外沉重。

到村走访有几次都在黄昏,妇女们忙着掐茶,老远就听到小作坊炒茶的轰响,农历三四月满山都是茶香。高山的农民多数很勤快,佝偻的脊梁、黝黑的肤色、满手的老茧,是他们多年来辛苦耕耘的军功章。这份荣誉属于养家糊口的责任,也属于过好平淡生活的信心,经汗水变成庄稼融进血肉里,展示着乡村的希望,和人们对生活的信心。

农村人吃饭简单,几个洋芋就能对付。我边吃边夸老乡递来的烧洋芋,想套套近乎,乘机多了解些情况。他半开玩笑地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好政策越来越多,你说说能不能多过人的贪念?我不好作答,有意避开他的目光,他悻悻地转身去了退堂。他的背影刻在了黢黑的墙上,柴火烧得很旺,黄色的火苗子瑟瑟地抖。风是从屋顶塑料纸的烂洞里窜出来的,飕飕声很是刺耳,和狗儿懒懒的哈欠声,把屋衬得格外静。吊罐猛地冒出一声咕噜,大抵也是一种无言的发问:政府到底怎样做,群众才能满意?!

我参与巡查所到的正阳,是个人口只有2000多户的边远镇。这个辖区面积达420平方公里的镇,有700多户贫困户,他们居住的地方大多山高林密、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发展工业几乎没有基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茶叶、烤烟、药材、蜂蜜、生猪等传统农业。女人们陪着上学的孩子,做些兴菜、喂猪、养蚕这样力所能及的农活。男人们一有机会就要外出务工,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仅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在城市里度日。十几年过去了,曾经做着“淘金梦”的男人们,仍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加之煤炭、房地产等行业的不景气,让他们变成市民的道路更加艰难。

这些年,部分返乡农民工成为基层维稳工作的新对象。他们也曾衣锦还乡,兴奋地向亲属们讲解自己在城里见到的高楼、商场和夜生活,而现在更多的是对乡村生活的不再适应。他们把生活的不如意归咎于政府的不作为,这种情绪有传染性,不容小觑。许多见过世面的农民工因为挣不到钱,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步变成了埋怨,最终发展成为怨气。他们怨风烛残年的父母,怨镇村干部和有钱人,甚至怨自己的妻儿,怨曾经耕耘过多年的土地。于是遗弃父母的有之,家庭暴力的有之,好吃懒做的有之,打牌赌博的有之,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发生的。

其实政府一直很重视返乡农民工群体,希望他们把城市的先进理念带回家乡,做产业大户,做致富能手,做村里的带头人。这些年来,政府千方百计兴办社区工厂、发展农村电商、创新“支部+X+贫困户”模式、扶持小微企业、探索“两权抵押”,都是工农结合的产物。虽不能说是为农民工量身打造,但农民工绝对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加之移民搬迁、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低保五保、临时救济等政策力度逐年加大,基本解决了群众衣食住行问题。为此,我们也曾单纯地以为群众对我们的政府应该比较满意。正如一些农村有识者所言,这些年的好政策带来了农村社会的进步,经济在发展,一些群众富裕起来,这与政策的落实有很大关系。

但很多的现实情况是,不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其实并不看好,他们还有很多意见,尤其对基础工作的意见,有时甚至形成对立,政府越是强调的,他们越是反感。对立的情绪在一些地方经久不息,有的走向极端,一些地方屡屡出现的越级信访就是佐证。“不访镇、不访县、要访就访国务院”,“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是上访户中的流行话。本轮贫困户数据清洗过程中,一些被剔除贫困系统的群众来找巡察组,张口先把村上的干部痛骂一顿过瘾,扬言若不解决到位就去北京信访。他们当中,有的为不触碰“九条红线”,偷偷卖了车,卖了房,把遗弃多年的父母接回家中做样子;要么哭,要么闹,甚至以死相逼。好在他们在向我们反映问题时,尚能保持理智,态度也还随和。我们在他们眼里能管官,是上面的好官,他们觉得只有镇村干部坏。实际上,镇村干部知道他们的底细,蒙不住,很多无理上访的人根本不敢找基层单位,可到省上到北京就不一样。碍于信访维稳压力,基层单位怕出乱子,也曾开过口子、批过条子,对一些无理诉求忍耐迁就,从而激发了一些人的上访热情。

群众有了矛盾纠纷不打官司,而选择上访。为什么?打官司要依法依事实,要讲道理。上访呢?有理理直气壮,无理胡搅蛮缠,反正要得些好处。于是我们看到,出车祸了不找交警队认定责任,找政府;打架死了人,不找派出所依法处理,先把死人抬到政府;病死了,不找法医鉴定,披麻戴孝闹政府;生活困难,不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拿着低保证找政府……上访的怪诞循环链,败坏农村风气,带坏了农村中的好人、纯朴人、善良人,消极的价值观,得不到遏止,成为农村中的“潜原则”,不讲理的得好处,讲理的有时就吃亏。

在巡查谈话中,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帮扶方式单一、造血后劲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就被很多干部提出来。还有对群众的感情问题,耐心问题,因为都是同乡人,有时方法简单粗暴些,加之一些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粗喉咙大嗓子惯了”,群众并不完全接受,这很容易形成情绪对立。造成这些问题有的是因为项目对接、资金整合不力;有的是因为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有的是因为对上级政策理解有偏差,过分的强调眼前利益,从而在执行过程中有抵触、打折扣。但大家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当前的贫困村基础条件的确还很差,扶贫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群众实际困难多种多样,有长有短,而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十分迫切,现有的工作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我们走过不少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发现大部分群众或许达不到贫困程度,但生活也着实不怎么富裕,他们争着抢着当贫困户,也是一种生活所迫,或者正是对改变贫困的热望。争当贫困户,看起来是消极的,认真一想,又有积极的因素,毕竟想改变还是大多数群众的常态。问题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影响群众,让他们立起改变的志向,而不是简单地伸手要,坐着等。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有些专家指出,未来三十年,中国的社会秩序将会积极重建。农村也一样。随着国家扶农支农政策在乡村的叠加累积,以及社会资本对农村新经济的加入,农村的变是必然的,农村以新经济的发展达到对“三农”的拯救和振兴,也是趋势可见的。特别是政府已经注意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如市上正在积极推进的新民风建设,事实在广大的农村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和期待。现在各地挖掘家训、收集整理乡规民约就在释放一种信号——我们需要恢复文明体系,尊重传统文化,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农村有更多的生长土壤。当然,随着群众对房屋、生产资料权益的进一步落实,群众自主发展的意愿会高涨,积极性会提高。私有化,特别是农村公共设施的逐步完善,农村新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村发展组织起来的程度会越来越高,组织对于他们的关系会发生良性转变,加入组织被带动发展会成为常态;而不是简单地吃定组织,靠死组织。在和一些贫困户交谈中,我们也能听到一种积极的心声,他们说自己也知道要靠勤劳脱贫致富,但眼前情况是生产形式单一,产品成本大,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好价钱,而且东西多了,还不一定好卖。这让他们依靠乡土脱贫致富,有太多的疑惑。

这些话题,其实已经超出眼下的脱贫数据的清洗,干部也好,贫困户也好,他们或许想到了更远。当不当贫困户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怎样一起致富,靠什么方法致富,这或许才是问题的核心。这对干部是现实而无情的质问。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能给包括贫困户在内的乡亲们找到一条有效的致富路吗?值得深思的是,一些群众对干部的对立和不信任,或许正是基于出路问题,干部如何动脑筋想办法带领大家走一条长治久安的致富路?群众的期望就是最大的信号。

很欣喜,在加强环保督察、实行河长制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这些工作中,依法办事的理念正慢慢深入人心。通过政府的不断努力和全民的共同参与,生态的潜力股被有效发挥,民风的软黄金也被逐步挖掘。一些地方靠好生态正在取得好发展,一些地方的文化建设、文明建设,聚集了更多的群众勤劳致富,平利连续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从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相融合,其取得的效果是综合的,长远的。我们都明白,全面建成中国最美乡村需要久久为功。能够提出这种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发展战略,需要魄力,需要底气,需要担当,更需要全县党员干部自始至终所秉持的为民情怀。巡查中,大家越来越集中提到一个话题,那就是数据的清洗是正确的,是适时的,这正好让我们检讨前一阶段的工作,看到不足,肯定成绩,数据清洗工作,实质上是一次难得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既教育干部,也影响群众。对象数据精准之后,也跟着分类指导的精准施策,把一户一户的情况弄准,特别是把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弄准,用好政策好办法激发他们脱贫的勇气与斗志。

这些天,我们看到正阳的干部每天都要开会到凌晨两点,天蒙蒙亮就翻越几面山入户走访,连续一个多月不曾休假,据说全县各镇都是这样。有时候,不被理解的工作如果是对的,反而更需要坚持。千难万难,只要重视了就不会太难,大路小路,只要行动了就总有出路。毕竟勤劳朴实的群众占多数,有他们给我们做靠山,我们没有理由不挑起这沉甸甸的担子,那背后都是他们眼巴巴的目光。晴空万里大都出现在阴雨天后,况且我们本就是一支能够经受风雨的队伍。如同眼前刚盖好的搬迁房和新修好的产业路,唯有被雨水浸润了,才能远远透出彻亮的光。这光将照亮镇村干部们的心,也将照亮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巡查给我和其他的干部一个信心,和群众一起走,大家同心同向,困难将不再是困难。

(此文刊发于201759日《安康日报》)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