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中国最美乡村――平利的户外村野,田园、农庄、茶山,到处青葱满目,呈现一派生机。化龙山的杜鹃花留恋着春的讯息,在云山雾岭中姹紫嫣红,竞相绽放,染得巅峦一片粉妆娇艳,大山“闺秀”的诱惑,十分令人向往。然,时代的最强音震撼着乡村大地,感召着时人的心灵,那就是山里人向贫困宣战和告别的号角,伴随着紧锣密鼓,催人奋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笔墨当随时代的召唤,我等斯人应召深入前沿,为脱贫攻坚而讴歌,为追赶超越而助力。受命前往八仙那个生长神话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正在为消除贫困而搏击。镇里领导必定很忙,我们不忍心去打扰,而是直插边远的贫困村,到尖咀河、进鸦河、往金鸡河、去百好河,探访前沿阵地的第一书记、产业基地、贫困户。每到一处,尽管似乎都是相同的话题,但却发生着并不雷同的故事,让人感动,深受教益。特别是镇村干部全力投入的景况,采集贫困户信息的精准要求,几乎回到新中国成立初那个时段农村工作的艰辛程度,当然也看到贫困群众脱贫观念的转变。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超越奋起的巨大冲击力,碰击的火花是闪光的,节律是生动的,他们正在谱写这一时期攻坚克难的壮丽史诗,让人触发“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激荡诗情。
就地生财 脱贫有根
花园岭,八仙镇西北边隅凤凰尖脚下一个相对极贫的山村。也是我们出访的第一村,在两条岔沟的交汇处,一座由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建成的慈安便民桥,村民们交口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与那块长约8米的古老的石板桥形成鲜明对比。石板桥历经风雨剥蚀已200余年,是先辈改变这里山水阻隔不可磨灭的乡愁见证,村里如今建了新桥,还保存着它,是为了告诫后辈:无论何时,告别贫困,都离不开艰苦创业。紧接着,我们走访了贫困户符才荣,4口之家,因老因病致贫,仍住在破旧的土坯房中,儿子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符应良已92岁高龄,是位老党员,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他满有精气地说:“贫困不是光荣事,我们不能等、靠、要,今年要脱贫,我家养3头猪,儿子虽身体有病,也外出打工,媳妇就近务工挣钱,我老了还要为他们鼓劲,党和政府帮我们,我们要自己多加劲,还要把房子盖起来。”进了村活动室,镇里和部门派来的干部和村干部都在忙于新一轮复核精准扶贫对象,采集每个扶贫户的详细信息。我们顺手拿来县教体局驻村队员的工作日志,看到他们“真扶贫,扶真贫”的强烈责任使命和艰辛程度。当然在这个村,最能让人信服的是他们正探索一条行之有效地扶贫路子,那就是支部、能人与贫困户紧紧联系在一起,搭建起帮扶、互助、合作的平台,建成生态农业、益民种植、生态养殖、鑫龙工贸、野山农夫5个产业基地与产品营销合作社,构建扶贫产业链,农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和劳力投工等形式带动90余户贫困户300余人,其中发展绞股蓝1000亩,带动20户贫困户58人;发展中药材500亩,带动17户贫困户53人;合种黄花菜39户115人;猕猴桃种植带动10户25人。干部群众很有底气的说,扶贫路子准,念好产业经,就地生财路,脱贫才有根。对了,贵在不离土,不离乡,就在家门找出路。我们很认同他们的探索,这样才能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也是滚动发展,持续利用的有效脱贫之策。
转变民风 奋发追赶
“一进鸦河九道拴,凤凰展翅在高山”。鸦河,山势紧锁,溪流纵横,云遮雾绕的向阳山谷,漫山翠岗飘茶香。这里是“八仙云雾茶”的主产地。但有限的山地条件,难以承载人口稠密的负荷,不足20公里的沟沟岔岔,拥挤着4个自然村,近万人口。与贫困抗争,一直是鸦河人不懈搏击的主题。2016年号房村率先脱贫,村容村貎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群众以茶为主业,相对稳定地走上了致富小康路。靛坪村和鸦河口村为2017年脱贫村,他们压力很大,正在奋起直追。靛坪村当年即有124户331人要实现脱贫的目标,住房建设改造,产业建设是他们冲刺的重点目标,新发展茶叶、养殖及加工等产业将带动96户268人甩掉贫困帽子,并制定了兴办电子商务带动贫困户40户96人的目标,让以茶为主的农产品走出深山流向更广阔的市场。在这个村让人欣慰的看到,通过扶志扶本的教育,民风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因为前些年一直是镇里的后进村,部分村民成为职业“访民”,上省城、驻北京上访,直接影响到村里多数人脱贫奔小康的进程。镇党委决定从抓党支部班子建设入手,突出抓好群众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坚持阳光透明,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而现在人心思脱贫,干部群众都可以集中精力的投入脱贫攻坚。近期以来,新一轮精准扶贫对象信息采集中,通过反复宣讲政策,即出现郑国虎、郑国周、陈广新、罗会齐等4户11人,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名册,尽管他们还不同程度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都表示要靠自身的努力,不能单纯依赖政策救助。他们的举动促进了各类扶贫政策的落实,激发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干劲。这个曾经后进和贫困的村子,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正在奋发追赶。
担当使命 砺炼人生
在鸦河口村,村里的脱贫攻坚整体工作也同样在有序推进,村“两委”班子和帮扶干部正忙于采集各类精准信息,登门入户落实当年的脱贫指标。笔者见到从省城来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辛华,他原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电脑城党支部书记。这位原本工作环境优越的城里人,远赴千里之外的深山沟,与贫困农民打交道,思想和情感反差是很大的。但他克服了诸多困难。驻下来了,从去年4月入村,他融入了这个村的脱贫队伍,一成数月也没回城一次,把自己变成了村里人。他坚持不停歇的深入贫困户,掌握每户的困难情况,宣讲党的扶贫政策,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帮助选择脱贫门道,化解贫困户的畏难情绪和社会矛盾,把扶志扶本作为他在任上要重点探索的课题。贫困户陈优平,3口之家,因老弱病而贫,原来一直存在扶贫就是给东西、发救济的依赖思想,因此而出现一些不满情绪。辛华在走访中掌握了她家的困难状况和思想情况,发现她有绣制鞋底的技能,就鼓励她把批量生产作为家庭产业,并帮助她通过电商在网上销售,为这个贫困户沟通了生财之道,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鸦河口村干部群众接纳了他,他满有信心的告诉笔者,党组织派我来扶贫,我也是毛遂自荐来的,能为这里人们脱贫贡献力量,是我的初心,一个共产党人,撒向哪里,就在哪里闪光,也是我的一次人生砺炼。我们倾听了干部群众对他的评价,翻阅了他的工作日志,也不由得对这位第一书记投上了赞许的目光。
摇头摆尾 攻坚克难
狮坪,岚河上游一个古老的村落,特定的地理环境,留存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一座狮形大山,雄姿巍峨,山上有神仙洞,传为韩湘子在此修道炼丹,八位仙人常在此洞聚会。惩恶扬善的八仙文化根脉流淌在这方人的血液中,地灵人杰的人文环境演绎至今成为万人聚居的古镇集市――八仙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平利南大门旅游热线的聚散地。是的,一个充当“龙首”的村子,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更是首当其冲,担当排头兵的使命。首先,有420户1747人贫困户移民搬迁要来集镇安置,集镇的安置房建设必须与古镇风貌建设相一致,征用土地与农户协商这是第一难;扶贫小区基础设施提高标准,增加项目投资是第二难,数千贫困农民进集镇后的产业建设是第三难。因此,开发肖家坪,建成扶贫安置小区几乎成了他们的主阵地。同时,本村集镇以外当年要脱贫的还有118户337人。在重大的工作压力面前,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县财政局联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分工负责,包组入户,深入细致宣讲政策,不厌其烦化解矛盾,注重从人们的思想上攻破一道又一道难关,把党员干部的责任落实在关键节骨眼上,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在乘势而上,自发奋起的暴发力上,形成了群策群力的良好态势。在产业建设上,这个村正在下茬抓4个重点:一是建设生态养猪基地,以天然野生饲草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今年实现出售商品猪3000头;二是发展茶叶1500亩,以茶场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亩,带动贫困户38户134人;三是成立农特产合作社,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中药材500亩,开辟集镇蔬菜基地,在解决脱贫群众耕者有其产业的同时,又解决集镇人口的蔬菜供应。当然,他们正深层思考的是,大量移民和贫困人口踊向集镇,劳动力的闲置和就业问题。因此,他们正努力探索大力发展集贸产业,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兴办社区工厂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引导群众从多途径开辟脱贫致富的路子。狮坪村的工作是镇里的门户,镇党委、政府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镇领导十分注重示范引导,扑下身子在前沿,攻坚克难促关键,对全局工作起到“拉动一枝,摇动一树”的作用。有效推进精准脱贫向着健康轨道运行。
罢了,一路风尘,寻访八仙,尽管未登临化龙山一睹山杜鹃盛开的雅兴,但亲历一线,看到参与脱贫攻坚的镇、村干部,扶贫队员在此项工作的辛劳投入,敬业态度,奉献精神,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是日夜兼程的,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工作中的困惑可以随时遇见。譬如,笔者亲历,见到一位贫困户已搬进了安置房,如期领取低保救助,可新一轮贫困户未公示她的名字,她就抱住村干部的腿,又哭又闹;又一幕是一精干小伙开着私家小车,把傻子老娘送到镇长办公室,拦门要扶贫政策,还扬言如不列入贫困户,老娘就不走了。诸如此类扫兴的事,在扶贫一线还是屡见不鲜的。就这样,镇、村干部只能不厌其烦的进行说服教育和思想疏导,他们是常常自我安慰:这就是人民公仆应该承受的责任担当。每攻克一个难题,自己在欣慰中往往带着几分深沉和疲惫。一线归来,我等收获颇丰,深受教益,情不自禁念赞那些脱贫一线的人们,那不正如化龙山那一簇簇姹紫嫣红的杜鹃花吗,亦象哲人诗言所吟:“妆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脱贫一线的风景,也是那样绚丽多姿啊!
| 责任编辑:吴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