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攻坚贫困村摘下“穷帽子”穿上“新外衣”

信息来源: 作者:王莹 袁宝 发布时间:2016-11-25 10:08 【 字体:

平利县城关镇三里垭村位于县城以西10公里处,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900亩。该村是原三里垭村、青草坪村、凉水沟村三村合并而成的一个村,现辖5个村民小组477户1756人。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计划于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作为首批的脱贫销号村,走好第一步事关全局。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挑战,城关镇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首要的系统工程来抓,既立足眼前,又兼顾长远,在完成上精准脱贫任务的基础上,加快融入到建设美丽乡村的,致力将贫困村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

入户走访识真贫

唯有识真贫,才能实现真扶贫。为确保信息精确无误,该村按照一户一档、户户见面、户情详实、数据精准的要求,通过五看五查方式(五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畜禽存栏量、四看家中有无读书郎、五看发展能力强不强;五查:核查户口本、林权证、土地使用证、土地承包合同、惠民一折通),精准识别对象。县政府办作为县级包帮部门,县长陈伦富带队到包联户逐人核对相关信息,并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督促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在保障信息准确的同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到人的要求,该镇党委书记、镇长带队分头行动,帮助贫困户算好贫困账,绘制路线图,设定时间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按期完成村摘帽、户脱贫的目标任务。 

产业扶贫促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避免出现贫困户被脱贫现象,该村坚持产业支撑带动,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依托五大合作社,发展茶叶、绞股蓝、生态养猪、特色畜禽、有机蔬菜五大产业,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垫资经营、产品回购等五种方式,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各合作社共对接贫困户60余户,向贫困户发放仔猪70余头、鸡苗3000余只,落实贫困户流动就业岗位100多个,开设农村淘宝服务站,拓展宣传销售渠道,确保产销通畅,群众稳定增收。

日攻夜战保安居

要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困难群众彻底摆脱制约发展的恶劣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该村把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群众安全住房达到100%,砖混结构民居达60%的刚性指标,采取统建、自建、购房、旧改等方式,切实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按照旧房改造抓进度、统规统建抓质量、搬迁购房抓服务、资金筹措抓协调的工作要求,镇村携手,分工负责,风雨无阻,确保房屋修建时时有进度,天天有变化,完成了60户统规统建、44户交钥匙工程,实现了贫困户房屋改造率100%,保障了群众安全住房达标准。

内外兼修优环境

贫困村里子穷、外衣脏,该村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改善村容村貌,做到水电路讯户户通。2015年在市质监局的协调帮助下,牵头落实资金175万元,新修了4.5公里贯通全村的产业路;抢抓发展政策机遇,及时与上级行业部门衔接项目实施,凉水沟至青草坪4.5公里产业路目前已全线贯通;完善通村道路4.36公里,改扩建产业路5公里,新建绿化花坛1400米,安装路灯95盏,修建渠道860米、新修饮水工程4处,防洪堤960米、1250米人行路已建成完工;完成电网改造6.8公里,实现了同网同价;宽带入户120户,消除了宽带网络信息盲区,让群众走上信息高速路。通过上级帮,自己干,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也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抱团攻坚增合力

2014年以来,在安康军分区和市质监局的包联帮扶指导下,协调30万资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并按照十有标准,完善了场所功能布局,以村级四项制度为举措,以党员分类管理为抓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能人治村带富效应,将三里垭村培育成了全镇党建工作的样板村。同时,按照五有标准,建成了一个标志明确的作战室、一幅精准施策的作战图、一支精干负责的作战队、一个科学务实的脱贫方案、一个到村到户规划的脱贫攻坚作战体系,落实了包村领导、包帮部门、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六位一体包帮责任。

倾情包帮真扶贫

坚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党员和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借助部门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发动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做到领导真抓、干部真帮、群众真干,对部分无劳动力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和重度残疾人,包帮部门采用“1234”结对帮扶,成立脱贫攻坚突击队,吃住蹲守在村,真情帮扶到户,通过社会救助、医疗救助等方式及时给予生活补助,对社会兜底的五保户和低保户不定期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慰问。通过精准施策、倾力帮扶,努力实现干群合力攻坚,确保按期脱贫销号。

依托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三里垭村大力发展三里垭贡茶旅游新村和琵琶岛景区建设,推动旅游协作发展。探索发展农家乐、观光采摘园、特色种养园,丰富产业形态,拓展农副产业销售渠道,确保村民稳定增收。

| 责任编辑: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