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22期(总第61期)

信息来源: 作者:县脱贫攻坚办 发布时间:2017-06-09 15:43 【 字体:

编前语:我县属国家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全党全国部署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真抓实干,创新探索,总结出了一条条富有平利特色的工作经验和典型做法,受到了中省市媒体和行业内部刊物的关注和转发推广,现将我县系统谋划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做法和强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经验予以编发,供全县干部群众学习领会。

 

强化六个坚持 做到六个精准

——平利县系统谋划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做法

党中央作出易地扶贫搬迁决定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当头炮”,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统筹谋划,严守政策,着力强化六个坚持,做到六个精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2016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3859人建房全面完成,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2045户5114人建房全面开工。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有利脱贫,做到规划精准。易地扶贫搬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该县首先从规划环节抓起,按照“四避开(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四靠近(即靠近城镇、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四达到(即达到房产能保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的要求,精心选址,精准编制全县移民(脱贫)搬迁规划,做到“三个同步”,即扶贫搬迁与脱贫增收同步谋划、搬迁建房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管理服务与民风改善同步推进,坚决避免从一个穷窝搬到另一个穷窝,坚决杜绝从一个险地迁入另一个险地。2016年,该县进一步优化了规划布局,以建设1个5000户、5个1000户、5个500户的大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明确了进城3万人、入镇4万人、到中心村2万人的搬迁目标,引导群众向安全有保障、资产能升值、就业有门路、增收可持续的地方聚集,做到以规划指引搬迁、引领脱贫。

二、坚持社会公认,确保对象精准。易地扶贫搬迁搬的是贫困户,必须守住对象精准的界线,做到社会公认。该县结合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按照“户申请、群评议、村初审、镇审核、县审定”的工作程序,全县共精准识别“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3166户 34496人,按照省上提出的2016年政策设计、2017年建设推进、2018年基础配套、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脱贫的五步走部署,分类建立台帐,实施轮候搬迁。一是去年国家计划下达后,对建档立卡系统中贫困户,逐一对接核实,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优先搬,锁定了1744户3859人的搬迁对象。二是今年该县结合本次贫困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严格比照扶贫信息系统,照单启动了2070户5144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确保了对象精准。

三、坚持群众满意,力求安置精准。很多贫困群众在一个地方土生土长,对老地方有着深厚的情结。为了解决他们固守穷窝不愿搬的思想问题,由被动搬变为主动搬,我们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宣传动员阶段,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搞好政策宣讲激发内生动力。组织干部深入安全住房没有解决的贫困户家中,面对面地宣传搬迁政策,通过算对比账、长远账、脱贫账,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自觉自愿搬迁。二是组织现场参观激活置房愿望。组织搬迁贫困户参观已建成安置区,让他们亲眼去看安置区环境、亲耳去听入住搬迁户说,亲身去体会搬迁的好,激活他们的好胜心,达到“要我搬”到“我要搬”。三是通过先搬示范带动摇摆群体。坚持特困户、两灾户、意愿强烈户“三优先”,以先搬示范带动思想不稳定的贫困户。搬迁户锁定后,搬迁安置去向必须要让群众满意。在安置落实阶段,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针对他们的实情选择对应的三种安置方式:一是进城入镇就业安置。对有转变就业方向或创业意愿强烈的贫困户,引导其进城入镇集中安置,通过落实就业,改善其生活条件;二是依托园区带动安置。对意愿立足农村发展的贫困户,引导其靠近交通要道和产业园区周边的中心村就近集中安置,通过落实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带动增收;三是政府统筹兜底安置。对特困户和五保户,采取“交钥匙工程”和与农村敬老院统筹建设安置,做到群众 “零自筹”、拎包入住。

四、坚持对标看齐,执行政策精准。易地扶贫搬迁建的是脱贫房,不是致富房、小康房。该县牢记中央政策铁规,坚守“三条”红线,从严把关搬迁对象,控制住房面积和建房成本,确保“住房不举债、脱贫有保障”。一把严把对象精准的界线。按照全省部署,扎实开展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严格比照扶贫信息系统,实行照单搬迁,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搬迁对象准而又准。二是严格住房面积的标线。严格按照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米标准,根据家庭人口,合理搭配户型,设计20、40、60、80、120平米的安置房,实行以人定量、以户定建,先定后建,确保每户人均面积不超标、实用够用。三是严守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采取建安成本上限控制,通过价格听证、搬迁代表与建设企业谈判等多种方式,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严控建房成本每平米不超过1500元,贫困户每人自筹不超过2500元、每户自筹不超过1万元的政策底线,全面减轻搬迁群众负担、确保搬迁群众少掏钱或不掏钱住进新房。

五、坚持稳定增收,强化施策精准。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围绕“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目标,着力在发展产业、支持创业、解决就业上下功夫,确保搬得出、能脱贫、稳得住、能致富。一是壮大特色农业就地增收。在产业规划上,按照“系统谋划、全面推进”的思路,对全县137个村特别是79个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的增收产业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在产业布局上,紧扣“5个10万”目标(即10万亩有机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10万头生态猪),落实“一村一企一业”。在具体措施上,把握了“四个坚持”,即坚持群众主体、坚持长短结合、坚持精准施策、坚持持续增收。在帮扶责任上,建立了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利益联结、强化考核评比、强化政策激励四项工作机制。县本级预算3000万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和扶贫企业发展产业,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主业、人人能增收。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13.8万亩,落实龙头企业和合作社150家,围绕增收目标完成率、帮扶对象精准退出率、上年帮扶对象脱贫巩固率和群众满意度“三率一度”考核,制定印发了考核奖励办法,带动贫困户5020户15000余人。二是兴办社区工厂就业增收。坚持总部建在园区、车间办在社区,兴办社区工厂41家,吸纳就业3000余人, 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我县社区工厂脱贫模式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深度报道,被国家扶贫办确定为典型扶贫案例。如城关镇药妇沟安置社区在建设时就同步配套社区工厂,成功吸引香港嘉鸿手套制品等4家企业进驻,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250人。针对全县大部分搬迁群众缺乏就业技能,及时成立了电子商务孵化培训中心,会同社区工厂总部累计培训460人次,药妇沟社区升级为全县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孵化中心。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搬迁,由100名本县女企业家成立药妇沟安置区女子创业协会,带动1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三是发展电商带动增收。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培育了42家电商企业和355家网店,通过订单生产、种养回购等方式,带动940户搬迁群众在电商产业链中增收。四是强化培训转岗就业增收。建立县镇村和就业用工单位四级信息网络,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搬迁户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五是精准落实政策保障脱贫。通过落实教育、医疗等服务保障政策,确保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六、坚持创新管理,追求服务精准。搬迁贫困户由散居农民转变为社区居民,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成为党委政府为民服务新课题。该县没有为搬而搬、一搬了之,坚持超前谋划,在移民(脱贫)搬迁社区深入开展法治管理、创业致富、文化特色、环境优美、服务保障 “五星社区”创建活动,建立政府主导、社区实施、部门协助、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先后建成31个“五星社区”。通过健全组织,优化服务,精细管理,打造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确保了贫困群众搬得顺心、住得舒心、过得安心。

 

主攻一业突破 助推精准脱贫

——平利县强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经验

平利是国家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十三五”期间有贫困村79个、贫困人口18507户44811人。通过本轮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核定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5339户38215人。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把聚力突破茶饮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系统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较好成效。2016年,全县茶叶基地规模达到23万亩,产茶9000吨,产值10亿元,基本实现农民人均1亩茶叶园,户均增收1万元的初级目标。当年全县15个贫困村4489户12777人实现脱贫退出,其中产业脱贫2797户8987人,贫困户产业收入占比达到49%,贫困户茶叶收入在产业收入中占比达55%。今年我们在全县全面推进产业脱贫,奋力实现特色农业精准到村到户全覆盖,力促市场主体带动产业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全覆盖和科技服务精准到村到户全覆盖。全县呈现出茶业率先突破、生态猪等大众产业竞相跟进、园区企业争相包帮、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可喜局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规划,统筹产业脱贫。按照全面规划、全面推进、突出茶饮产业、突出贫困村、突出市场主体带动的“两全面三突出”思路,系统谋划产业扶贫。在发展规划上,针对全县137个村特别是79个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制定了《平利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逐村逐户精准对接,落实产业脱贫措施。在产业选择上,以茶叶为重点,以生态猪、绞股蓝、富硒粮油、中药材为补充,全县培育10万亩精品茶,带动发展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在推进落实上,大力实施“一村一业一企(园、社)”,确保每个贫困村能发展茶叶的种茶兴茶,不适合发展种茶的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帮扶企业、一个脱贫园区,构建了横向联合兴产业、纵向对接贫困户的精准扶贫体系。

二、持续做大基地、建好园区,引领产业脱贫。坚持茶产业一业率先突破不动摇,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方式,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持续做大产业基地,着力建好农业园区。截至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10.6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6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23个、航母型园区4个,依托园区参与组建专业合作社38个,入社会员3600户,园区劳务用工1.13万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520户7230人,年人均增收2200元,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务工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订单生产得定金,实现了持久增收、稳固脱贫。

三、聚力做强龙头、做大企业,带动产业脱贫。县政府每年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2亿元,用好4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资金,优先扶持以茶叶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结合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扩面,抢抓金融扶贫政策机遇,为贫困户发放“5321”贷款1.8亿元,投放量在全市排名第三,贫困户受益面全市最大,为产业脱贫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积极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十百千万”发展规划,以女娲银峰、女娲茗茶、田珍茶业、原生工夫红茶、盛丰源、忠晨牧业、兰兴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帮扶力度,树立产业标杆,打造扶贫企业航母。目前全县以茶叶为重点正在争创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1家,培育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9家、规模养殖企业39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60家。今年,我们落实150家产业经营主体帮扶34个计划脱贫村10000户贫困户,一对一签订5年以上帮扶协议,不脱贫不脱钩,脱贫了还要扶上马送一程,打造不走的产业扶贫工作队。

四、用心做优产品、做响品牌,支撑产业脱贫。坚持把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当做生命线来抓,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挖掘平利茶叶历史文化,扩大平利茶叶的社会认同,“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驰名商标,75家企业取得“三品一标”认证,3家企业通过欧盟质量标准认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产品结构,形成了大众消费茶、名优礼品茶、微粉原料茶三大类别,并以绿茶为主体,红茶、白茶、黑茶、粗茶为补充的茶产品体系,实现了茶叶资源的充分利用。创新市场营销,积极推广“互联网+”网销脱贫新模式,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培育发展42家电商企业和355家网店,通过订单生产、种养回购等方式,带动940户贫困户在电商产业链中增收。走出陕西、放眼全国,紧盯“一带一路”拓宽茶叶市场,大力开展专卖店直销、专场推销,打造多元化销售渠道,目前在大中城市国际机场、连锁超市开设平利名优产品专卖店200余家,去年平利绿茶出口创汇200万美元,实现了安康茶叶出口零的突破,成为陕茶出口的主力军。

五、突出四个坚持、四个强化,夯实产业脱贫。在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中,突出“四个坚持”,即坚持群众主体、坚持长短结合、坚持精准施策、坚持持续增收,做到“四个强化”,即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利益联结、强化考核评比、强化政策激励,把企业带动贫困户数量和效果作为衡量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标尺,以增收目标完成率、帮扶对象精准退出率、脱贫对象巩固率和群众满意度“三率一度”为主要考核内容,把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实行奖扶“三挂钩”,即与财政扶持项目资金挂钩、与优先落实两权抵押贷款挂钩、与扶贫支农再贷款奖励挂钩(年利率1.75%)。同时对帮扶贫困户精准退出的、当年帮扶该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且对帮扶工作满意的,每年每户按500元标准给予企业奖励;对脱贫不脱钩、继续包帮脱贫户没有返贫且对帮扶巩固工作满意的按户给予一定奖励,让扶贫做得好的企业政治上得荣誉,社会上树美誉,发展上有机遇,激励市场经营主体主动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 责任编辑:万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