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脱贫攻坚简报2016年第26期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23 17:11 【 字体:

★本期提示★

○部长入户查实情

○松河村来了新租客

○68月全县脱贫攻坚宣传信息工作回顾

○新闻媒体是干部开展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

 

部长入户查实情

 

9月8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兆江在正阳镇机关食堂吃过早点,随机叫上镇党委书记杨居侨和张家坝村支部书记张风宝,沿创水河大道徒步进山,开始了一天的入户询查。

张家坝村贫困户81家199人,王部长计划用两天时间挨家挨户再询查一遍。他们先从最远的五组、四组边返边逐户了解。第一家孙庆伟正在拆旧房,老孙本是建筑工,在屋顶干活如鱼得水。他居高临下,老远便认出来人,热情打招呼间,纵身一跃跳下地面,不顾满身灰尘,一双大手塞进小烟盒,掏出香烟一一分发。

“我真有点对不起各位领导,这么好的政策,给自己建房,还让你们着急,太不应该了。”老孙开口便自责。

为孙庆伟建房,镇村干部的确下了功夫。老孙一家三口今年多半时间在县城,自己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儿子上高三,妻子在租房居家保后勤。镇村干部三天两头上门做工作或电话联系,好不容易苦口婆心做通了他建新房,问题又来了:整栋房三个户头,老爷子与他有矛盾,常年住在已故的三儿子家里(宁陕县皇冠镇),与三孙子相依为命;二弟常年在外打工,名下的一间房屋“撂荒”,而老孙建房最佳方案就是在原基拆旧建新。怎么办?镇村干部不厌其烦地通过电话帮其联系、沟通、协调,真情、诚心终于感动了孙家父子,最终达成拆旧建新协议。

第二家是交钥匙工程,一家三口因智障、患病、缺劳力致贫,遗孀杨伦翠最大的欣慰和感激,是丈夫临走前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主体工程完工即将装修新房的陈学兵夫妇,憨厚热情,见王部长一行向他家走来,忙不迭地把“贵客”让进旁边的旧房,硬要留坐喝茶。盛情难却,村支书张风宝提议歇息一会儿。王部长一坐下便连珠炮般“考问”起主人家:喂了几头猪?养了几只羊?种了几亩魔芋?兴了几亩茶?务工收入如何?建房贷了多少款……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又和主人一起扳指头算收入、支出帐,算得喜笑颜开。问起县人社局帮包干部,女主人一个劲儿夸赞:来屋好多次,还经常电话联系。王部长铁了心要“为难”女主人,让立即打过去验证,女主人孙庆敏很快拨通了县人社局帮包干部王丽的电话,开口一声“姐”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了她们亲密无间的姐妹情。

“不了,不了,真的莫来了。”女主人似乎在推挡、拒绝着什么。

“唉!我说不消打的,你们硬要我打。好,又害得人家花钱,姐硬要随个乔迁份子钱,还说到平中看我们娃子。老让姐花钱跑路,哪么要的哟?”孙庆敏挂了电话后,既自豪又心疼地嗔怪道。

“看来我们的帮包干部还是到位的。”王部长满意地起身告辞。

第四家户主叫赵吉刚,新房上月盖起并搬了进去,他是听人说有“贵客”登门,从别家的建筑工地赶回来的,跨进门就“感谢”不离嘴。

“其实我也早想盖新房,这困难那问题就是下不了决心,亏得杨书记他们一再鼓励我,给我宣传扶贫新政策。盖自己房国家还发那么多补贴,舍哒!哪儿找这么好的香瘾呐?”

看到门墙公示栏上写着帮扶措施养猪15头,王部长不动声色走进圈舍,见只有两头,正想问个究竟,杨书记笑呵呵地解释:“赵吉刚是个养猪能手,每年都喂养10头左右,是我年初动员他至少喂15头的。一个月前卖了8头,就现在看,表面是两头,其实……”

“其实20头都不止!”村支书张风宝抢过话头。

“还有20来天就临产了。”赵吉刚抚摸着一头母猪的大肚子,向大家报喜。

王部长一行就这么挨家挨户不漏一人的地毯式询查,走到第19家已快12点了。户主黄杰祥是个木讷人,见到领导只会“哎呀、哎呀”,好在帮包干部县人社局副局长、村第一书记王建春正好在场,便担当起解说的义务:“黄杰祥家四口人,是因学致贫户,不过人家说就是砸铁卖锅也值得。”

王书记顿了顿,接着介绍:“老黄是个木匠,方圆几十里有名,平日一个人在家,吃百家饭,手艺太好了,都请他,特别是今年,活路接不赢,一年收入2万不在话下。妻子租房在县城磨石沟口,一边在附近的东兴酒店打工,一边照顾上高三的小女儿。老黄两个孩子,大女儿在西安文理学院上学,我孩子也在这儿上,到西安看孩子顺便也看了老黄的女儿,给自己孩子钱,也顺便代老黄给女儿一点零花钱。更让老黄骄傲的是他的小女儿,成绩在县中学全年级前十,学校举办艺术节还是主持人呢,学习好,口才好,形象好,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

王书记如数家珍,说得老黄一会儿赞赏地点头一会儿不好意思地摇头。村支书张风宝凑上来开起玩笑:“王书记怕是号了个儿媳妇吧?”

“此话差矣,我娃也是女儿。不过,要是儿子,能娶到这样优秀的儿媳妇,舍哒!捡便宜咯。”王书记撇着学来的正阳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

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笑间,王书记说工作之余插播广告,让大家饱饱眼福看个宝贝。王部长不知他葫芦里卖的啥药,好奇地等待,只见王书记和老黄从储藏间一人手抱一块石头过来,轻轻地搁放在小桌上。

“哇!奇石,这图案好炫。”随后赶来的包帮部门县人社局局长杨飞是位奇石爱好者,瞅着石头大加赞赏。

王书记见大家惊奇,来劲儿了,不失时机地炫耀起奇石知识和自身感悟:“女娲故里生奇石。藏石方知天地宽,赏石更觉山河美。下午没事了,我和老黄就在创水河寻寻奇石,别说,还真捡到好几块呢。行政干部工作之余来点生活情调,多点业余爱好,才不至于枯燥、机械、无味,相反,更能激发干劲,使工作更具艺术性,更有感召力。脱贫攻坚在行动,我累,可我快乐着啊。我把奇石寄放在老黄家,看中的就是他的手艺,等他闲了,给我奇石做底座,该付多少钱,我只多不少,将来我还推荐其他石友都来找老黄。”

王书记的“奇谈怪论”,引来不少围观看热闹的村民,稀奇、怀疑、嘲笑皆有。

“不信?人常说乱世黄金盛世玉,黄金有价石无价。其实,发展奇石、做底座也是一项脱贫致富项目呢,等老黄发财了,你们莫眼红。”

在大家欢笑声中,王部长一行起身道别。不知不觉12点多了,杨书记提议先回镇上,午饭后再继续,王部长欣然应允。(曹昌勇  王梓)

 

松河村来了新租客

 

一间小小的民房,一些简单的生活起居用品,广佛镇松河村村民胡华财家的这间平房近日迎来了新租客。好奇的村民一打听,这位租客不是别人,正是广佛镇党委书记柳金学。

镇党委书记住进村里,在村里办起了公,这一消息瞬间成了松河村的头号新闻。

原来,松河村是2016年脱贫的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3户791人,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扎实推进松河村整村脱贫工作,该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该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带领工作组人员逐户摸底,逐户研究帮扶策略,吃、住在村,工作在包帮户家中,积极主动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实时掌握产业发展情况,确保所有贫困户年底前顺利脱贫。租用民房作“脱贫攻坚作战室”,更好地为贫困户服务。

“镇上的领导下这么大力气来帮助我们,我们全家都觉得更有信心、更有干劲了,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快摘掉穷帽子!”村民刘诗兵一边给刚进圈的小猪崽喂食,一边信心满满地说。他全家7口人,有两个学生娃,还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刘诗兵已经申请到了银行的贴息贷款,再加上扶贫搬迁的补贴款,一栋漂亮的楼房已经建了起来,增养的100只土鸡和3只小猪也将在年底变成孩子明年的学费。“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刘诗兵说:“虽然还是觉得有压力,但是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8月份以来,随着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全面打响,该镇所有驻村工作队及包帮干部均已进入“决战”状态。除做精做细基本数据填报、帮扶信息备案登记等业务工作外,集中精力帮助贫困户通过增养牲畜、发展产业、就近就业、借助金融政策等多种方式致富增收。“因户制宜”的包帮攻略,不但替贫困户找到了通往幸福生活的门道,也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兴家兴业的信念。(广佛镇李丹丹)

 

6—8月全县脱贫攻坚宣传信息工作回顾

 

6—8月,各镇各部门紧紧围绕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认真策划,精心组织,报送了一大批指导性强、影响力大的新闻宣传稿件,及时反映了各镇、各部门的脱贫攻坚工作动态,宣传了各镇、各部门的工作经验、工作亮点,为加大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鼓舞干劲的作用。尤其是一批优秀稿件先后在中、省、市党报、党刊上刊发,多层次、多视角的展现了全县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存在信息报送不平衡问题,部分镇、部门对宣传工作重视不够,存在宣传信息零报送现象;二是报送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表现在工作动态多,典型少;总结多,事例少;简讯多,亮点少。下一步希望各镇各部门严格按照《关于加强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宣传工作的通知》(平脱贫办发〔2016〕55号)文件要求,及时报道工作成效、挖掘典型、推广经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志向、提振干群精神、增强脱贫信心,全方位展示全县人民脱贫攻坚的精神面貌,为凝聚全县之力打好这场硬仗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6-8月各镇宣传信息汇总)

 

6-8月各部门宣传信息汇总)

 

 

6-8月份:交通局、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文广旅游局、环保局、烟草局、电力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纪检监察局、政法委、统战部、县法院、人武部、妇联、团县委、党校、残联、工商联、安监局、老干部局、交警大队、供销社、养老经办中心、国税局、新华书店、邮政局、公路段、气象局、地税局、县人行、财险公司、人险公司、长安银行共计35个部门信息报送为零

统计范围:报刊:《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安康日报》;网站:省、市、县政府网站,省、市、县扶贫局网站;电视台:市、县电视台;简报:省、市、县脱贫攻坚简报;微信:平利县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平台(pltpgj)

                                                                                                                                                                                                                                                                                                                 

新闻媒体是干部开展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

 

同一个地区,有的市县好故事常有,好声音不断,新闻舆论工作积极稳健、有声有色,让人感觉朝气蓬勃;有的市县则沉闷无声,让人觉得暮气沉沉,记者去采访,也是能不说就不说。

为何不发声?答曰:领导有交代,“低调,一般不宣传”。

“低调”的理由看似充分,实则站不住脚。笔者经常在基层调研采访,以此为由不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的不少见,大抵有几种情况。

有的地方主要领导年龄临界,最后一站,升迁无望,自认不需要;有的履新不久,没出政绩,感觉“不到火候”;有的谨小慎微,把新闻报道等同于出风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认为宣传是虚头巴脑,多说无益,少说为妙;有的地方主要领导不在状态,碌碌无为,确属“无话可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退一步讲,就算领导干部确实是谦虚低调、不事张扬,也不能把一个地方的新闻舆论工作片面地理解为耍嘴皮子、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从而在媒体上失声失语。一个地区现况如何,发展思路怎样,面临什么难题……不仅本地群众关切、在外工作的游子关心,其他地区也会不同程度地给予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就是重视公众知情权,就是善于凝心聚力、成风化人。运用舆论工具宣传真理、动员群众、传播经验、指导工作,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的必备本领。

毋庸讳言,一些地方主要负责同志还不适应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骨子里仍然把新闻舆论工作当成花瓶,认为它是软性的、务虚的,中看不中用,只要不添乱,就可有可无。有的觉得新闻传播只是一门单纯的业务性工作,交给宣传部门就了事,不过问、不关心、不重视、不支持。还有的同志思维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记者”阶段,不懂得同媒体打交道,至于说运用新闻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疏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更是不擅长。对于这样的领导干部,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

新闻媒体是各级干部开展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忽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作用,或者“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往小了说,是缺乏作为领导干部必备的媒介素养;往大了说,是对新闻舆论工作在治国理政和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了解。其实,个人的低调风格和对一个地区的新闻宣传,并不矛盾。一些负责同志,平时个人谨慎低调,但对当地的新闻舆论工作从来都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仅善于通过接受采访来确保公共政策透明、权力运行透明,也坦然真诚接受舆论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疏导社会情绪。

在新形势下,运用新闻媒体推进治理的能力,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不仅需要具备,而且必须修习好。(安康新闻网)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