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9-28 00:00 【 字体:

一、“十五”时期平利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奋力推进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建设,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跻身“十五”陕西经济增长最快县行列。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是1949年至2000年总投资的1.7倍。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8.68亿元,比2000年增长58.4%,年均递增9.6%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特色经济体系框架形成

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形成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框架,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5.1:20.3:24.6调整到2005年的41.4:24:34.6。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主导产业快速成长。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两业三基地建设,农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五年新建无性系高效茶园1.6万亩,茶园面积达到8.92万亩,发展绞股蓝1万亩,新建小型茶饮加工厂80个,完成了茶饮产业的各项基础认证工作,初步构建了产加销一体化格局。五年累计栽桑2100万株,建成标准桑园2万亩,桑园总面积达到7.5万亩,形成了“种养加”产业链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49万亩;白山羊饲养量达到21.7万只,比2000年增长27.6倍。茶、桑、药、牧已成为农村经济主导。2005年农业增加值3.6亿元,比2000年增长20%,年均递增3.7%

招商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大力开展投资环境整治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五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6个,协议引资17.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7亿元,实施项目35个,完成投资额7.5亿元。建成了水泥厂、古仙洞电站、自动缫丝生产线、制药厂等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如期实现了安康水泥大县目标。初步形成了绿色食品、医药化工、水电能源、矿产开发、水泥建材五大支柱工业框架。200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1.36亿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递增22%,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78亿元,比2000年增长6倍,年均递增47.6%

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初显成效,生态旅游开发稳步推进。在安平路沿线大规模实施了绿化、产业、民居、新村等工程建设,先后建成凤桥、普济寺、徐家坝、龙头、张店等民俗新村,开发了西河、黄洋河漂流项目;实施了千家坪森林公园、古仙湖、琵琶岛、韩仙洞等旅游度假区建设;建成了秦楚、女娲、吾和茶庄和生态观光茶园,“农家乐”蓬勃兴起,生态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对三产发展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大规模实施了路网、电网、信息网和生态环境建设,五年共完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9亿元,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网建设改造目标如期实现。五年投资8900万元,新建和改造各类电压等级主配网线路1128公里、输变电站6坐,全县基本实现了同网同价。

公路建设超常推进。投资4亿余元,新修二级公路83.9公里,县乡油路81.3公里,乡村公路224公里,便民桥80座。安平三改二、平镇四改三、平旬路、徐锦路、岚镇路改造相继完工,重点矿区、景区和乡镇环路建设快速推进,全县已有80%乡镇通油路,初步形成了一主两横三纵的公路网。

生态环境日益好转。五年完成投资3.2亿元,实施小流域治理100平方公里,新建农村“六小工程”150余处,植树造林4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4万亩),荒山造林17.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幼林抚育130万亩,天然林保护191.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57%上升到2005年的65%

信息化程度不断攀升。5年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9700万元,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乡乡通,固定电话村村通,全县所有集镇、公路主干线及主要旅游景点全部开通了移动电话,实施了政府上网工程,全县70%的部门和所有乡镇开通了宽带网。

(三)城镇化步伐加快,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人口、土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一城六镇百村的三级城镇体系。城镇人口由2万人增加到3万人,全县人均住房面积提高2平方米,城镇对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县城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投资1.8亿元,完成了南北二山绿化2800亩,实施了城区主干街道的硬化改造和环线建设6公里;亮化、美化街道7.2公里;建成了3个专业市场以及东大桥、南大桥、景观桥、文化广场和供水工程,实施了怡园、月城、五峰、康华苑、河滨路和城南开发,县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框架快速扩张。

集镇建设全面推进。全面完成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建成了12个乡镇的供水工程,对8个集镇街道进行了硬化,完成3个集镇亮化工程,建成老县等集镇防洪工程。八仙、老县、广佛等集镇规模快速扩张,经济日趋活跃。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五年累计投资3162万元,扶贫搬迁19887579人,实施新村建设46个,通过“五改三建”,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四)社保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低保制度逐步完善,城镇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社会弱势群体得到进一步关怀,计生保险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效果。五年投放扶贫资金455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6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669万元,改善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环境,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减负64元。通过大办产业、兴商活市、劳务输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76元,比2000年增长5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4元,比2000年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4亿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15.8%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校布局得到大幅度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义务教育水平不断巩固提高,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7.5%和99.6%。五年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教学楼、实验楼2万余平方米,26所中小学建成计算机教室,购置远程教育设备252台套,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平利中学、职教中心分别晋升为省级重点中学和省级重点职教中心,城关小学建成省级示范小学,小学毕业会考、初中“三试合一”考试成绩和高考上线率逐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科技工作成绩斐然。建立了190个“科技协会”村、280个科技示范户,引进试种推广优质农作物品种10余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千余场次,4万余人次接受了相关技术培训。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0%,被科技部授于“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

卫生事业在改革中持续发展。五年投资1355万元,建成了县医院住院楼和传染病区、疾控中心综合楼,实施了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迁址和改扩建,老县等8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新建工程相继竣工,人民医疗保健水平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率由91.1%上升到99.3%,全面完成了人口控制目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先进县”。

体育、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大幅增加,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开展,2002年被陕西省授予“体育先进县”。建成县文博馆和文化艺术中心,群众性文娱活动有声有色,女娲文化发掘整理取得新进展,茶文化普及力度加大,茶乡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在充分肯定“十五”成就的同时,应看到全县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足;二是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三是就业压力增大;四是人才缺乏;五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储备严重短缺。这些问题必须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我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壮大“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县将面临一系列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面临的发展机遇

1、安康区域经济战略地位的提升为平利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创造了机遇。“十一五”期间,安康将加快陕南中心城市建设、水火电并举的能源基地和铁路枢纽建设,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启动河北高速公路等,都将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将推动我县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2、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县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东西部广泛合作将引发东部资金大量涌入,资本与资源重组,将有效缓解建设资金匮乏的矛盾,必将为我县特色产业兴起提供强大的支持。

3、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多元化,为我县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了以结构快速变动为特征的大众消费时期,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由供给式、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使人们更加追求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消费,更加注重休闲和养生,这种变化将为我县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化解“三农”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给我们山区农业县带来了更多的政策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周边县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县区谋求发展的渴望与资源环境的相似性矛盾突出,为我县打造地域经济形象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是交通条件仍然落后。远离汉江经济走廊、高速公路和铁路,吸引重大项目条件不足。

    三是自我发展能力弱。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缺乏,经济增长内动力不足。

    四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后矿产等一批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三、“十一五”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根本途径,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强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壮大绿色农业,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全面提升生态旅游,加快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奋力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聚集生产要素、扩张产业效应的市场机制,营造公平、公开、开放的发展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有效聚集。

2、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在保护中开发,通过开发更好的实施保护,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建设节约型社会。

3、坚持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构建特色产业。积极参与市场分工,依据市场选择产业,依靠科技壮大产业,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群,提高竞争力。

4、坚持以提升效益为核心,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市场导向为前提,以科技应用为关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推进经济增长从单纯依靠数量规模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经济,从追求产量规模扩张和产值增长速度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提效的集约型经济。

5、坚持五个统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小康社会目标,科学合理配置人文、社会、环境资源,做到经济与社会在发展速度、结构、质量与效益上的有机统一,实现协调发展。

(三)预期目标

“十一五”发展目标:到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达到30.6:34.7:34.7,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12%以上,人均GDP达到65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形成。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体系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夯实。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一主两纵三横”路网日臻完善;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电网、路网、信息网覆盖面和通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

——和谐平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公民素质普遍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机遇,加快县乡道路,城乡电网建设改造步伐,提高信息通达能力,畅通信息渠道,夯实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平台。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跨境公路二级化,县内公路网络化、等级化、油路化为目标,新建和改造主干公路200公里、完成重点村四级公路改造230公里。建成平镇二级路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完成百朝路改造,打通平城路,实施全县1300公里乡村公路桥涵挡配套工程,建成县城二级汽车站和乡镇五级汽车客运站,构筑乡镇交通环线,完善一主两纵三横的县乡公路网络。

快速推进城乡电网建设。全面完成县内103个村的农、城网改造,新建110KV输电线路110公里、输变电站2座,35KV输电线路20公里,改造和完善10KV配网工程,建成县级调度中心,全面解决小水电上网问题,进一步优化县内城乡电网结构,提高电力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

加快信息化进程。以宽带网络、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网络整合为重点,畅通信息渠道。新建平利电视台、建设政府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和网上申报审批系统,完成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发展互联网传媒事业,建成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网上宣传、贸易平台,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缩小与发达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营造秀美生态环境。强力推进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天保工程,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黄洋河原生态河流和古仙湖库区水源保护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以电代燃料工程,实现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杜绝重污染工业发展,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茶饮产业为主,蚕桑、畜牧、中药材为辅的农村产业体系,按照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把产业基地建成环保工业的“第一车间”,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稳定粮油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控制非农用地,加大废弃基础设施占地、闲置宅基地和撂荒耕地的复垦力度,确保人均一亩基本农田。优化粮油种植结构,推广良种良法,发展两高一优粮油生产,稳定年产8万吨粮食7000吨油料的生产能力,建设城关5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保障城乡居民粮油、蔬菜供给。

全力壮大茶饮产业。坚持强村大户战略,深化茶饮产业园产权制度改革,突出新品研发和相关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张茶叶和绞股蓝种植面积,积极培育茶饮产业龙头企业,全力打造茶饮产业知名市场品牌,构建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产业格局。到2010年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产茶3500吨,绞股蓝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药用2万亩)、产茶1000吨,真正确立其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建成“西北名茶大县”和“中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巩固提高蚕桑生产。稳定桑园面积8万亩,以管理提效为重点,推广普及雄蚕单养、方格簇等先进喂养技术,努力提高饲养量和张产,积极开发蚕桑生产系列副产品,建立茧丝加工和收烘企业与蚕农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全面提升蚕农生产效益。力争2010年全县养蚕突破6万张,产茧2000吨。

稳步发展畜牧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养殖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建设畜禽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和疫病防治体系,培植规模化养殖和生产加业企业。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家禽100万只。

积极建设“秦巴药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与中药流通和生产企业合作,以GAP基地建设为主,种植绞股蓝、党参、天麻、葛根等地道中药材15万亩。建成中药材批发市场,搭建中药材产、销信息平台。

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以能人大户和企业为依托,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营销、科技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作用,加快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的生产组织体系,提高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小工程、大群体”项目,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新修乡村道路500公里,实施小流域治理350平方公里,建设人饮、灌溉工程66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4万亩,提等改造基本农田2万亩,建成完备的堤防和水利工程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和土地利用率、产出率。

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捆绑资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路、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八个一、八个有”的标准和“三步走”方略,以“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率先突破为带动,以绿色产业、生态环境、特色民居、农民素质四大工程建设为核心,完成四个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和70个新村建设任务,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7500人,解决2万人的脱贫问题,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平利成为陕西最美丽的乡村。

(三)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快速壮大环保工业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优势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企业,努力壮大比较优势明显的绿色食品、医药化工、水电能源、矿产开发、水泥建材五大支柱工业。力争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8亿元,建成安康工业强县。

着力培育绿色食品工业。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腊肉、茶叶、绞股蓝、缫丝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改造升级步伐,积极推进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兼并重组,培植龙头企业。建设畜禽加工厂,茶多酚、茶叶和绞股蓝食品饮料及保健品生产线,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群,全力壮大食品工业。

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矿产“两权”市场化运作,不断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整合煤炭、板石等小型采矿企业,扩大开采规模。启动铌钽、硫精砂和铅锌矿开采项目,建成年产4万吨涂料及材料功能粉体添加剂、2万吨硫化碱、5万吨碳酸钡、6万吨硫酸钡生产线,构筑中国钡盐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矿产工业。

快速发展医药化工产业。实施制药公司扩能改造,新上片剂、胶囊生产线;推动金海公司产品升级换代,开发双烯、黄体胴等新产品。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土豆或玉米变性淀粉、生漆精深加工和中药饮片项目。引进大中型医药企业,开发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产品,扩张医药化工总量。

大力发展建材产业。完成康华建材公司技改扩能,破产重组县水泥厂,建设20万吨粉磨站,开发特种水泥产品,形成年产6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逐步取缔粘土砖生产,开发矿渣砖、页岩砖等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和屋面覆盖材料,构建水泥建材工业支柱。

稳步推进水电能源建设。做好小水电开发工作,加快渡船口、松鸦、龙洞河、龙鼻子等电站建设步伐,结合丰富的水电和矿产资源发展载能工业,实现资源、能源和工业产品的有机转化。

精心打造特色工业品牌。推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加大特色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改扶持力度,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着力培育女娲绿茶、绞股蓝饮品、八仙腊肉、牛王漆等一批市场知名品牌。用品牌占领市场,通过市场份额的扩大牵动工农业生产,最终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发展局面。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功能配套、集中开发”的原则,切实抓好城关、老县两大工业园区建设,依托现有基础,制定和出台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体系,完善园区内道路、电力、供水及其它服务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吸引工业企业快速向两大园区聚集,快速壮大园区工业规模,把园区培养成拉动工业增长的火车头。

(四)加快生态旅游开发,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

依托女娲文化等人文资源和秀丽的山水风光,以建设陕西最美的乡村为目标,构建“一山两线”串珠式旅游景区格局。全力打造“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旅游品牌形象,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完善旅游开发机制,构建旅游产业新格局。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市场开发”的原则,逐步建立景区景点国家所有、行业管理、企业经营的运行机制。以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游乐内容,提高接待能力为重点,加快“一山两线”旅游产业带建设。“一山”即女娲山,以改善生态,修复重建为重点,着力打造核心景区。“两线”即北线和南线,“北线”西起凤桥民俗村,东止关垭子楚长城,大力发展田园风光游,“南线”以八仙古镇、韩仙洞、正阳大草原、千家坪森林公园,化龙山峡谷为重点,开发生态休闲游。

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塑造精品旅游线路。以寻古探幽、休闲度假为主题,恢复重建女娲庙,形成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切实做好西岱顶、楚长城、廖乾五故居、韩仙洞等历史遗迹发掘保护与开发,快速推进南北两线景区建设。北线做好茶、水两篇文章。建成黄洋河、西河漂流度假区,实施投洞子、坝河城区段水面综合开发,完善提高琵琶岛垂钓中心、翠茗园和长安生态茶园观光等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构筑凤桥至关垭茶文化旅游观光带。南线全面推进千家坪森林公园建设,实施八仙草原、化龙山大峡谷和高山湿地开发,开辟高山峡谷叠瀑、原始森林观光探险项目,打造巴山魂寻踪之旅。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打响“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旅游品牌。一是举办“女娲文化节”和“茶文化节”,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祭拜女娲始祖,逐步形成“北有黄帝陵、南有女娲庙”的舆论氛围;着力打造以女娲文化为主体,以八仙文化和茶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文化品牌,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灵魂”和支撑。二是组织开展作家写平利、画家画平利、摄影家拍平利等活动,通过名人效应来增强平利山水田园风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女娲故里游”的知名度。三是立足安康,放眼周边省市,积极在相邻的大中城市举办旅游推介活动,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立体宣传效应,把平利塑造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重点开发地方风味小吃和八仙腊肉、女娲绿茶、绞股蓝饮品、保健药材和木、石雕刻等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平利旅游商品市场。开通重点景区旅游专线客运服务,大力发展农家乐等宾馆餐饮业,健全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优化旅游环境,规范旅游服务,努力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县城为重点,突出抓好八仙、长安、广佛、老县等集镇建设,进一步提升城镇对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繁荣城市经济,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

创建山水园林城市。全面完成南城新区建设,稳步实施旧城改造,有序推进城东、城北和陈家坝开发;完成县城给排水系统改扩建工程,建成垃圾污水处理厂;启动城东生态公园建设,实施坝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建成县城防洪堤和水上公园,加大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力度,优化人居环境。积极引导人口有序向县城流动,力争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规模达5平方公里,人口达5万人,为撤县设市奠定基础。

建设特色明星集镇。积极争取中省支持,捆绑项目资金,启动长安、老县、八仙、广佛四个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以徽派风格为主,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稳步推进集镇改造;加快集镇堤防、路桥、供电、给排水及垃圾填埋厂建设步伐,建成完备的集镇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集镇品位,增强集镇对生产要素的承载能力。

加强党政机关建设。配合城镇建设,盘活国有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建设政府政务大厅,努力改善党政机关办公条件,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强基层法庭、司法所、派出所和地方武装部队建设,进一步改善政法系统装备条件,为构建和谐平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扩张城镇经济规模。围绕特色产业和旅游开发,以县城为中心,建设茶叶、中药材、畜禽交易市场,发展连锁经营,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物流网络体系。通过积极的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提升改造宾馆餐饮、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城镇经济活力,着力提升城镇对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

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按照“规划控制、基础先行、生态保障、产业支撑、功能配套、梯次推进”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积极探索经营管理城镇新体制。进一步完善土地统征储备和公开招拍挂制度,优化城镇用地结构,科学控制土地供应量,有效调控地价,通过实施集中连片开发,不断提高城镇土地效益。充分利用城镇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资产置换和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聚集城镇建设资金,稳步推进城镇开发。

(六)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提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平利。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稳步发展成人教育。改扩建平利中学、县初级中学和幼儿园,新建城关二小,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校舍改造,建设国家级重点职教中心。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狠抓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各乡镇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学和一所示范小学,努力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

加强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绿色产业和环保工业建设,积极开展科学试验和科技培训,强化实用技术推广,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新品种新工艺的研发力度,狠抓工业企业治污降耗工作,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进一步发展卫生事业。以改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建成县医院门诊楼、示范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发展中医药事业,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四大体系;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双女户的家庭养老问题,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性别比,建成12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入,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实现先进文化“进村入户”目标。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博物馆,改造县影剧院、加强文物保护,实施以“弦子腔”为重点的平利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 下乡活动。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培育经营性文化产业,普及茶文化。加快城乡健身场地建设,增加公共运动设施,建成县城体育运动中心,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建设县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劳动力市场,与东南沿海地区建立劳务对口协作机制,年均输出劳务4万人以上。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社会优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福利的城乡居民覆盖面,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的改革成果。

五、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全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牢固树立“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意识,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策划、论证、包装、规划一批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形成连续性项目工作格局;抢抓一切机遇,精心搞好项目的推介和宣传,聚集社会资本;完善项目建设责任制,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建立项目工作激励制度,健全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投身项目工作的积极性。

2、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改善政策和服务等软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激发和聚集民间资本;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金融对经济建设支持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埠资金、技术及其它生产要素,加速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工业。

3、充分发挥政策的促进作用。深入贯彻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开发、财政、税收、农业等各项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政策。围绕县域经济建设,强化配套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地方税费、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调动一切生产要素支持优势产业建设,为“十一五”规划全面有效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4、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的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等公共职能,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建立健全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稳步推进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乡镇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有效组织带领全县人民投身经济建设。严格依法行政,确保规划的连续性、权威性,加强规划的组织落实力度,稳步推进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5、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鼓励党政干部自主创业、停薪留职创办企业。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经纪人。建立以能力、业绩和品德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秀美富裕的新平利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


责任编辑:admin
| 责任编辑:王文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