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号角催人奋进,也改变了一批年轻干部由校门到机关门的常规工作。到农村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地方,那里是选贤任能,砺炼人生的主战场,时雨春风催生着他们的成长。80后的张成军是县老干部局的办公室主任,今年二月被选派到城关镇徐家坝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不负众望,很快融入到这个新“家”,充当着一个得体的角色,赢得了百姓的称心,在扶贫记事薄上刷写出沉甸厚重的篇目,被城关镇党委授予优秀第一书记的荣誉,一道道闪光指引着他负重前行。
一心联众心
徐家坝村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产业单一,贫困程度极深,多数农户靠外出务工,留下妇女、老人、儿童困守乡愁老家。全村7个村民小组595户1454人,精准核实后的扶贫对象183户522人,短期内要实现整体脱贫,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张成军接受组织派遣后,他知道首要的是要迅速进入角色,城里原来按时上下班,还有礼拜天的工作模式发生重大改变,特别是家里小孩上学无人照管,孩子妈妈也在乡镇工作的家庭压力是很大的。但“第一书记”重任不允许他兼顾自己的小家庭,他只好将外母接来照料孩子,自己便全身心投入主战场。一到村,他首先把自己由上级派来的“客家”变成能为村民作主的“东家”,入户走访,与群众以心换心,倾听村民呼声,查找贫困原因。切实履行“第一书记”的职责,首先强化支部堡垒,带好党员队伍,形成有担当的“排头兵”,合力脱贫攻坚使命。因此,他摆正自己的位置,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当参谋,作主张,从支部“三会一课”抓起,提高党员素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补选支委成员,健全制度,明晰“两委”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棘手的工作主动去做,不靠不推诿,其它班子成员职权职责内的事不替代,不包揽,使班子成员合力同心,党员队伍的整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在走访中,他发现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阻力在于依赖政府帮扶,自身发力不足和脱贫路子不清的问题是精准脱贫工作的主要矛盾。于是,他在登门到户的基础上,分组或家庭院落把群众集中起来宣讲扶贫政策,帮助每个家庭选定脱贫项目,从树立正气,转变民风抓起,不厌其烦地回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和群众以心换心,一些不理解政策,不能享受扶贫政策的农户,思想情绪却得到一一化解。特别是在贫困户数据大清洗中,他跟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一道,连续作战,白天深入农户走访调查,晚上和村“两委”班子开会研究,核实信息,并把核实情况交给群众,政策尺度交给群众,通过党员大会,群众大会,民主评定,层层筛选,确保阳光运行,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张榜公布后,得到了群众的赞成和支持。同时他还扮演者惠民政策宣传员的角色,对党的惠民政策,产业扶贫技能和新民风建设,张成军是逢会必讲,逢人便说,并积极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协助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相关诉求,把自己的心与群众的心合在一起,因此,群众都称赞说:“张书记对村里的工作熟门熟路,不像是派来的外村人”。
倾心办实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张成军把产业扶贫列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潜心研究如何让每个家庭能就地生财,把党员干部与贫困户联系到一起,把帮扶企业与贫困户对接起来,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精准脱贫的结合点,吸引村里的能人及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来创业。在他的工作日志上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详实思路,再把他的谋划意见分别同两委班子的同志一一交换,然后开会决策形成共识,就这样先后培育了群英中药材、玉中养牛、林兵养鸡、聚源绞股蓝、众合绞股蓝5家专业合作社,引进了盛丰源食品公司和春兰食品公司对口贫困户结对帮扶。目前,全村已重点发展白芨106亩、绞股蓝200亩,原生态养猪300头、养牛50头、养乌鸡10000羽。特别是抢抓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的机遇,积极盘活闲置资源,用活产业惠民政策,鼓励贫困户及村民带资入股,将村未脱贫户免息的信贷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集中入股在合作社,合作社按股份给贫困户5%的比例保底分红,根据经营状况再进行第二次分红。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赊养畜禽幼崽、入股分红,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让村民和贫困户有了当年增收的途径,并为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选择脱贫项目的同时,张成军心头又一个操劳重点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村貌的改善问题。他的想法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不断筹集资金帮助,还利用熟人、朋友和工作关系多方争取县级有关部门支持。县老干部局先后争取了35万余元用于村公共活动场所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级包抓领导的重视和县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今年共争取项目资金900余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上,道路硬化4公里,实现了安全用水全覆盖,建成2个移动基站,2座便民桥,安装太阳能路灯105盏,标准化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已建成使用。他全身心投入,与党员干部和群众一道抱团攻坚,合力改善基础设施、旧房改造、环境治理和亮化美化等系列项目,脚踏实地推进整体脱贫工作。干部群众都说,张书记累瘦了。他却回答:“组织给了我这个平台,我一定要珍惜。尽心尽力为大家多办成一些好事;单位派我来脱贫攻坚,我一定要对单位负责!”
关心见真情
张成军在他的扶贫日记中写道:扶贫工作很辛苦,但我们要以大爱精神作支柱,患难见真情,帮人所需,来收获一份快乐。他就是这样来帮助村民的。
一组贫困户陈燕,是大家都知晓的“头疼”户,丈夫因病已去世几年,儿子患精神病,女儿在西安上学,家境十分贫寒,房屋破旧不堪,已成危房,加之交通不便,离村道近2公里,早就列入搬迁对象,但其坚决不愿搬走。在确定干部结对帮扶对象时,张成军主动要求,将陈燕作为他帮扶对象之一。于是,他三番五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的劝说,历时半年做通了陈燕搬迁的思想工作,计划10月份搬迁到镇集中安置房。9月14日,陈燕突发疾病,昏倒在家门口,张成军得知信息已是下午6点多钟,正在村上食堂吃饭,他立即和3名工作队员和村医生赶往陈燕家中,考虑到其家庭状况,在初步诊断后,决定送陈燕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于是,他和几名队友摸黑搀扶送陈燕下山,到村委会已是晚上8点多,联系到陈燕陪护人员后,他立即驱车连夜送陈燕到县中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到医院后,他跑前忙后,办登记送检查,一直到晚上12点忙完后才离去。急诊科的医生以为他是陈燕的家属,知道是村第一书记后,点头称赞:我接诊以来,村上第一书记亲自送村民来看病,你是第一个!后来才知道,这段时间,张成军自己的岳父在安康住院,岳母也在安康治病,妻子在乡镇很晚才能回家,孩子只能寄放别人家,但他深知身上担子的重要和近期脱贫攻坚的关键,未向组织和领导提出请假,仍然全身心投入到村上的各项工作中。
六组贫困户王祖荣今年43岁,全家5口人,母亲年迈七旬,妻子患有慢性病,两个女儿年幼,他是全家的顶梁柱。一天,天下着大雨,王祖荣的哥哥王祖军突然来到村办公室找张书记,说要救他弟弟王祖荣一命。张成军聆听了详细事由,得知王祖荣突发心脏病,急需做人工心脏搭桥手术,要由县医院转入市医院抢救,但手术费用很高,本来就十分困难的家庭东拼西凑了点钱,却远不够去市医院的费用。张成军知道后,立即到县合疗办沟通协调,多方联系后,迅速将王祖荣送进了安康市中心医院,成功实施了心脏搭桥手术。住院共花费2万余元,由于帮他落实了医补政策,自己仅花了400元,村民们都为王祖荣一家庆幸,说这是张书记帮贫困户落实健康扶贫政策,下了一场及时雨。出院后王祖荣拉着张书记的手,连连道谢,落下了感恩的泪水。
七组贫困户吴永意的儿子,今年上四年级,由于家里贫困,母亲弃家出走,孩子生长在单亲家庭,父亲每年又要外出打工,在村里上学要走4华里山路,只有靠孩子的爷爷在校周边租房陪读。孩子上三年级了,吴永意想把他送进县城,找人托管。张成军知道后,主动帮助联系到城关第三小学,让这个留守儿童顺利地进入了县城学校就读。吴永意说在我最犯难的时候,是张书记给我解了危啊!
哲人告诉我们,人民好比土地,只要我们在那里扎根萌芽,雨后春笋就会拔节成长。无数优秀人才是在时雨春风的沐浴下,从人民中间走出来的。张成军就是这样刷写着他的扶贫日记,砺炼着他的人生经历。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