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利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17 00:00 【 字体:

平政发[2011]2

 

平利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平利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中省市驻平各单位:

     《平利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县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一年六月十七日

 

平利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奋力构建新型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基础条件显著改观、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改革开放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提前两年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实现翻番。总体来讲,“十一五”是平利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投资强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平利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县域经济实力大幅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9亿元,是“十五”末的2.75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59.3%,年均增长22.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50万元,是“十五” 末的2.36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60.3%,年均增长18.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是“十五” 的3.3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47.4%,年均增长3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72元,是“十五”末的2.4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52.6%,年均增长19.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487元,是“十五”末的2.3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40.7%,年均增长18.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402337调整为28:44:28,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0607连续两年综合考核名列全市第一,2007年荣获“陕南突破发展工作先进县”,2008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县”。

——工业实现突破发展,支柱工业彰显成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工业经济实现突破发展。节能降耗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县规模企业由2005年的9个增加到30个,其中年产值过亿元8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是“十五”末的5.7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90%,年均增长34.8%;工业增加值达到8.56亿元,是“十五”末的6.5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238%,年均增长44.5%,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15.7%增加到35.8 %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工业增速前十县”。

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水泥旋窑、铅锌选矿、硫化钡、工业硅、松鸦和渡船口电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基本形成了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建筑建材、绿色能源、生物医药五大支柱工业。完成了陈家坝、老县工业园区规划,实施了园区河堤、道路、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工程,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在始终坚持稳定粮油生产基础地位的同时,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不断推进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茶饮、畜牧、蚕桑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茶饮产业实现了率先突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2万亩,“十五”未增长34.5%绞股蓝总面积达到3.8万亩,“十五”未增长2.8倍。扶持发展5000万元以上茶饮龙头企业5家,茶饮产品产量达到4895吨,是十五末的3.16倍,实现总产值4.9亿元。茶饮产业的产量和产值在全省21个产茶县中从14位跃升到前三位。

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不断壮大。新建正大模式圈舍1465户,扶持发展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5家,5000万元肉食品加工企业2家。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50.8万头,出栏30万头,分别比“十五”未增长86.8%131.7%。实现产值3.2亿元。

蚕桑产业巩固提高。优质高效桑园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茧1661吨,实现产值3300万元。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8万亩,长安、广佛、大贵农业综合示范区基本建成,洛河农业综合示范区启动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4.5平方公里,完成7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101处饮水安全工程、12000口农村户用沼气,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加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长廊沿线绿化等生态工程,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以建设“山水园林县城”和“陕西最美丽的乡村”为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16.6%提高到34%

县城建设加速推进。文化广场、“一河两岸”堤路景观、三级橡胶坝、新正街提等改造、陈家坝综合改造、排污管网、二级汽车站等一大批市政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南新区基本形成,省级卫生县城创建通过验收并命名,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河两岸、两环三区、四街五桥、湖光山色”的城市框架。

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长安、八仙、老县、广佛四大门户集镇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集镇功能,聚集效应明显增强,形成了一批特色集镇。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加强民居、产业、生态、基层组织、精神文明五大工程建设,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先后有47个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我县被确定为全省四个整体推进县之一

交通电力通讯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共完成投资5亿元,是“十五”的5倍,新增公路里程300公里,通车里程达到1870公里,实现了通乡公路黑色化、通村公路水泥化。新建110KV变电站两座,35KV变电站1座,改造输电线路390公里,完善了县域电网构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完成了县城数字电视转换工程和338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信、移动、联通通讯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信息化网络体系。

——生态旅游扎实起步,三产消费日趋活跃。紧紧围绕“一山两线”旅游发展格局,按照以政府为主体制定规划和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以业主为主体开发建设特色景区景点、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的县域形象品牌,建成了长安、西河2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千家坪国家级森林公园、女娲山省级森林公园;天书峡景区一期工程和龙头旅游村核心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成功举办了三届“茶之旅”文化节,平利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全市三条重点旅游线路和四个旅游重点县之一。在旅游开发的带动下,“吃、住、行、游、购、娱”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乡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日趋繁荣,消费市场不断活跃, 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递增17.5%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累计投资1亿余元,新建和改造校舍8万余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学校47所,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两基”攻坚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86万人享受到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蛋奶工程全面实施。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4。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稳步提高,各项控制指标全面完成,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被省政府正式命名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三级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县医院实现“二甲”创建,县医院门诊楼、中医院迁建门诊楼、妇幼保健站综合楼、12个乡镇卫生院和120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相继完工,基本解决了群众有地方看病和看病方便的问题。科技、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乡群众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300人、10803人、4836人、5413人、3300人、15200人,全县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新建县、乡中心敬老院16所,集中供养2616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0% ,城乡低保通过扩面提标保障人数达2.56万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实施廉租房63831850平方米,农民安居工程6600户,建成农村社区38个。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2%。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完成造纸厂、五金公司、县林化厂等企业改制工作,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教育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收入分配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平利模式”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圆满完成,土地流转机制和林权制度等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特困救助、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农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新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源头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被动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水平低,2010年全县GDP仅占全市的7.3%,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4%左右;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新型工业刚刚起步,缺少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发展迟缓,带动能力不强,整体效益较低;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尤其金融、保险、科技、旅游、贸展等行业没有大的突破;三是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四是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交通、电力瓶颈问题仍未真正解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五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仍然较低,高水平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科研、教育、医疗等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急需进一步加大引进、培养力度。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陕南突破发展战略将继续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支持陕南循环发展力度继续加大,制订了陕南地质灾害易发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十年规划;作为全市“一体两翼”规划率先突破发展县和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我县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主线,发达地区发展的环境支撑越来越难,传统产业将快速扩散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安平高速的建成通车,平利将纳入西安3小时经济圈,这将给我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而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矿产资源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其比较优势日益显现。

面对良好的政策机遇和产业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县厚积薄发,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迈向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建设陕南经济强县为目标,以统筹城乡为总揽,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奋力建设工业强县,着力打造“西北最美丽乡村”,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 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在认真贯彻上述指导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始终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坚持深入推进思想解放。增强开放和创新意识,推进发展思路、观念、措施和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合理集聚调配资源要素,全方位大视角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走出一条开放发展的路子。

——坚持实施重点突破。把新型工业化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一城三区建设,培育壮大旅游新兴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一体化,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新农村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坚持高度关注民生。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探索建立保障民生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凝心聚力。

(三)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实现“五个翻番、五个跨越”,即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五项指标翻一番以上,实现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社会建设五个方面的跨越。力争经济发展速度走在全市前列,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跟进全省平均水平。

1、经济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达到56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其中:一产达到9亿元,年均递增5 %;二产达到27.5亿元,年均递增19%,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5.5亿元,年均递增22%;三产达到19.5亿元,年均递增21%。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49:3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2.4%,达到1.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5%

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左右。

粮油年产量分别稳定在9万吨、1万吨以上。

2、社会发展目标:

①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6.1%,达到90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4.9%,达到29000元。

③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总人口控制在24.3万人以内。

④年均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就业技能培训2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⑤人文发展指数(HDI)明显提高。

3、生态建设目标:

森林覆盖率达72%

②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率完成市定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10%

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以上,重点污染源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大于80%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关键,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产业循环、低碳发展、城园统筹、环保安全”为指导,以做大总量、调优结构为方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产业化集群、科技化提升”的发展思路,实现“2568”目标,即:打造2个工业园区、建成50家规模以上企业,壮大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建筑建材、机电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六大支柱工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到2015年,全县拥有过10亿元企业2家,过5亿元企业5家,过亿元企业10家,实现增加值25.5亿元,年均增长22%

壮大六大支柱工业,扩张工业规模。一是加快发展钡盐、硅材料、冶金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围绕资源深度开发,做大做强重晶石、硅石、铅锌矿、硫铁矿、铌钽矿、钒矿等矿产业,新型材料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二是以茶叶、绞股蓝、腊肉、农副产品等富硒资源深度开发为重点,加快培育茶多酚、绞股蓝饮料、精制腊肉、方便食品等深加工龙头企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三是以金龙水泥为龙头,大力发展水泥构件、铝合金门窗、PVC塑材及新型墙体材料等系列产品,建成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年产6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产2000万块琉璃瓦生产线,建筑建材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四是以电机公司为依托,积极寻求与陕重汽合作,建成20万台套农机具、1万台农用车组装生产线,扩大高低压配电盘柜、压力管道生产规模,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五是以凯迪公司20万吨生物柴油、5万千瓦生物质能源发电、水电开发、高山峡谷风电开发和载能企业余热发电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六是以众鑫茧丝、天宝制药技改扩能为重点,开发茧丝制品、中药饮片、中成药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壮大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坚持“布局合理、产业聚集、循环发展、基础配套”的思路,重点打造陈家坝绿色工业园区、老县新型材料工业园区,完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信、仓储、绿化等基础设施,完成陈家坝绿色工业园区彩虹桥、迎宾大道建设,聚集产业要素,形成发展高地,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平台。到2015园区入驻企业达到7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户,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5%以上。

支持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质量效益。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产出率,延伸产业链,打造骨干产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推广运用,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完成各项控制性指标。

()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以产业化为抓手,以规模经营、集约化发展和提质增效为基本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林地流转,加快培优龙头企业,大力提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专业化水平。

坚持粮油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照“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稳定总量、保障安全”的发展思路,抓好新技术推广,确保粮油年产量分别稳定在9万吨、1万吨以上,保障我县粮油基本安全。

着力提升茶饮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扩张基地规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创建优质品牌,加大产业园流转,促进集约经营,到2015年绿茶、绞股蓝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其中高效精品茶园5万亩,绞股蓝标准化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绿茶5000吨、绞股蓝茶2500吨。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茶饮加工龙头企业5户。

畜牧产业以扩大规模养殖和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加快“正大模式”建设,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和畜禽防疫体系建设力度,到2015年“正大模式”达到3000户,培育5户加工龙头企业,建成5个万头养猪场、40个千头养猪场,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出栏商品猪60万头,建成陕西生猪养殖大县。      

稳步发展蚕桑产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到2015年,优质高效桑园面积达到5万亩,养蚕发种8万张,产茧3000吨。

抢抓国家项目建设机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实现全县蔬菜基本自给。到201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8.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0.5万亩。积极发展培育中药材、林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提高乡村道路等级层次。捆绑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农村沼气、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农业综合开发4万亩,提等改造基本农田10万亩,完善提高长安、广佛、大贵、洛河四大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水、路、堤、田、园综合配套,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口粮田。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完成5个扶贫连片开发区建设,解决3万人脱贫。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8处,全面解决全县人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小流域治理700平方公里。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完成22条重要河段防洪治理和磨石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对大贵镇淑河小流域、洛河镇洛河小流域、广佛镇太平河小流域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3平方公里;完成山洪地质灾害易发汝河、县河、太平河流域工程治理任务。

()以统筹城乡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中心社区” 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县城、集镇、新农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民进城入镇,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

全面推进县城建设。以建设安康中心城市副中心为目标,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城市风格、容积率、功能区等各项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精心打造“一河两岸”核心板块,加速新正街提等改造、南区和东区开发、老城改造,配套完善市政设施,建成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场,加强城区美化、亮化、绿化建设,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生态示范县城和绿化模范县。着力扩大规模、膨胀人口、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到8万人,把平利县城打造成为陕南一流山水园林县城和秦巴区域宜居宜业宜游名城。

加快集镇、新农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抢抓重点镇建设机遇,按照设施完善、彰显特色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集镇、新农村和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集镇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做好长安省级综合示范镇建设,积极推进长安镇与县城的一体化融合,“十二五”末10个集镇人口达到3.5万人按照“城乡统筹、统一规划、集中安置、设施配套、安全避险、有利发展”的要求,全面规划建设100个新农村,重点建成30个新型社区,容纳人口10万人以上。

积极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入镇定居。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全方位创造宽松和谐的进城环境。建成商住房5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54万平方米、廉租房10万平方米、公租房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万平方米。大力开展进城入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切实解决进城入镇农民户籍、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

(四)以发展生态旅游业为带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增长点来抓。按照“一城两区三线十村”的旅游总体布局,以建设“西北最美丽的乡村”为目标,以“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为形象定位,打造天书峡景区,开发女娲山景区,建设十大旅游村,重点打造县城旅游目的地,把“坝河明珠”夜景建成西部县城一绝。安康—平利县城—龙头新村—长安茶乡—关垭楚长城茶乡风光游、安康—南宫山—天书峡巴山风情游、安康—女娲山—平利县城人文景观游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开发地方传统特色旅游产品,努力做全功能、做好景区、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使平利成为秦巴山区田园风光游的热线和区域性休闲度假胜地。力争到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服务产业。充分利用安平高速县城服务区建设契机,配套建设县域物流场站,构建现代物流平台;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在县城新建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继续做大做强商品零售、餐饮、住宿和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构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生活保健所、休闲娱乐室、社区幼儿园、育婴室等新兴服务业,加大扶持,放开市场,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辐射,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开发农村服务业。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亿元以上。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改善发展条件。

交通建设按照“通市达省公路高速化,出境通县公路二级化,县乡公路等级化,通村公路通畅化”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公路运输网络,2015年底前建成安平高速,开工建设平镇高速,加强县乡公路提等改造,全县二级路达到120公里以上,农村公路1800公里以上。

加快骨干电网工程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增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新建1330千伏变电站、3110千伏变电站、335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搞好电网维护和经营管理,实现户户通电、同网同质同价。

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光缆为主、微波为辅的立体传输网建设,对现有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扩容改造,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型业务。

加强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长防工程、小流域治理和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以上;重视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十二五末实现工业余热全部利用,建成5000口沼气,推进风电及生物能源的开发。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改善民生。

全面实施十大领域民生工程,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实现“教育公平、医疗均等、就业充分、保障完善”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施“双高普九”, 新建平利第二中学,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力争90%以上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高考成绩进入全市上游,把平中建成省级示范高中;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教办学活力,巩固提高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成果,把职教中心办成全市一流的职教与培训基地;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新建县城中心幼儿园和11个乡镇幼儿园,城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15年,教育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形成“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发展均衡、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发展格局,实现“省级教育强县”目标。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落实计划生育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努力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加强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

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卫生投入,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全县每万人拥有病床位达28张、卫技人员达40人。完成县医院住院楼、中医院迁建工程,巩固县医院“二甲”成果,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市医院前列,把中医院建成市级“二甲”示范中医院;进一步加大乡镇卫生院建设力度,加强院长和全科医生培养,完成乡镇卫生院新一轮改扩建工程和“安心工程”,确保先进设备100%投入使用,力争省级规范化乡镇卫生院达80%;巩固提高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达100%。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范围和报销水平,各类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和地方病防治工作,提高农村环境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实现“医院发展有机制、群众健康有保障”目标。

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成县城数字电影院、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县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抓好社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和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水平和质量,2015年,全县广电覆盖率达95%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全民健身,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数50%以上,居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推进全民创业,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建成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设施。“十二五”期间,完成创业培训1000人,就业技能培训1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500人;年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创劳务经济收入10.4亿元以上。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困难群众低保全覆盖。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90%,城乡社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逐步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基本实现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保障水平逐步接近。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民族宗教等社会福利事业,建成县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大基层政法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平利。

四、保障措施                                   

1、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落实。要按照规划中定位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通过规划指导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要做深做实专项规划,科学编制年度计划,切实成为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把总体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谋划一批立足平利实际、事关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储备项目拿得出、对得准、列得上,确保谋划项目实现对外招商一批、上报争取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完善奖惩、协调和考核制度,强化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质量。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重大项目融资渠道,增强市场化融资能力,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拓展民间投资领域,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3、转变政府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打造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强经济秩序的规范整顿,注重从制度上规范市场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进一步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强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清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为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凝聚人心的舆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

4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引进智力支持。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建设行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附:平利十二规划项目

    十二五主要指标表

 

                                                                             

请点击图标下载浏览:

附件请点击图标下载浏览:

附件
责任编辑:plzjg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