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一线看委员》——李世斌:梦是一条丰收的河

信息来源: 作者:崔世耀 发布时间:2019-08-15 08:21 【 字体:

坝河水,大美无言。

坝河人,甘于平凡,成就不凡。

李世斌,一位典型的坝河汉子,出身农家,热爱农业,情系农村,用执着、用青春、用奉献,乃至用伤残的身体在这一方山水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农业传奇, 被人誉为“坝河娇子”、“科技财神”、“道德模范”、“中国好人”。

科技财神:初圆农业梦

坝河流经一个叫作马龙潭的地方,陡生眷顾之意,一个急弯,孕育了一座城、一方人。李世斌就出生在这里,由于地处城郊,家有几亩河滩地,从小就跟着父辈种瓜栽豆,侍弄果蔬。他头脑灵活,手脚勤快,很小就练得了一手种地的好手艺,父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认为家里后继有人,晚年生计不愁。可是李世斌人小志大,白天种地,晚上看书,勤耕苦读,一直想通过努力跨过门前这一道道尘封已久的山门。

李世斌的父亲在当地也算是一位出色的菜农,日子虽然过得辛苦,但也安静殷实,因此他一心一意想将这位心灵手巧的孩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让他承袭侍奉好自家这一亩三分地,过上如同坝河水一样波澜不惊的生活。加之李世斌又是家中长子,更是一位极其孝顺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跟着父母种菜、卖菜,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眼巴巴地看着考学升造机会一次次从身边溜走,也只能默默承受。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世斌这种苦读不辍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乡邻,1991年他被公推参加高考,并顺利被西北农业大学录取。1993年,毕业后本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他,却带着感恩和梦想回到了家乡,自愿分配到平利县农技站工作,成为单位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当时农技推广战线上最年轻、最有学问的高材生。

给了他舞台,就会绽放精彩。

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他兴农奉献的坚定志向,如一双腾飞的翅膀,帮助他在农技推广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94年至2000年,他包抓的平利县长安镇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一花独放,一跃成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镇;1997至2001年,他承担了全县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建设任务,年年种子产量和质量都是全省最好水平,被命名为省级免检基地;2003年,他到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开展中药材课题研究,让消弭了近40年的平利地道名贵药材八仙党参重现光彩;2004年,他组织推广新型沼气建设,工作名列前茅,使平利县获得“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先进县”称号;2008年,他成功引进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填补了陕南地区技术空白;2012年他主持完成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历经4年,高分通过省农业厅验收;2013年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主持完成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安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付出终有回报。李世斌矢志农业、情系农民、奉献农村的“三农”情怀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肯定,先后被任命为平利县农技站副站长、站长、县农技中心副主任等职,并4次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数十次荣获省市县先进个人、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被主管部门聘任为全县蔬菜产业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被农民誉为“科技财神”。

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生

在别人眼里,有诗和远方;在李世斌眼里,只有农业和农村。2001年,李世斌当选平利县第六届政协委员,他的“三农”情怀得到了再次升华,压在他肩上的担子也重了几分。

平利是一座山城,原本山上建城,河边种菜,但是随着县城扩建,菜地渐减,市场菜价高居不下。面对全县蔬菜生产滞后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身为政协委员的李世斌,寝食难安,先后在政协全委会上作了《加快蔬菜基地建设,保障城区蔬菜供应》、《抓好蔬菜产业建设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我县农业园区现状、问题和对策》、以及《我县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等建议发言,得到了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位委员的一致赞同。

建议得到了认可,关键还在落实。抓蔬菜产业当然离不开他这个行家里手。李世斌深知,“种菜如绣花,三年难入门”,全县一百多农技干部熟悉种菜的几乎没有,这个重担只能自己一肩挑。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任务落实,都得靠他亲力亲为,天天起早贪黑,还是分身乏术,于是就动员妻子和熟悉种菜的亲友帮忙,把单位的事当作家里的事做,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干。加之蔬菜技术更新快,他每年都要自费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了减少农民损失,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都先在自家菜地试验,成功后再推广。为了使新建基地菜农能够尝到甜头,坚持下去,到了蔬菜滞销季节,他积极为菜农联系市场销路,一步步帮助他们完成了由粮农到菜农的角色转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政府的重视下,通过李世斌的努力,平利县设施蔬菜产业从无到有,全县先后建成了设施大棚基地1000余亩,全部普及了“春提早、秋延后”生产技术,蔬菜上市比过去提早一个多月,退市推迟一个多月,就连冬天也能吃到本地上市的绿色蔬菜。2007年县将蔬菜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2009年平利县被确定为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县。

在积极谏言践行的同时,李世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层,经常性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社情民意、调研报告以及工作建言材料,很多建议都得到了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如《关于农村集镇和居住密集的乡村乱倒垃圾严重污染环境问题》、《关于出台农业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机制办法的建议》、《关于地方农作物优良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建议》、《关于规范全市事业干部奖励工资发放政策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提高提案办理质量几点建议》等,很多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部分建议作为大会建言在政协全委会上交流。

心有情怀,行有担当。身为政协委员的李世斌积极建言资政、履职为民,连续被推选为平利县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和安康市第四届政协委员。

中国好人:厚德润乡里

好人多磨难。李世斌在一次下乡途中摔伤了左腿,当时由于工作忙没有入院检查,贴了张膏药后就没再留意;2011年伤情突然恶化,只能作截肢手术。这对于事业正旺、人生正盛的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很多农民都无法相信,纷纷来到病床前泣不成声:“你的腿支撑的不是你自己的身体,撑起的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你腿残了,今后我们的生产靠谁呀?!”

向难而行,向美而生,愈艰难愈不凡。

灾难没有击垮李世斌,手术正值春季,他放心不下生产,躺在病床上咬着牙给农户打电话,询问种植情况,叮咛技术要点,就这样在病床上搭起了临时“技术服务台”,电话铃声经常响个不停,通话双方都饱含泪水。术后他装上了假肢,通过强化锻炼,勉强能站立行走,单位安排他休养,他坚持和别人一样上班下乡,同事们都心痛落泪。从此坝河两岸的村村峁峁,总有一位步履蹒跚的中年汉子,拖着义肢守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建棚建园、发展生产,把丰收的欢笑留给了农民,却把彻骨的疼痛留给了自己。

长安镇中坝村是目前全县最大的蔬菜基地,但过去这里是一片乱泥田,在李世斌的指导下,通过近20年的发展,从竹架棚到水泥棚,再到钢管棚,农民也从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再住进了小洋楼,这里的农民都说:饮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李世斌。边远高山八仙镇为解决吃菜“难”问题,为农户建好了20余亩大棚,可是农户不愿种菜,进驻了几批技术员都被赶了出来。李世斌知道情况后,主动请缨入户动员,承诺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并带着伤残身体为农户调种苗、做示范,当年大棚平均效益达3万元以上,农户个个破涕为笑,动容地说:“李世斌主任技术好,人品更好!”

大学生李伟“不当白领回乡种菜”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可是李伟最感激的还是李世斌,因为他的一招一式都是李世斌教的,从种到收,再到销售,手把手地带、一对一地教,可以说没有李世斌的指导,就没有李伟今天的成就。返乡青年庞正江,投资百万发展设施农业,自己几乎啥都不懂,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李世斌,从棚室建设到土壤改良,从标准化种植再到有机质袋栽,一步一步都是李世斌推着走的。农机大户邹仁和,今年集中代育了60多亩水稻秧苗,受低温天气影响,大面积发生了“立枯病”,第一时间想到了李世斌,李世斌拖着残腿赶到秧田指导防治,挽回了损失,邹仁和感激涕零,不是李世斌主任的“及时雨”,我们村今年几百亩的水稻就无秧苗可栽了。

如此事例,不胜枚举。李世斌每天下乡回来,残腿钻心的疼,浑身动弹不得,但是他依旧规划好了第二天的下乡行程……

德是一座山,矢志不移;梦是一条河,驰而不息。

李世斌身残志坚,心系三农,德感四邻,情动乡里,先后被评选为平利县第二届道德模范、安康市第四届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 责任编辑:万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