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录——平利弦子腔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1-06-17 15:02 【 字体:

平利县,位于陕、鄂、渝三省交汇处。史载县境中北部曾是女娲氏早期治所,亦称 “女娲故里”。多样性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于民间的弦子戏就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山花。

平利弦子戏,又名弦子腔。清·嘉庆二十四年,民间“莲花落”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兄弟俩,在原有“莲花落”皮影戏的基础上,首创用专制弦胡伴奏演唱,改“莲花落”为小牙子板掺花子击打拍节,每个唱段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作为“喊腔”结尾落拍,故名“弦子腔”。这一原生态表演形式以平利县为中心,流行于毗邻的镇坪、旬阳、白河、汉滨、岚皋和湖北竹溪、竹山、房县及重庆巫溪、巫山等地。“弦子戏声调以平利地方语音为基础,音乐属板腔体,唱腔音乐中的民间说唱特色,每段唱腔末尾必接‘丢腔干白’和‘喊腔号子’,乐器中专用弦胡伴奏和小牙子掺花击打拍节,都是弦子戏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独有特征”(《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卷》第53页)。

平利弦子腔的核心价值:一是经过190余年磨合锤炼,形成一个独特的剧种,凝聚了五代传人和众多民间艺术家的智慧,是一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二是起源于民间,贴近平民心声,折射出不同时期地域历史文化信息,是反映社会文化发展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面貌的一个缩影。三是以戏剧承传的形式,从皮影小戏到大舞台,经历了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弦子腔好学好记、简便易行的大众化特点,决定了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 责任编辑:吴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