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巴深处的平利县兴隆镇汝河村,群山环抱、土地脊薄、经济落后,一重又一重的大山让这里祖祖辈辈艰辛劳作的群众陷入贫困,同时大山也赋予了他们吃苦耐劳、正直健康、豁达乐观的可贵品质,就像这山下蜿蜒流淌的汝河水,无论有多少险阻,也淹没不了欢歌笑语,勇往直前。我在这里扶贫的日日夜夜,亲眼目睹着他们的酸甜苦辣,亲身感受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心里是满满的激励和感动......
村里人都叫刘作银为“木头刘”,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他仅靠两根木头养活着瘫痪的母亲,和患有智力障碍的哥哥。
刘作银今年42岁,是汝河村五组村民。1998年,刘作银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外出到山西煤矿下煤窑挣钱。不成想钱未挣到,井下一场意外事故却夺走了他的双腿,造成他双腿膝盖以下被截肢。刘作银只拿到了一万元的补偿金,带着残缺的双腿回了家。
回家后,失去双腿的刘作银陷入深深的迷惘,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下去,还是自立自强,顽强振作起来?总不能一辈子躺在床上,总不能成为乡亲们施舍的“乞丐”。然而,又从哪里能闯出一条生路?他看了看病重的母亲,又看了看智障的哥哥,两位亲人我不照顾谁又能照顾得了?我要站起来,我要靠自己双手养活他们。没过几天他想出一个好主意,他请隔壁邻居为他找来两根和腿差不多粗细的泡桐树,把树中心掏空,将半截腿放进去,再用布条固定,又用两根拐杖支撑,经过不断努力他又重新靠“双腿”站起来了!
“你知道不?刘作银站起来了。”
“别叫刘作银了,咱现在得叫他‘木头刘’。”
刘作银站起来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每个人都为刘作银的命运唏嘘感叹,同时又为他那份坚韧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所感动。慢慢地,人们也不再直呼他的名字,都叫他打不倒的“木头刘”。
如何找到收入途径,这是“木头刘”站起来后第一个想法,有一天他坐在自家门前,忽然听到路上有人叫卖,他突然想到这不就是生计么?没过几天他就用仅存的一点积蓄买来一辆二手三轮车,每天为村民拉东西送货挣钱......
镇政府知道“木头刘”的困难,为他办理了五保户名额,可这“木头刘”硬是没答应,他告诉包帮干部“虽然我腿没了,但我双手还有劲,头脑还灵活。我哥虽然智力低下,但四肢健全,我可以指导他养猪搞产业,我自己还可以跑运输拉货挣钱,我家生活肯定没问题,请领导放心。”他极力推掉了五保户名额,只同意进了低保户。
前不久,我上门为他宣讲政策,顺便询问了他今年的收入情况。他高兴地说:“今年我养了4头猪,我哥帮我养的,我在旁边指导他,我还想再养一头,老娘身体弱得多吃肉补充营养,剩下的还可以卖钱,今年猪肉价格可高了,这么算下来一年有万把块呢!”话还没说完,有人在门外喊“木头刘,帮我拉趟木材吧!”听到生意来了,他高兴地答应着,让我在家里等他回来,我站在门槛上,看着他开着三轮车慢慢远去......
雷荣堂,是汝河村最特殊的贫困户。今年91岁,双目失明。他生有两个儿子,全患有智力障碍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过的别提多让人揪心了!镇政府考虑到雷荣堂一家的境况后,2014年就将他们一家搬进了第一批政府交钥匙工程的房子,并为他们办理了五保户。
今天是我又一次上门看望老人,老人正坐在门前训斥着大儿子雷胜功,他听到有干部前来就说到:“领导,你一来就看到我家的笑话了,实在不好意思!这不,雷胜功今天又犯错了,我正在嚷他呢!”原来,大儿子雷胜功今天贪玩,将老爷子的衣服扯了个大窟窿,衣服是修不好了,老爷子很生气,就坐在门槛上训斥他。
没等我开口,老爷子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来向我说道:“领导,我说不动他,还得麻烦你替我教育教育他!”他指了指站在墙角的雷胜功。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前去教育这个比我大40岁的“孩子”......
说完了雷胜功,我转过身向雷荣堂问道“老爷子,莫生气!今天我是特意来看你的,你最近身体还好吧,家里缺不缺啥?”“不缺,不缺,啥都有!前几天村干部来看我,还给我送来了米面粮油,这不放在那里还一直没动咧。”老人指了指墙角的粮食接着说:“领导,今天得麻烦你一件事,我想算算我一年能领多少钱?”我耐心地和他算起他的各项补助,“养老金,高龄补助,五保金......老爷子,你一年最少能领到小一万呢!”听到能领这么多钱,老爷子笑得合不拢嘴,“啥?这么多,这叫我咋花!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政府对我家太关照了,我真得好好谢谢你们才是!”说罢,他转身要给我去倒水喝......
住在“大风垭”,也有让老陈糟心的事。首先是饮水困难。“大风垭”位于山坡顶,这里无水源。人吃水,要下到老阳坡沟里挑水,来回4里地。牛、羊饮水,就靠老陈门前的一口堰塘。遇到天干,半月不下雨,堰塘蓄不上水,老陈就要将牛羊赶到山下汝河里饮水,一天早、晚两趟得16里地,着实不方便。其二是出门困难,上山下山,全是山路,来去肩扛背驼。但更让老陈“窝心”的是,单门独户,信息不灵,做生意往往吃亏上当。前年冬,2个上门买羊的贩子,以每斤10元买走了老陈15只羊。事后,老陈在山下才打听到,现在活羊市场价最低在每斤15元。仅此一单生意,老陈白丢了5000元,这事让老陈“窝火”了几天,逼他做出了一个早就埋藏在心里的决定:到山下建房!
老陈的想法,立即得到了镇政府的支持。镇领导带着国土、林业和村组干部们现场办公,按老陈的意愿在山下公路旁批了宅基地。去年冬,老陈新房正式破土动工,现已建起了三层一顶的小洋楼。
5月21日,笔者见到他时,老陈高兴地说:“真是应了古人言,‘树挪死,人挪活’ 。今年我是喜事连连。你看我的新房正在装修,下月就能搬家了。“大风垭”老屋,我改成了养殖场,两头母牛马上要下崽了。这样,我就有牛6头、羊58只、猪2头,加上种粮和魔芋的收入,我建房前后花的17万元,其中借的3万元,当年就还清了!”
在扶贫的道路上,我只是走了一小段路,但让我切身体会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正能量。不满现状能顺时而变的陈文奇、饱尽沧桑而依然知足感恩的雷荣堂、敢于挑战命运而自强自立的刘作银,像这样的普通村民在汝河村,甚至在其他更多的乡镇不胜枚举。纵使他们现在在物质上仍很贫困,但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精神脱贫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必将转化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此文发表于2017年6月5日《安康日报》)
| 责任编辑:刘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