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三个贫困户

信息来源: 作者:魏欣 发布时间:2016-12-23 09:24 【 字体:

    2016年初春,领导找我谈话,说现在正在搞脱贫攻坚,每个单位都要往所包联村派驻第一书记,你愿不愿意去呢?我觉得,这是走近群众、真正深入群众当中的好时机,几乎没加思考就一口答应了。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如何把自己的身子摆端,通过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做到帮群众走上富裕的道路,又不辱单位交办的使命,我一直在思考。在近一年的扶贫工作中,与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核对了贫困户信息、组织贫困户开会学政策、外出考察学技术,忙得不亦乐乎。渐渐地,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真的还有那么一群人,还生活得非常困窘、非常不堪。
    这里讲讲三个贫困户,也是对我印象最深的三个人的故事。
    第一个主人公叫汪建友。男,45岁,光棍,有一个80多岁的老父亲。第一天到他家里,破旧的土坯房,废弃的柴油脱麦粒机和他的座驾——家用三轮车。在座谈中,他平静地给我们讲述需要他照顾的年迈父亲,无法出门打工;他娶过一个没领证的外地来的媳妇,后来才知道是个精神病人,怀孕后的一个漆黑的夜里发病狂奔,小产后不久被娘家人找到接回去了;他说他种了好多东西,一个夏天都晒得死光光。总之,什么都没干成。我给他出了很多主意:炸苞谷花卖、加工菜板、做猪血粑卖,但是他都一一否决。不过后来他接受了我的一个建议,种了5亩花椒,又腾出一块地种洋火姜,他说这两样东西真的很好卖能挣钱。
    第二个主人公叫艾全兴。男,49岁,光棍,残疾。患过小儿麻痹症,右手没有活动能力。春天的时候,我和村主任一道到他家,针对他居住独庄子的特点,动员他多养鸡。他很听我们的话,买了200只鸡,到了9月份左右,还有191只。我骑摩托到县城杀鸡店、餐馆和农家乐,帮他卖这些土鸡。卖鸡的收入让老艾兴奋不已。秋天的时候,老艾比我还积极,翻新了鸡棚,他说来年至少要养500只,让我帮他卖,我一口答应了。
     第三个主人公叫孙自学。男,46岁,有妻有女有子,家庭幸福,就是打工没门路,一年没有闲钱。8月份我在下村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婆婆正在翻红苕藤,我说大姨你们家插这么多红苕啊?一年能喂不少猪吧?老婆婆说,今年猪娃儿价钱大,买不起,我只喂了2头,估计红苕都吃不完,这东西也放不了多久,每年都要烂一些。我说那可以卖呀,老婆婆说家家都有,谁要?回来我就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就想到了可以加工粉条。为了省钱,我从安康站出发,乘半夜的火车直奔河南省汝阳县古城机械厂,了解加工粉条加工设备情况,觉得投资不大,农户应该可以搞。回村后我就家家户户兜售这种“致富”门路。最后,孙自学精心计算了一下,他觉得可行。于是他自己从河南南阳市买回一台设备,准备生产本地粉条。我笑着说,要是不赚钱,你可不要揍我啊!他嘿嘿一笑说,说啥话呢?投资又不大,红苕也不值钱,就算赚不了大钱,肯定也不会亏。就是保个本,让乡亲们都吃上正宗的红苕粉条,也比买河南过来的明胶“毒粉条”强好多吧!
    这三个贫困户,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中的大部分贫困户思想上还是勤劳的,但是他们缺知识、缺见识、缺少胆量,只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多请教、多查资料,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几天,我正在和贫困户一起研究袋料木耳、豆腐干、种洋火姜,整天都是在想“致富”的好办法,我想通过贫困户的发展展现一个纪检监察干部的那份“担当”和对人民群众的那份“忠诚”!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