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陈凯:茶叶致富路子宽

信息来源:县委组织部 作者:王梓涵 王隆 发布时间:2021-06-15 10:31 【 字体:

【题记】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以来,平利县各类人才纷纷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务实苦干,敬业奉献,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娴。芒种刚过,天气炎热起来,走进平利县茗峰茶业现代化加工车间,制茶师傅们也忙得火热。笔者见到陈凯时,他正一边娴熟的“摆弄”机器和鲜叶,一边同大家说道:“最近气温高,雨水多,叶子大,我们烘制的时候要注意温度和时间”。

今年55岁的陈凯是茗峰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从事茶叶加工已有17个年头。2004年,时任平利县洛河镇莲花台村副主任的陈凯接手了村上经营不善的集体茶厂。“当村干部我能行,可茶厂咋经营?”这让他犯了难。经过市场调研、外出学习和苦思冥想,陈凯琢磨到了出路——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售卖,一直都是茶农们“单干”,何不“抱团”发展。他找到临近的几户茶农,商量从他们手中将鲜叶按照折算为手工干茶后的价钱进行收购。既不用自己制茶,也不愁销路,陈凯很快拥有了第一波“人气”。

陈凯为人诚信,收购茶叶价格公道。他渐渐赢得了周边茶农的支持。鲜叶供量有了保障,销路也慢慢打开,但新的难题又来了。仅凭手工制茶已经无法达到预期产量。陈凯决定引进机器进行批量加工。“刚开始不懂机器制茶的技术,拿捏不准温度和时间,稍微不注意茶叶就炒糊了”,陈凯笑道。对此,他利用互联网和书籍,开始接触专业知识,还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培训班,向农技干部“取经”。经过摸索,茶叶产量显著提升,质量有了保障,陈凯也从“门外汉”成了“土专家”。虽然有了机器制茶,但他却丝毫没有丢掉手工制茶技艺,一有空,就忙里偷闲炒上一锅手工茶。他先后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并斩获金奖,名气越来越大。

只有名气没有财气可不行,只有产量没有销量也不行。虽然陈凯的茶叶凭借可靠的质量,早已在县、镇市场站稳脚跟,但他不满足于县内市场。多次赶赴西安联系批发商、经销商,甚至许下批发的茶叶不卖完不用付款的承诺。他的真诚消除了客商们的后顾之忧,顺利进入了更加宽广的市场。

2009年,靠前期积累的资金,陈凯开始扩建茶厂,建园60亩。2015年成立茗峰茶业有限公司,取得“SC”标准化认证。脱贫攻坚期间,洛河镇确定了以茶叶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茗峰茶业作为优质经营主体,享受到了扶持政策,累计获得10万元建厂补贴,被注入扶持带动资金5万元,还和村里签订了配股协议,获得“三变”改革注资28.5万元。目前,茗峰茶业已发展成为市级龙头企业,注册资金达600万元,年产量18吨,销售额1180万元。

一片叶子就是一条致富路子,身为县人大代表的陈凯也积极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茶叶收购、茶园管理等方式累计带动60户187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每年带动农户600户,累计带动2000人次,辐射周边茶园2000亩,每亩增收5000-8000元。“夏茶上市,我在家闲不住,一天可以采二三十斤鲜叶,轻轻松松就挣100多块钱”,在茗峰茶业280亩高效有机茶园中,村民王德银告诉笔者。
陈凯的茶业之路只是洛河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近年来,该镇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火车头”“发动机”作用,实现了扶持一批大户,盘活一片茶山,带动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全镇茶园总规模达到2.2万亩,年产值近亿元,茶业之路越走越宽。

“现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决心乘势而为,引进福鼎大白茶和黑毛茶,再把理条机和滚筒杀青机进行升级,一定把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文章做大做优”。陈凯高兴地介绍道。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