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脱贫攻坚简报2016年第29期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14 10:21 【 字体:


海归当农民 带富乡里人

 

雨后的深秋已显寒意,但三阳镇小富沟村的500亩绞股蓝产业园却长势旺盛、一片生机。

创业者:学成归国 情倾农业

令许多人感到惊奇的是,这片产业园的业主罗洲居然是一个“80”后海归。他在大连大学毕业后远赴加拿大留学,2013年学成归国,还带回一个美国媳妇儿。归国创业初期,他在家乡汉滨区创办了一个教育培训机构。2015年,教育机构的创办遇到了“瓶颈”,他决定调整自己的投资和发展方向。留学的经历和广泛的见闻使他意识到,随着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加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现代有机无公害农业有广阔前景和空间,他投资现代农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凑巧的是,在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他谈论自己的想法时,一个在平利县政府办工作的同学告诉他,平利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好、基础好、政策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沃土,尤其是绞股蓝具有改善三高、辅助睡眠、双向调节、延缓衰老等独特养生功效,成为备受消费者青睐的爆款养生佳品。一番话让罗洲眼前豁然一亮,种绞股蓝,这个对路!说干就干,他立即到平利调研考察选址,并虚心向徐家振等绞股蓝研究专家请教,最后选择在三阳镇小富沟村落地建绞股蓝产业园,并成立了华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拓荒者:筚路蓝缕 百般艰辛

凡事开头难,头绪万千繁。租地、招工、锄草、翻土、播种、建厂…… 有的农民认为这个喝过“洋墨水”的年轻娃来当农民,有些不靠谱、瞎闹腾,肯定吃不了苦、长久不了,不愿把土地流转给他,他不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替他们算经济对比账,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他们。流转来的很多是荒地,草比人高,锄草的人都直摇头想打“退堂鼓”,但他带头钻进草丛里开荒,硬是咬牙挺过来,将一片片荒地变绿园。投入接连增加,资金压力不小,但他坚持种植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制作时不含糖、无添加,因为他始终恪守“做人讲诚信,做事讲良心”的发展之道。今年夏天,遭受几十年难见的特旱天气,大片的绞股蓝都被晒得焦灼了,急得他直想掉泪,直到9月的雨天才有了转机。忙碌的时候,天天泡在地里、睡在厂里,几乎没回过家,他由一个光鲜亮丽的海归俨然变成了一个“泥腿子”,他的美国媳妇儿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调侃他是个“村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恁劲儿,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让产业园成了气候,很多人由开始的“不相信”和“看笑话”变成了翘起大拇指。略显腼腆的罗洲,谈及产业发展时却信心满满:“我们的绞股蓝品种优良、工艺独特,有消费者称我们的产品为‘青山绿水汤’,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广阔市场。”

带富者:助力脱贫 回馈乡里

马云说过,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取决的是这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创业伊始,罗洲就意识到,如果投资创业,仅仅是为了对财富的追逐,那就会被迷障双眼,成为财富的奴役和工具。他说:“这里的群众给了我施展理想的天地,我理应感恩思源,担当社会责任,对他们有所回馈、有所贡献,这样也才能获得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在招用务工人员时,他竭尽全力地吸纳周边贫困群众。一年里,共有70多个农民在产业园务工,其中54个是脱贫对象,仅劳务工资支出就高达150万元。小富沟村三组的齐永勇夫妻两人,在厂里负责制茶的年收入有四万八,忙完制茶季又在产业园里锄草,又能收入八千元,家里的两位老人平日里采摘,能有一万元左右的年收入,相加起来,一家人一年能有六万六左右的收入。夫妻两人都说,这样的收入以前简直不敢想,种庄稼、打零工,忙死忙活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的日子有了奔头、多了甜头,多亏有了罗洲这个年轻人。为了更好地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分享机制,他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快速脱贫和增收致富。罗洲表示,随着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以后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积极参加扶贫帮困、助学助残、关爱孤寡、救灾济病等公益事业。说到这儿时,罗洲正站在产业园边远眺,目光坚毅而深邃,一畦畦绞股蓝尽情地用饱满的碧绿渲染大地,犹如希望铺满又实又远的创业路。(陈力)

 

一名扶贫志愿者的入户见闻 

前天,我随镇村干部一行3人,驱车来到位于我镇最东边、与镇坪县接壤的泗水坪村六组,近几年国家实施边远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这里农户已经寥寥无几,其中计划今年脱贫的贫困户屈贵三家就处于边远之中最为边远的一户,村干部说再步行20分钟就是镇坪地盘。

这里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屈贵三一家人三口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前些年,儿子屈光贵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被监外执行,去年在湖北十堰打工,今年回家务农,祸不单行,前年妻子的一场大病,住院手术费用花费了将近五万,使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屈不得不继续扛起生活的重担,原本性格开朗的老屈在生活的重压下日益变得沉默寡言。镇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为老屈争取各方援助,老屈妻子住院手术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13597元,各类补助共13000元,算是解了老屈的燃眉之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眼下的困难虽然暂时得到解决,但帮助老屈彻底摆脱贫困,齐步踏入小康社会的问题一直萦绕在镇村干部的心头。

老屈现在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阻碍了这里的发展,但也为这里保留了最为原生态的一方天地。当我第一次踏上大坪这块土地时,瞬间震惊了,土生土长的我竟然从未发现正阳还有如此一片世外桃源,放眼望去几百亩的平地,争相斗艳的百花盛开,黄灿灿的苦荞,还有绿油油的庄稼地,使我瞬间深深地爱上这位养在深闺的“妙龄少女”,我犹如采足了花粉的蜜蜂迫不及待的酿出蜂蜜一样,拍照、记录下我当时震撼的心灵。

经座谈得知,老屈一家在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和各级干部的鼓励带动下,振作精神,坚定信心,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天然原生态牧场,除了经营好传统玉米、洋芋等庄稼外,还发展养蜂60箱、高山药材4亩、苦荞2亩,病况日益见好的妻子也闲不住,不但保障好“父子兵”后勤,硬是修整圈舍饲养了两头猪畜。产业见效了,钱袋子见鼓了,老屈妻子患病欠下的债务也已还清,楛在老屈一家老小头上的紧箍咒也没了。老屈告诉我们,如今,他家在南溪河村一组安置区新建的22层砖混结构小洋楼主体已完工,今年冬里就能入住,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早日娶上媳妇儿,再生个大胖小子。然而,年轻人有年轻人自己的想法,小屈说他不急,要先创业再成家,要打造自己的蜂蜜品牌,成立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争取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走“公司+合作社+养殖农户”的模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蜂致富的行动中来,把养蜂这一甜蜜事业做大做强,让越来越多的乡亲依靠养蜂走上致富的道路。

返回的路上,我无暇观赏窗外美景,陷入沉思:都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屈贵三一家虽然居住偏远,家庭也遭遇“横来之祸”,但只要精神不倒,心存发展,劣势照样能变为优势,俗话说“攻坚不怕难,只要肯登攀”,暂时的困难不可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和各级党政干部的帮扶下,我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老屈一家在那么恶劣条件和重重困难下,不是照样挺过来而且走向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了吗?(胡松)                

| 责任编辑:万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