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期间茶饮产业发展现状
㈠“十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1、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期间,各级党政组织和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实施茶业率先突破,走大力推广无系性良种高效茶园与借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退耕还茶和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相结合的路子,实现了基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全县茶园面积达到9.3万亩,较“九五”末增长2.91倍。全县种植绞股蓝面积达到1万亩,较“九五”末增长6.4倍,创历史最高记录。
2、经营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
2005年全县茶饮(绞股蓝)总产量达到1507吨,总产值达到1.02亿元,产量和产值分别较“九五”末增长2.47倍和5.67倍。茶饮业在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增收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凸现。
3、茶饮产业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十五”期间,茶饮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在平利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实施茶业率先突破的正确决定,县委、人大、政府先后就加快茶饮产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和优惠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茶饮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先后决定将茶叶局单设更名为茶业局,作为政府直属事业机构,组建了绞股蓝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平利县女娲茶业有限公司、平利县绞股蓝农盛公司和《女娲银峰》、《女娲云雾》、《女娲茗茶》三大品牌公司、五和绞股蓝公司。政府投资扶持新建了80家茶饮加工企业。从组织与行政管理、技术研究与推广、产品加工与销售为茶饮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推广和市场销售三大体系初步形成,标志着平利县茶饮产业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品牌整合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在实施茶业率先突破过程中,坚持围绕绿色打造特色品牌,培养核心竞争力。根据平利独特的生态环境,结合开发女娲文化,把平利茶统一到女娲品牌之下,按照质量标准和外形特点确定了《女娲银峰》、《女娲云雾》、《女娲毛尖》和《女娲炒青》四个特色产品;茶饮绞股蓝共同打造中国平利绞股蓝知名品牌,引导培育了五大茶饮品牌公司。通过广泛宣传、推介、营销,平利茶初步得到省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茶饮产品的知名度大为提高。
5、产业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取得新突破。
平利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把茶饮产品定位为女娲有机茶、平利有机绞股蓝。并参照国家有机茶标准,结合本县实际,分别制定了《绞股蓝标准综合体》、《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茶叶和绞股蓝分别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AA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与产品质量认证。绞股蓝原产地保护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审定,先后有五家企业取得了QS质量认证,茶饮产品进入市场的各项公共性基础工作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饮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产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绞股蓝标准综合体》、《有机茶标准综合体》科研项目,分别于2002年、2004年和2005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名、优茶机械化制茶项目,“十五”期间得到了大力示范推广;引进示范推广的“塑棚茶园综合技术”创出了1600元/公斤的早茶生产效益;在此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实施产业大户示范带动,提高科技务茶水平,近两年全县重点扶持了30个茶叶、绞股蓝大户,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与此同时通过召开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开展咨询服务,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普及推广科学务茶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农科学务茶水平和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了茶饮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7、茶文化研究与开发形成良好开局。
开发茶文化,是打造特色品牌的必由之路,也是塑造平利茶业新形象的重要举措。它带来的是经济社会相互发展的关联效应。“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在实施茶业率先突破过程中,在建基地、抓龙头、创名牌的同时,高度重视茶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良好的开端。①把茶文化作为女娲文化和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全民饮茶、懂茶和爱茶的茶文化氛围;②组织力量挖掘地方茶艺、茶歌、茶道,引进全国各地茶文化精粹,嫁接平利传统茶艺,广泛开展茶文化表演活动;③把茶业、茶文化开发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开发建设茶艺村和茶叶生态观光园,推行茶园观光和参与式旅游,体现平利茶乡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平利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④先后建设了几处具有平利特色的茶楼、茶馆。通过宣传、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努力,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表演活动遍及城乡,通过以茶文化为载体的各种宣传推介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大提高了平利茶的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平利茶饮业的快速发展。
㈡“十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的培植和销售市场开拓滞后。
2、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仍较粗放,综合经营效益低。
3、采茶劳力和机械化加工能力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且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经营管理和茶文化研究人才。
5、产业发展资金匮乏,投入不足。
二、“十一五”茶饮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建设项目
㈠“十一五”发展茶饮产业的有利因素
“十五”期间是我县茶业发展最快、最好时期,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诸多的有利因素。
1、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我县地处巴山腹地,气候温和,水热匹配,土壤肥沃且富含锌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森林植被高达65%,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是生产有机茶的理想境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平利茶叶芽叶持嫩性好,茶饮产品的有效成份含量高,自然品质优良,完全能应对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挑战。适应人们追求天然、绿色、健康、环保的消费需求。这是平利发展茶饮产业别人无法仿制的天赐良机。
2、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平利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兴于清。三里垭茶在清乾隆年间曾作为朝庭贡品而驰名。解放后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两次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坚持实施茶业率先突破,茶饮产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建成优质绿茶基地9.3万亩、绞股蓝标准种植基地1.3万亩,先后组建了五大公司、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业大户,新建了80余家名优茶加工企业。产业管理、技术服务、产品加工与销售三大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茶饮业在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增收中主导地位进一步凸现,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进一步统一了决策层、组织层和实施层三个层次的思想认识,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动,产业经营效益的提高,进一步调动了茶农发展茶业的积极性。为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3、有厚实的科技基础。
经过平利县茶叶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茶农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努力工作,先后取得了多项领先全省、全国水平的科技成果,培育出了亩产干茶502公斤的高产典型和亩产值高达24000元的无性系良种高效示范园和一批经营产值达百万元的产业大户。这些科技成果,涉及茶饮产业产、供、销各个领域,正在茶区发挥着巨大的科技效应,为实施“十一五”茶饮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厚实的科技基础。
4、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茶饮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在安康的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陕南突破发展和省政府《关于加快陕南茶叶发展意见》将平利列为重点县,县委、县政府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县情实际,依托资源优势,作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和茶业率先突破的正确决策,先后制定的一系列发展茶饮产业的优惠政策。都为我县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茶饮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5、有广阔的市场销售空间。
我县是开发生产有机保健饮品的一方净土,同一产品我们的有效成分含量高,绿色保健作用强。经国家茶叶质量检验中心检测我县茶叶、绞股蓝的质量、卫生指标均符合有机茶标准,从品质特征上迎合了现代人们“返本求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近两年来女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平利特色的茶艺村、茶园新村、生态观光园和茶楼、茶馆的建成运营,四季常绿的茶园风景等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女娲茶文化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茶饮产业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产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给日益增长的国民精神需求提供了珍贵产品,使“女娲”茶业更具市场综合竞争力。
㈡茶饮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产业布局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施茶业率先突破。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市场营销、壮大龙头企业、强化管理提效、适度扩张规模,着力打造女娲茶叶和平利绞股蓝知名品牌,奋力开拓销售市场;依托项目带动、健全服务体系,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全面提升茶业综合经营效益。举全县之力,建成全国绞股蓝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
2、发展目标。
绿茶:
茶园面积到2010年达到15万亩,较2005增长61%;产量到2010年达到3500吨,较2005年增产2.92倍;总产值到2010年达到2.4亿元,较2005年增长2.86倍。
绞股蓝:
绞股蓝种植面积到2010年发展到5万亩(其中茶饮2万亩),较2005年增加3.85倍,产量到2010年达到12000(其中茶饮1000吨)较2005年增长2.67倍。总产值到2010年达到1.6亿元,较2005年增长8.8倍。
茶饮业总面积到2010年达到20万亩,较2005年增长1.89倍,茶饮总产值到2010年实现4亿元,较2005年增长3.9倍(2006—2010年分乡(镇)发展规划详见附表一、附表二)。
3、产业布局。
根据我县土地、环境、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本着一乡一业、数村一品、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原则,坚持以现有茶饮基地乡镇为主体,以百里生态长廊和平镇、岚镇路沿线为重点,实施规模扩张。力争把八仙、正阳建成优质绿茶生产基地,将大贵百家湾东至长安关垭子南至广佛白果坪百里生态长廊沿线建成茶叶、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生态观光园区、实现规模、质量与效益率先突破。
㈢重点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资金概算
1、茶饮产业化基地建设。
在8个茶饮业基地乡镇新建5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和4万亩绞股蓝标准化种植基地,建成5个万亩以上的茶饮大镇,50个千亩以上的茶饮产业专业村,培育和建成300个“四有”(自有茶园面积在200亩以上;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有一外名优茶加工厂)大户。新建9万亩产业园,每亩投入1000元,需资金9000万元;培育300家产业大户,每户投入10万元,需资金3000万元。两项共计12000万元。
2、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⑴组建平利县茶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新建综合办公楼600m2,配套必要科研设备,总投资300万元;
⑵建立县级茶饮行业协会和8个主产乡镇茶业分会,需投资100万元。
⑶茶饮业市场体系建设。组建平利县茶饮产业集团总公司,培育5个品牌分公司;在县城建设茶饮产品批发市场和6个区域性茶饮产业交易市场。总投资1500万元。
三项共计需投资1900万元。
3、平利县茶饮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项目。
新建4个茶饮精深加工企业,总投资1000万元。
4、茶叶、绞股蓝专用肥厂建设。
新建一个年生产能力1万吨的茶叶、绞股蓝专用肥厂,需投资500万元。
5、茶饮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
⑴机械化采茶技术引进与推广。引进并推广20套机械化采茶设备,到2010年全县机采茶园面积达到2万亩,需投资150万元。
⑵茶文化研究与开发。茶文化综合研究与开发涉及茶文化培训,茶楼及生态观光园建设,茶产品市场策划与开发,女娲茶业研究与编纂等,总投资100万元。
⑶改进与提高女娲茶叶品质综合技术研究。包括茶树品种与茶叶品质、病虫防治方法与品质、施肥种类及配方与茶叶品质、土壤构成与茶叶品质、加工工艺与茶叶品质等综合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改进与提高平利茶叶品质的对策措施,着力提高平利茶叶品质,为平利茶饮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共需投资150万元。
以上五项茶饮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5800万元,其中业主自筹11060万元,申请上级补助316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1580万元,投资比为7:2:1(详见附表三平利县2006—2010年茶饮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三、“十一五”规划主要实施措施
㈠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奋力开拓营销市场
1、扶续扶持龙头企业。①要对现有茶饮企业给予持续扶持,以现有企业为载体,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引进嫁接等形式组建实力较强的产业集团参与市场竞争,鼓励支持竞争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使其成为平利茶饮的龙头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培育一个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平利茶业集团公司;②支持“银峰”、“茗茶”、“云雾”三个绿茶品牌公司和“五和绞股蓝饮品公司”、“绿野神草茶庄”,不断发展壮大 ,使其成为年加工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茶饮品牌企业;③以业主自筹为主,政府奖补为辅,在全县建设300个年生产加工产值在30万元以上的小型名优茶饮产品加工厂,使其成为下联基地,上联销售企业的茶饮产业主力军。
2、整合茶饮业品牌。“十一五”期间全县要在初步整合的基础上,真正将平利茶叶统一在“女娲”品牌之下,生产加工系列产品,绞股蓝饮品要着力打造“中国平利绞股蓝”共同品牌,实行品牌、质量、标准、包装和市场准入“五统一”。所有茶饮业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都要按品牌标准生产加工,统一对外宣传、对外销售,实施名牌战略,参与市场竞争。
3、调整茶饮产品结构。生产加工适销对路产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积极调整业务领域和茶饮产品结构,做大做强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在抓好名优茶的基础上,扩大优质炒青茶的生产与加工,以满足市场和大众消费需要,同时要做好茶饮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生产砖茶、花茶、乌龙茶、茶食品、茶饮品等系列产品,不断创新发展具有个性化和竞争力的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经营效益。
4、统一产品包装风格,按照“环保、时尚、简洁、实用”的原则统一设计制作符合现代消费时尚、能够代表平利特色、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的产品包装,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需要设计制作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产品与消费需求的大、中、小,高、中、低档系列包装,形成全县统一对外的包装款式与风格,共同打造茶饮品牌,树立平利茶饮业良好形象。
5、奋力开拓营销市场。①组织和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贸洽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途径,进一步宣传推介平利茶,以现有茶饮加工、销售企业为载体,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实行企业运作,政府扶持,政企联动开拓营销市场;②鼓励支持现有茶饮企业立足西北地区,面向大中城市积极开拓营销市场,使平利茶叶尽快走出安康,立足陕西,占领西北,绞股蓝饮品以东南沿海大中城市为主建立营销网点和代理销售机构,做好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销售,占领绞股蓝市场;③建立“平利茶业网站”,开展网上宣传推介,网上销售交易,使平利茶产业、茶文化、茶产品和茶企业搭乘上“信息高速公路”,告别“小农贸易”历史,构筑一个与国内外茶叶经销商的交易平台,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④尽快在县城建立集信息服务、产品交易、茶文化交流和标准化质量控制等多功能的产品交易市场,促进产品流通与销售;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嫁接发展茶饮精深加工企业。
㈡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推进产业集约化经营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茶业布局,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和“百千万”工程。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高效示范园区和产业示范大户。利用3—5年时间,在全县建成300个自有茶园100亩以上,有一个小型加工厂、有一定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有相对稳定销售市场的“四有”产业大户;50个茶园面积在千亩以上,人均茶饮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专业村和5个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产业大镇。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倾斜扶持。依法引导和支持土地、茶园、设备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不断增强强村大户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提高茶饮产业的集约化水平。
㈢强化管理提效,适度扩张规模
1、强化现有茶园的规范化管理,按照技术标准全面落实各项规范化管理技术措施,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确保2010年全县投产茶园(包括绞股蓝)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茶园平均亩产达到35公斤以上,亩平均产值达到2400元以上。
2、把茶饮业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建园工程化、管理园艺化、基地园林化和生态观光农业的基本要求,优化茶园生态环境,坚持山、水、林、园、路、景综合布局,完善茶园生态保护系统、水利排灌系统和园地道路系统,强化茶园休闲、观光、娱乐及茶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观光价值,符合有机茶生产要求的茶叶、绞股蓝示范园区,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有利条件。
3、坚持以基地乡镇为主,采取无性系栽培与良种直播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在全县最佳适宜区扩大茶叶、绞股蓝基地规模,再建生态茶园5万亩,扩张绞股蓝种植面积3万亩,使全县茶饮产业实现由数量的增加到质的飞跃,初步建成全国绞股蓝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
㈣坚持科技兴茶,推行标准化生产
1、切实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组织茶饮专业技术干部、企业业主和产业大户围绕提高产业经营效益,深入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着力解决影响产业发展和效益提高的技术难题。“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与推广:①机械化采茶技术的引进与推广;②茶文化的研究与开发;③改进与提高女娲茶叶品质综合技术研究;④茶饮产业精深加工的研究与开发,全面提高茶饮业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经营效益。同时,加强与中、省、市茶饮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横向联合与技术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茶饮科技发展动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努力使我县茶饮业的科技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建立和完善科技培训制度。逐步推行培训合格证、加工资质证、产品合格证、市场准入证制度,全面提高从业者的技术素质。
3、加强茶饮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①进一步修订完善已经制定并颁布的茶饮业标准,使《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和《绞股蓝标准综合体》既符合国际贯例和国家规定,又符合产业发展实际,具有领先水平的茶饮业系列标准;②加大标准的推广力度,加快无公害基地、AA绿色食品基地、有机茶基地认证和QS认证步伐,扩大认证规模,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质量控制与跟踪监督体系,从源头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③大力推行施有机肥和园地行间辅草,提升茶叶、绞股蓝标准化种植水平,严禁使用农药、生长素、催芽剂等化学制剂。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改善和优化茶园生态环境,抓好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的转化,确保平利茶饮产品的质量安全;④抓好名优茶(绞股蓝)加工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按照证照齐全、整洁卫生、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要求,全面提高茶叶(绞股蓝)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水平,统一质量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市场。
㈤传承女娲文化,发展茶饮产业
1、进一步研究平利自然环境,挖掘“女娲文化”和地方茶歌、茶艺、茶道等茶文化历史,营造全民爱茶、饮茶、懂茶的茶文化氛围;
2、结合生态旅游和新村建设,新建一批茶艺村和茶园新村,推行茶园观光和参与式旅游,弘扬茶乡独有的民俗风情,形成茶乡特有的旅游品牌;
3、编纂《女娲茶业》一书,让全国同行了解平利,把平利茶叶推向全国。
4、加大市场宣传,扩大对外影响,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和宏扬女娲茶文化,精心打造女娲品牌,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女娲茶叶、平利绞股蓝成为省级知名品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信息网站等媒体,最大限度地扩大平利茶叶和绞股蓝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㈥强化组织领导,加快产业发展
1、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的双向拉动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动产、加、销联动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拉动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茶饮产业。
2、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职能。①进一步强化县茶业局的管理、调控、协调、指导职能,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平利县茶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调整和充实技术力量,优化人员和知识结构,基本适应产业发展需要。②大力发展区域性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行业自律原则,引导茶叶种植、加工、经销业主组建茶业协会,不断提高茶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3、强化项目支撑,加大资金投入。①计划、财政、农办、农业和供销等部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协助产业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的论证、包装、储备、申报和争取工作,为茶饮业的发展提供资金;②产业主管部门和招商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收外来客商投资平利茶饮产业开发,促进茶饮业精深加工和市场开发。
4、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乡镇和相关部门在发展茶饮业中的职责,把“十一五”茶饮业发展任务按照各自职责,逐项分解到部门、乡镇和企业。实行任期目标管理,由相关部门、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量化考核标准,严格奖惩兑现,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十一五”茶饮业发展规划既定目标的圆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