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党在农村的政策太好了,但是我们不能躺在优越政策上享清福。在农村只要身体健康,只要勤劳,就没有脱不了贫的”。听了78岁的老共产党员李加友的这段话,对他这种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从内心深处油然起敬。
李加友是正阳镇龙洞河村3组的村民。入党30多年了。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曾先后担任过几十年的生产队长(组长)。他用以身作则,勤劳苦干的模范行为,带领全队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不仅种好庄稼,而且发展了茶叶,栽植了板粟树,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由于工作出色,群众拥护,曾多次被评为先进队干部。他也曾在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生活困难的年代,当过背佬儿。从老八仙街背200多斤的山货,经黄柏码到白沙河,翻龙须垭,从洛河到县城。再背同样沉重的日用品,原路返回,挣运费拿工分补贴家用。他还当过漆匠,每年在深山老林里,爬山上树割漆。他割的漆,每次验收都是一等品,倍受收购员的称赞。即使是在上娃娃坡的困难时期,特别是在大儿子李自祥在修公路时受伤失去一条腿、小儿子李自金在煤矿不幸遇难的极度痛苦的时期,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强忍悲痛,继续前行,硬是挺过来了。他总是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困难,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他始终坚信,有组织的关怀,有邻里的帮助,有健康的身体,有勤劳的双手,有周密的计划,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过不去的坎。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家的生产、生活都是井然有序,村民们对他都投以羡慕、赞许的眼光。
2014年,党在农村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了,李加友夫妇因年龄大、缺劳力等原因,通过村组党员、群众代表评议被确定扶贫对象,后又被定为2016年度脱贫户。去年底,当驻村干部去他家核对当年家庭收入时,李加友主动板起手指头一五一十地和驻村干部算了一盘帐:一年下来养猪4头,卖猪肉收入近2万元,种茶收入7000多元,卖鸡和蛋收入1000多元,卖洋芋和洋芋粉收入2000多元,卖板粟收入2000多元。合计现金收入3万多元。家里还杀了一头猪,一只羊和几只鸡自己食用。这些收入早已超过了贫困户的标准。算完帐,驻村干部还没说啥,李加友就毫不犹豫地表态说:“组织上对我已经很关照了。我是党员,既然脱贫了,我要靠自己的双手为组织减轻负担。”当年77岁的李加友脱贫了,不当贫困户了!这在龙洞河村乃至正阳镇传为佳话。
今年,李加友夫妇又养了3头猪,而且准备9、10月份再增加3头,养了4只羊,30多只鸡,种了5亩地的包谷和洋芋,管了7亩茶园。洋芋挖了8000多斤,洋芋地又种上了萝卜。包谷能收3000多斤,现在家里还有2000多斤陈包谷的存货。下半年要用包谷和萝卜给猪加料催肥。庄稼和茶叶都是用农家肥很少用化肥,产品是纯天然的。预计今年的收入有可能超过去年。
李加友对我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时穷。”他家所有的农活、家务都是老俩口自己做出来的。几乎没有请过工。农忙的时候,每天晚上俩人都要合计一下第二天的活路。第二天按照头天的计划,完成好各自的任务。哪个忙不过来了,另一个就会主动去帮忙,配合非常默契。每年年底,又对来年的生产、生活作出计划。如此循环往复,几十年如一日。去年老李的老伴在医院做眼睛手术。一段时间他一个人在家,做庄稼、管茶园、养猪、养羊养鸡,所有农活、家务全都压在他头上,忙得不可开交,但他精打细算,科学安排时间,起早贪黑干活,一个人把家撑起来,当年还没减收。因此,在龙洞河村3组,尤其是老李周围居住的十多户都以老李为榜样,生怕落在后面被人瞧不起。在帮扶单位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帮助指导下,这里的多数农户,依托土地,发挥种庄稼、种茶叶、种药材、栽果树以及养殖业等传统项目的优势,增加收入。近两年,随着正阳大草原的逐步开发,旅游业开始兴起。一些公路边有条件的农户开办了农家乐。老李的大儿子李自祥夫妇也办起了“自强农家乐”,而且菜肴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几盘八仙特有的农家菜让在这里就餐的游客,赞不绝口,食而不忘,二儿子李自兵,也在城关三里垭村租房养猪,年收入10万多元。当地不少农户还把自家生产的洋芋粉、蜂蜜、茶叶、药材等做为旅游产品销售,使收入不断增加,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和李加友交谈,他总是乐呵呵的一脸笑容,他脸色红润、精神充沛,身板硬朗。他笑着告诉笔者:“我现在一天三顿饭,每顿至少半斤粮,粮食、蔬菜、食用的肉、蛋,都是自产的,只买一少部分细粮,调剂生活。每天下午还要喝三两最好的包谷烧。”他说:“别看我78岁了,只要身体健康,只要还有劳动能力,我就不会给组织添麻烦,不会给儿女增负担。”
78岁的李加友和72岁的老伴刘友翠,按说已到了颐养天年,安享清福的年龄,但他们没有。他们在脱贫路上不忘初心,自强不息,稳步向前!他的一席看似普通平淡的谈话,折射出一名老共产党员在平凡无奇中彰显的伟大情怀,在本真纯朴中突显的崇高品质,充满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精神。这朵绚丽的夕阳红,与美丽的正阳高山草甸、多彩的龙洞河瀑布群,和巍巍化龙山,交相辉映。老李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不正是当今时代所需要急切呼唤、弘扬的吗?不正是我们推进新民风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大力培育、推崇的吗?
| 责任编辑:万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