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镇:引领脱贫攻坚 建设美丽乡村

信息来源:长安镇 作者:卢海东 发布时间:2018-11-02 10:57 【 字体:

金沙河村位于长安镇西南部,距长安集镇19公里,是长安镇最边远村之一,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19户943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4户69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3%,属省定深度贫困村。

作为省定深度贫困村,金沙河村交通不便,世代居住在此的老百姓,只能守着绿水青山,依靠传统农耕维持生计。基础设施欠账大,群众持续增收难,是决战脱贫攻坚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成了金沙河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

去年以来,金沙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领导核心作用,依托县城第二水源地的区域资源优势,按照“世外桃园、古风诗意、乡土乡愁”定位,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目标,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和茶饮产业园,群众实现了稳步增收。在金沙河村的青山绿水间,镇村一班人用心用情用力,苦干实干加巧干,谱写了一曲深度贫困村鏖战贫困、开拓进取的美丽变奏!

筑牢坚强堡垒  打造红色引擎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支部坚持把党建主业与脱贫攻坚主责有机结合,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

建强一支队伍,凝聚攻坚力量。攻坚伊始,镇党委、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就认识到,在整个攻坚工作中,队伍建设是关键。按照理事先管人的原则,成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教育、软件档案等专项工作组,将工作职责、任务细化到人头,找准攻坚战位,摔打出了一支听指挥、作风好、善打仗的优秀党员干部队伍。同时,常态化开展“四支队伍”学习培训,推进四支力量团结一致,深度融合,合力攻坚。

强化责任担当,主官必须主责。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每周进村入户蹲点调研、解剖麻雀。联村领导将80%以上的精力用于脱贫攻坚,到村到点抓落实、抓进度、抓质量,确保脱贫成效达标。过硬的队伍要有过硬的纪律。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工作在村、考核在村,实行电子考勤。党支部和党员干部成为推动脱贫攻坚事业的领导核心。

补齐弱项短板  筑牢发展基础

补短板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到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推进,必须要抓严抓实抓细。

强力推进易地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金沙河村在十二五期间搬迁农户63户,“十三五”规划搬迁98户,结合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改造农户住房162户,基本实现了贫困户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狠抓基础设施配套。高标准建成投用村“两委”活动室、标准化卫生室、文化休闲广场,硬化通组连户路6公里、产业路4.5公里,新修砂石路7.8公里,新建便民桥2座、河堤2300米、安全饮水4处、污水处理站2个、排污网管8300米,电力改造和电视入户率均达到 100 %,安全饮水入户率100%,通讯网络公路主干线全覆盖。

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始终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大力实施路面硬化、庭院绿化、污水净化、道路亮化等“四化”工程,新修建花坛123处、小品绿化6处、栽植行道树1500棵、河道植柳2000棵、茶园植桂4000棵,安装路灯80盏,金沙河村成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发展富民产业  全力助民增收


作好产业选择,明确发展方向,是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所在。产业发展上,依托青山绿水始终坚持“长中短”产业协同发展,按照“茶饮产业主导,山林经济为辅”的思路,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努力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大力推进“三变”改革,成立了村社合一的茶业专业合作社,坚持走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之路。

一是开发利用资源增收。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调结构,积极开发利用现有山林资源,以土地、林地入股分红的方式,参与合作社经营,获取稳定的土地收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特色产业带动增收。以合作社的形式,大力发展蔬菜、药材、养殖等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创建品牌,打造一批金沙河特色农业品牌。三是资产经营运作增收。加强对村集体所有资产的清查评估,用好三变改革专项启动资金、用活“扶贫互助”资金、用准“生态补偿”资金,把资金入股量化到合作社,获取一定的收入,实现家家有股份,人人能分红。四是开发乡村旅游增收。通过合作社牵头运作,农户量化入股以打造民俗文化,保护传承陕南民居特色,发展农家乐和农家民俗居住体验,实现集体和农户收入双赢。五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收。通过合作社+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电子商务+农户,有效实现群众与市场直接对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达到双赢。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代种代销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历时三年建成无性系高效茶园600亩,直播茶园200亩,改造老劣茶园200亩,发展山林经济园1000亩、中药材、百合、魔芋1000亩,基本达到“人均三亩园”目标,切实保证了农户后续稳定增收。

扶贫先扶志  对症拔穷根


金沙河村坚持扶贫先扶志,以新民风建设为抓手,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

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针对少数群众“等靠要、缠访闹”等不良风气,金沙河村完善村规民约,成立“一室四会”,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议,建立“红黑榜”表彰先进模范、教育后进典型,累计培树先进典型32名,曝光后进典型5人,用身边事引导群众厚植“诚孝俭勤和”新民风,有力激发贫困群众苦干脱贫内生动力。加大教育扶贫斩穷根。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做到了“全面覆盖、全程覆盖、全员覆盖”,使每一个孩子一个不少的接受教育、成长成才。强化技能培训促脱贫。全面加强技能培训,全村贫困劳动力至少都掌握了1项实用技能,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金沙河村在“三苦三真”精神的引领下,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亲如一家,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成为金沙河村最靓丽的底色。累计稳定脱贫114户40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73%降至现在近15.37%,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村组面貌焕然一新了。

| 责任编辑:吴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