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每一个高贵而自尊的灵魂致敬(作者:周晓莉)

信息来源: 作者:周晓莉 发布时间:2017-07-14 17:19 【 字体:

成斌说,2017年第二期《平利文学》由他负责编辑,主要是聚焦当前脱贫攻坚,问我能不能写点这方面的文章。

在近三十年的工作历程中,我先后经历了五次工作上的大变动,每一次变动,都让我接触到了全然不同的工作领域,了解了不同的工作内容,认识了不同的工作对象。从青年步入中年,亲历并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各种思想的冲撞与重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流逝着。2000年以后,因耳濡目染受单位同事笔耕不辍的熏陶,我开始写一些所谓叫“文章”的东西。写山、写水、写人、写亲情、写吃食、写故乡、写远方……唯独,我不写工作,不谈政治。

那么,我自然也是无法应承成斌的提议了。我另选了一篇微小说给他,算是表达我的歉意。

后来的某一天,我在阅读《陕西日报》电子版时,读到残疾人作家王庭德的文章《读书改变命运》,当即联系了他,我对他说“你的这篇文章很励志,能否授权转载在平利县残疾人联合会的微信公众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他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于是我们编辑了他的这篇文章,一同采用的,是他的几张照片,有他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有安康市委书记郭青同志、安康市委组织部部长周玉峰同志与他亲切交谈的、有他坐在旬阳羊山脚下读书的。这时的王庭德,已然是一个公众人物,是自强自立的典范。

5月18号,我带几个同事和一家企业以及几个残疾人,去安康市参加全国第27个助残日暨残疾人就业再就业招聘会。早上八点多到达白天鹅广场,其时会场早已布置妥当:舞台的下面呈倒“U”字形布局,前排是参会领导席,左右两侧是前来招聘的爱心企业展位,而中间的开阔位置,则是摆放整齐的几排轮椅和凳子。我的同事们自觉地穿上志愿者红马甲,主动加入到了服务者的行列,我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寻找平利企业的展位。

我发现了王庭德,他坐在舞台下方左侧的凳子上,面前是一张桌子,桌子两边,则是别的展位。

我能一眼在人群中认出他,并不是因为他身体上与众不同,何况当时他坐着,坐着的他看起来五官周正与常人并无二致,而是因为我早已在照片上认识了他,而且在2012年我们一同参加过安康市第四次作协代表大会 ,会中虽未结识,但会议结束以后,目睹他被人抱上凳子与大家合影,我记住了他。去年,偶然一次他发来请求,加我为好友,互通姓名之后,却也未有更多联络。但那时我知道他是出过反响极大的一本书的。

我与他招呼,并自我介绍,彼此竟无陌生感。短暂交流之后,活动开始,我们各自归位(庭德应安康市残联的邀请签名赠书)。活动结束后,返程路上我收到庭德的短信,问我是否还在安康,可否见面一起吃个便饭,另外准备将他的《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赠我一本。他这么友好、热情和阳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月21号上午9点多,庭德发来短信,说给我寄书了。22号上午10点,我收到他寄来的自传《这个世界无须仰视》,内心是感动的,他是那么认真而又诚恳。

之后的几天,除开下乡、开会和处理必要的公务之外,我每天总是抽出时间看庭德寄给我的书。一边看,一边流泪。我感叹造物的不公,为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磨难伤心难过,当然,还有为我自身身体健全而无所作为的深深羞愧。

《这个世界无须仰视》2013年第一次出版,在很大的范围内引起了社会关注,很多学校、企业将之当作一部励志的文学作品来激励学生和员工。应市场和社会需求,2014年再版。与其说王庭德的这部自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曾为《这个世界无须仰视》写下了这样的推荐语:这无疑是地球村又一个青春壮歌、生命奇迹,是一本青少年阅读的励志好书),不如说王庭德这个人本身就是极具文学价值的一种存在。贾平凹写道:“他的精神高度才是他的真正高度。他自立自强,内心强大而充满阳光,他说这个世界无须仰视,他懂得知足,懂得感恩,懂得在奋斗中寻找幸福和快乐,他的精神值得我们仰视。”他的存在,让我们在庸常而不自知的时光流逝中,惊觉生命的平庸与颓废,让我们在感叹人生无常造物不公的同时,叹服那个与命运与残缺抗争的不屈灵魂。

作为一个身高不到12、四肢严重畸形、行走极其艰难的人,王庭德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求学、求职的坎坷艰难。心随字走,这几天,我的眼前总是他矮小、摇晃、却又永不停歇的影子:幼年的他在步履蹒跚去往小学偷听的山路上,摔倒,再爬起来;少年的他在旬阳某所中学校园的某个角落,落寞的兜售着方便面,一袋赚取五分钱;青年的他摇晃着身体,艰难行进在新闻通讯采访的路上;在风雨肆虐之夜,他饥累交加晕倒在别人屋檐;他穿行在人来车往的安康城,叫喊着“卖报了”;他爬上高高的板凳,为了早日学到电脑操作的一技之长,日复一日不停歇的用畸形的双手敲打电脑键盘,以至于差点丧失双手的功能;在寒冷的冬日,失业后的他跌坐在冰冷的街头,绝望无助......

与此同时,我眼前交替出现着这样的他:第一次坐进教室成为正式学生后开心快乐的他;第一次在《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上发表文章后惊喜若狂的他;第一次在《安康日报》发表新闻稿件激动喜悦的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工资定制了服装后欢呼雀跃的他;而今坐在安康市图书馆的某一间办公室里认真工作的他......

文字是记录的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自地球有文字起,它就开始忠实的记录人类的苦难、记录人类战胜苦难的历程。王庭德17万字的自传,是在场、是亲历、是思考、是观察、是记录、是回顾、是感恩、是展望,是自始至终蕴涵在朴实文字之中的坚韧与奋斗。今天,当他的经历借助这本自传得以公布于世,当我们借助于文学接受一同跟随他蹒跚、摇摆的回归现场,恍如亲历般走过那一段艰难异常的人生历程,也就跟随着他探寻了生命的内核,抵达了他的精神高地,那就是:这个世界,无须仰视。他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无论如何,也不放弃自食其力;无论如何,也不会伸手乞讨;无论如何,也不能以自己的残疾、困顿而不劳而获!多少次,当他面临生死绝境,支撑他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信念:要靠自己活下去,要给自己的生活一个安顿!他强烈的求知欲、他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各项生活技能的刻苦训练,无不建立在他对自己特殊生活境况清晰而无比深刻的认知之上:活下来,闯出去。造物如此不公,面对身体的大残缺,他乐观地将此看作自身前世修为不够的轮回惩罚、看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的必然磨砺。他从不听从劝说他将自己交给社会的那一种声音,也许这样他会轻松得多,好过得多;他从不放弃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于世的种种努力,哪怕遭受歧视、白眼、哪怕要付出比常人多千万倍的汗水。他的身躯先天残疾矮小,但他的精神高度让人可望不可即;他的步履摇摆蹒跚,但他的生活信仰坚定不移;他曾经一贫如洗生活艰难,但他的精神是那么强大而富有;他是如此的谦卑努力,但他的灵魂却自尊而高贵。

庭德的文字在记载的同时,也传播了善良。它让我有幸在此书结识了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善良的人:在王庭德幼时让他免费入学的中心学校校长何永能、对他百般关照的小学教师蒋同莲;在王庭德初中三年,那个让他免费乘车的个体司机刘家宏;在旬河大桥上挽救他于生死危难之中的警察;开启他走上新闻采写之路的当时《旬阳报》人王元辉、薛正化、梁真鹏、赵攀强;救他一命的五保老人周运香;为他一对一上新闻采写课的《安康日报》胡弗;引领他学习生活技能的安康阳光学校校长徐兴堂;对他默默关怀扶持的各级残联;还有那些后来一步步将他引领到今日的诸多友善人士......那时的社会远没有今天的信息发达,不可能随时随地拍照公布那些善行善举而迅速出名走红;那时的王庭德,还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籍籍无名,艰难窘迫,正因为如此,更足见他们的善心善举,无不基于他们的本善之心,发自于他们温婉的人性,而非“善欲人见”的那一类;他们总是在他危机艰难的时刻给了他信心、希望和生活的帮助与指引,给了他对于尊严的敬重,授之以渔,而非施舍。这一点,是多么难能可贵!“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他们是这句格言的践行者,他们是可爱的人!

5月27日,即端午小长假的头天,我读完了庭德寄来的《这个世界无须仰视》,回味他在20144月《这个世界无须仰视》再版序言中的一句话:我这样一个身体条件的人都能战胜困难,我相信,比我身体健康的人更有理由成为生活的强者。他的这句话时时如同清脆响亮的铃声在耳边敲响,警醒着我们的视听、唤醒我们逐渐麻木的心灵、拷问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唯有那些自尊而高贵的灵魂值得尊重!谨以此文向他们致敬!

| 责任编辑:刘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