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蚕桑产业专项规划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9-28 00:00 【 字体:

平利县是发展蚕桑产业的最佳适宜区。蚕桑产业多年来一直是全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进一步扩张我县蚕桑基地规模,提高兴桑养蚕科技水平,提升我县蚕桑产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要求及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决定,结合我县蚕桑产业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蚕桑产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东桑西移工程为契机,以市委、市政府《决定》为动力,以扩张规模、提升品质、提高效益为核心,以科技推广运用为根本途径,全面提升蚕桑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快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2、目标任务:到2010年桑园规模由2005年底的8万亩扩张到10万亩;年养蚕规模由2006年的5万张递增到2010年的10万张;鲜茧产量由2006年的1350吨到2010年达到3000吨;白厂丝产量在现有210吨的基础上达到450吨;蚕业总产值在现有8千万元的基础上达到2亿元。

二、十一五时期蚕桑产业建设重点

1、狠抓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和桑园标准化管理。在全县12个乡镇中,重点发展北部浅山川道的兴隆、西河、老县、三阳、洛河等五个乡镇,2006年至2007年完成1万亩高产优质桑园建设任务。2007年秋—2008年再完成1万亩高产优质桑园建设任务。期间逐年加大低产桑园的改造力度和桑园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到2010年,完成低产桑园改造任务30000亩。

2、加强蚕室、蚕具配套建设。逐步实现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喂养省力化、营茧蔟具优良化。十一五期间新改建5000间标准蚕室,其中:建设养蚕大棚1000个(每个30平方米)30000平方米。建设2300处标准小蚕共育室和5个小蚕共育中心,完成22000张共育蚕种,到2010年共育率达80%以上。

3、加快新优蔟具推广普及。为了改善我县蚕蔟具落后善,十一五期间推广使用600万片纸板方格蔟,到2010年方格蔟普及率达到95%以上,推广使用省力化蚕台5800套,真正把我县建成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三、扶持资金
建立县蚕桑发展基金,将中、省、市蚕桑发展项目资金、龙头企业扶持资金、财政支农资金捆绑使用,每年筹资100万元,专项用于发展蚕桑产业。

四、措施

1、集中力量抓好基地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切实抓好蚕桑基地乡镇,着力建设重点乡镇,培育强村大户。建设8个基地乡镇,集中力量建设5个桑园超万亩、年发种超万张的重点乡镇,培植30个年发种超千张强村,2000户年养蚕10张以上科技示范和1000户年养蚕20张以上的专业大户。

2、努力挖掘蚕桑资源的增值潜力,积极开发蚕桑资源的综合效益,不断探索、总结蚕桑副产品及桑园的增值潜力,以提高蚕桑产业的比效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组织领导,为蚕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组织保证。一是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加强县蚕桑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力量。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农业、林业、农发、科技、信用联社、工商、技监、经贸、供销、众鑫公司等单位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供销社。二是进一步明确和夯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其办公室职能职责。三是基地乡镇成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书记或镇长任组长,明确一名副职专抓蚕桑产业发展。四是建立领导小组定期议事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讨论、研究和制定阶段性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4、强化科技服务,提升蚕业科技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制定服务规程和规范,拓宽服务领域,改善和提高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起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网络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的抓点示范,使科技服务工作满足蚕桑产业的发展需要。

5、建立科学考核、激励机制,推动蚕业健康发展。一是明确考核重点内容,将桑园建设、强村大户建设、低产园改造、养蚕发种、方格蔟应用和鲜茧收购等六项指标作为乡镇和包建部门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奖励主要依据。二是设立蚕桑产业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初召开表彰大会,对完成任务突出的包建部门、乡(镇)、村、组、大户和在蚕桑产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服务单位和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OO六年八月三十日

 

 


责任编辑:admin
| 责任编辑:吴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