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县老年书画协会等一行几人,深入城关镇徐家坝村看访脱贫攻坚工作,下面是一点见闻纪实。
平利县老干部局帮扶城关镇徐家坝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在产业大户培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良好民风形成等方面,成绩突出。
多说不道,表其一点。徐家坝村分布在几道河沟的两侧,无论是村民的生产还是生活,都受到河水阻隔的严重影响,因此桥梁这一基础设施,就显得举足轻重。老干部局领导敏锐地认识并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多处筹措资金,投入30多万元,修建了两座便民扶贫桥,两座桥建设过程中,近10户贫困劳力,参与建设约计用工250多个,劳务收入37500元左右。
土地沟口平板式水泥桥。此桥的建设,一是使50多户人家受益,其中有20多户贫困户,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都得到了很大便利,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大大提高了脱贫效率。二是助推产业大户发展。汪功勋群英中药材生产合作社,占地106亩的白芨生产基地,正处此桥两侧。该合作社带动着30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途径,达到持续脱贫。此桥的建设,有效解决了白芨生产材料、肥料及药材等等运输问题,也为劳工来往提供了方便,直接关系到该村脱贫攻坚工作进程及成效。
村委会后一道桥,属内拱步行桥,连接着对面公路与村委会后老干部局投入10多万元建起的小文化广场。桥的造型呼应女娲山景区建设。该桥联系一河两岸70多户人家(其中有20多贫困户)。建设此桥,一是给一河两岸农户生产提供便利,再不用远道绕行,二是便于村民出行,过桥上公路就能坐上公交车;学生来往更加便捷。三是方便对岸的村民来村委会活动,特别是时下兴起的跳广场舞,每天下午都有四、五十村民来广场跳舞,我想这也符合文化扶贫的要求。点点滴滴,无不蕴含着脱贫攻坚的实质。
这两座桥,并非什么华丽的大桥,仅仅是普通甚至简易的桥,但它是建于脱贫攻坚之时,是并不富有的老干部局多方筹资建起来的,是当地老百姓早就期盼、拍手称好的桥,它不仅是两座便民桥,而且是贫困户持续脱贫的七夕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