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的姿态——美丽乡村的平利实践系列报道之一

信息来源: 作者:平宣 发布时间:2014-06-30 09:14 【 字体:

五月下旬,从第七次省政府常务会上传来喜讯:平利县跻身2013年度陕西省争先进位前十县,这是该县继2008年度荣膺“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之后再度获此殊荣。

    2008年始,平利县在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年年未落空,或单项,或综合,一直保持前行和进位的姿态。

近十年间,该县先后荣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和“陕南突破发展工作先进县”、“中国十佳最美乡村”,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行列,规模工业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

    前进的身姿由什么支撑?前行的步伐力量何在?

    答案写在平利这片加快发展的热土上。

十指紧扣“立县之本”

平利的优势在优良的生态,这早已不是新鲜话题。生态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好生态捧出好财富,是平利人的梦想。

    牢固树立“生态资源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是几届平利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励精图治的底气所在。实践中,坚持实施产业兴县、循环发展战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不断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校正自己的发展路子。

    农业上的大手笔,敢于让粮田姓“经”,以茶叶、绞股蓝等为主的农业现代园区建设,颠覆了过去“以粮为纲”话语中的平利,农业可以赚大钱,农业可以占据一县的主导地位,农业可以安农兴商,这已经变成现实。

    工业从小而全、小而弱、到处挖洞、八方冒烟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视阈,资源利用高效,管理高效,对地方贡献高效,就业高效,作为三产结构的“哑铃凸起部”,工业很顺畅地“起搏”起一二三产的有机律动,在安康工业化布局中,平利工业强县的名头得之符实。

随着国家把安康确定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平利作为安康“一体两翼”中的一翼,更加坚定了把自己的生态优势放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势中去审视、谋划和定位,确定了产业兴县、循环发展的新路径。为在新一轮发展中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平利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统一全县干群思想,聚合方方面面力量,“十指紧扣”生态立县之本,让生态聚变出新的财富,引领平利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新阶段。

让绿色唱响“强县富民”大戏

让绿色成为引领幸福生活的主色调,成为保值升值的财富,县上为了发展不干“糊涂事”,不做“一锤子买卖”,不让子孙后代受累。
   
工业强县是平利的不二选择。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荣,看似不太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该县却成为了现实。按照“园区承载、项目支撑、扩能提效、循环发展”的思路,壮大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清洁能源、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集群,在产业循环中求发展,在环保节能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一步一个脚印向建设安康工业强县目标迈进。
   
尽管招商难,但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必须从生态保护、科技含量、生产效能等方面综合考量。基于这种认识,该县坚持“无污染、低耗能、科技型”原则,设置了近乎苛刻的“门槛”。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不管企业名气有多大、资金投入有多大,一概拒之门外。
   
当好“守门员”,让GDP变绿,以至于兆源、中恒、宝丽通等14家企业精深加工“个赛个”,最终结束了重晶石销售原料的历史。光华管桩端板、宝林萤石采选、金龙余热发电等15个项目引领科技潮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全县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40户,新增入园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35家,初步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9家增加到49家,工业占全县GDP比重由24%增长到52.7%,连续四年成为全省工业增速最快的前十县之一。
   
如今,作为全市低碳经济的重要板块,该县现代工业园区初步实现了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的转型升级。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工业和农业不能偏废。平利县在抓工业的同时,也让绿色理念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提出茶饮产业率先突破。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通过整合土地、人力、产业和品牌资源,全县建成了城关、长安、八仙、三阳等八个茶叶基地乡镇,基地面积由2003年不足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万亩,兴办起150余家茶饮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优势产业加工转化增值,在“第二车间”实现产值翻番。2013年,全县茶饮产量达到6900吨,实现产值7.5亿元,成为促农增收的“当家产业”,跻身中国名茶之乡,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第一县的名气越来越响。
   
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种茶务茶让平利农民尝到了甜头,也带动了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全县规划建设45个现代农业园区,已有13个列入市级“百园”建设规划,3个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农业两轮驱动,带动了三产的迅速崛起。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围绕“一城一镇、一峡一山、一村一园”核心景区建设,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百里画廊”,形成了“一城两区三线”的旅游产业格局,“中国最美乡村”已然成为该县的“金字招牌”。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224万人,实现综合收入1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绿色成为发展的主打色,滋润着平利人民幸福的生活: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1.3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收入达到22608元,增长13%5年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2013年达到715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让民生统筹“城乡一体”

漫步在热闹的平利街头和美丽的女娲文化广场,很难想象,仅在二、三十年前,平利大桥头竣工的一栋三层大楼成为县城的地标建筑,也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一大新闻。
   
如今,县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街小巷商铺林立,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乡间徽派民居如棋似画,道路四通八达,环卫设施齐全,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农民生活与城里人没啥两样。于是,龙头村一名在外打工的小伙子因为几年没回家,进村竟然“迷路”,再次成为现代版的新闻。
   
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引擎。为打破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比翼齐飞”,平利以县城建设为中心,以重点集镇建设为纽带,以特色村建设为延伸,倾力建设“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中心社区”,不断增加城乡综合承载能力。
   
城镇化是篇大文章。县委、县政府拿出姿态和十条优惠措施,鼓励农民及其他有关人员凡在县城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可转化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进城了就是一家人,得养家糊口,得安居乐业才行,否则无异于“架空”这个特殊的群体。县上意识到了这一点,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年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跳出单一模式,帮助农民掌握生存的技能和本领。人流引来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餐饮、商贸、娱乐业、旅游业档次大幅提升,城镇因此而富有灵气。
   
电通了、水通了、电话通了、1.6万贫困人口脱贫了。“公路修到家门口,安全用水心里甜;通讯网络到处有,电视手机用得欢;孤寡老人有人管,小孩上学不掏钱;惠农政策落得实,日子过得赛神仙。”城关镇东关村六旬老人杨国华自编的这段顺口溜倾吐了广大山民的心声。

让服务激发“连心为民”正能量

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大手笔实施移民搬迁……这一件件惠民实事,倒影着该县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促发展的忙碌身影,也让“连心为民”有了温度和深度。
   
服务群众是宗旨,也是本分,全县党员干部在机制创新和作风建设方面“双管齐下”,县级领导联系点、领导评点及带着问题调查研究等制度颇具创新,“三问三解”、“三联共建”、“共驻共建”、群众路线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富有成效。让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企业、社区,访民情、听民声、解民难、抓落实,在实践中塑造“四型”。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订方案,建制度,抓考核,打造“学习型”干部;把服务群众工作分解细化,每天问效督促、每周例会交流、每月量化公示,述职、测评、奖惩不走过场,打造“服务型”干部;把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第一标准,解放思想,一线培养,打造“创新型”干部;建立举报绿色通道,建立全覆盖“天眼”,对“问题”干部诫勉谈话,效能问责,打造“廉洁型”干部。
   
延伸服务触角,让群众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更好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县上各部门以便民服务大厅为龙头、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级便民服务室为延伸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公开、高效的办事环境让群众拍手叫好,“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为一种习惯。县委书记吴平说:“便民服务体系作为政府对外服务的窗口,必须坚持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转变干部作风,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树立的是服务型政府形象,贴近的是民心民意,凝聚的是促进发展的正能量!”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