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广佛镇码头村位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村的土质并不好。听奶奶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从发生过严重的山体滑坡。至今坡底还有一些老式楼房还留有裂痕。然而,我大伯还一直住在那里。
这片山村,一共住有30多户人家,青年人都是去城市打工,家里都留下的是老人、孩子,由于道路经常被冲毁,所有生活用品,都是靠这些老人用背篓一次次往回背。这片土地就像个挑嘴的孩子,只适合种植玉米,油菜。要是遇到干旱和大风天,收获真不算好。再加上这些年又是退耕还林,一些小动物也经常下山找食物,庄稼收入便是更加微薄了。
不知什么时候,“中国梦,复兴梦”、脱贫攻坚”、“扶贫先扶智,脱贫奔小康”、“扶贫开发,幸福万家”……作为中学生的我,初听还很迷茫,感觉似乎离我很遥远。在一次偶然回乡下老家拜年时,我才感受到国策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我到了大伯家的村口,大伯便来接我,还时不时的指着山下的镇子边的移民安置房,告诉我说,他们将会到这些宽敞明亮的房屋里居住。
到了村里,看到家家养的肥嫩的猪,还不止一条呢。山上还放养的还有土鸡。听大伯说,村委会的领导干部,还有外来的知识分子,扎村驻队带来了扶贫无息贷款技术产业项目,领导大伙发展种植产业。这使得大学贫困户就业问题有了好的解决,也为贫困户提供平台,激发大家致富的信心。而且今年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减少。这对留守儿童、老人来讲,无疑是个喜悦的消息。那村里曾老劣茶园也将改良扩建成新的茶叶加工业,做到统一收购,加工。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政府的带领下,紧盯贫苦农村产业,着眼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带动,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户的子女,有了读书资助,上学有补贴,营养又着落。他们通过学习,将来一定改变他们的命运,真可谓是“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这些暂时落后贫困户老人,党和政府在医疗保险全免,在生活给予关照。
暖,有时不是在手中,而是在心中!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的内心无比感动。社会各行各业的援助,使我们身边亲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无私的爱心者,坚持行走在贫穷的山路上,给予无私的帮助。我更加坚信:脱贫攻坚,这股力量足战胜贫困大山,带领我们走向美好。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