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城乡一体化,我们要把农村最终化成什么样子?
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面貌确实变化很大,这七八年的变化,甚至超过了前五六十年的变化。但同时一些有民族特色、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建筑艺术的东西在“建设”中被破坏掉了,有的地方把城市的水泥森林搬到了农村,有的农村象军营一样,一些地方整体上已经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土不洋、不伦不类。有位农民说:“新村好是好,可就是喝了酒就认不清家门了。”这种状况令人忧虑,逼着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的新农村、现代化的农村,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展开,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紧迫。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我们省提出要建设美丽陕西。无论是美丽中国、还是美丽陕西,没有农村的美丽,都是很不完整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今年的全省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座谈会放在了安康平利召开。
会议通知一发,就有人问我,为什么到平利开会,平利有什么可看的、可学的?我说,你去了就明白了,不会让你白跑一趟。确实,平利一不是经济大县,没有进入全省十强,二没有象兵马俑、黄帝陵那样的名胜古迹,到平利看啥?我当时想的,就是看平利的美丽乡村。通过看平利,让大家对美丽陕西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过去的平利,虽有青山绿水,但农村却到处是“房屋低矮阴暗,柴草粪土乱堆,污水遍地流,家禽满村跑。”在到安徽、江西等地学习考察之后,他们选择了符合陕南人居习惯的徽派建筑推广。2008年是开展新农村建设后我第一次到平利,看到以马头墙为典型特征的徽派建筑时,立即眼前一亮,与其他地方形成明显对比,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时还只有几个点,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坚守。因为坚守有时候比创新还困难,它无法以创新的名义去力排众议,统一思想,甚至还会被人说成是守旧。我对当时的县委书记何邦军同志说过我的好感,也说了担心,希望他们坚持。2010年我又来过一次,发现他们坚持下来了,已经由点到线。去年第三次来,看到平利境内交通沿线、移民新居、特色小镇,到处都是徽派建筑,已经由线到面成了气候。这让我特别高兴,当时就与吴平书记初步商定在平利开个会,让更多的人感受美丽乡村,关注这一问题。果然不出所料,这次来开会的同志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走进平利,就感到山特别的绿,水格外的清。报到的那天,天下着蒙蒙细雨,坐车看景,云连着山,山接着云,如同仙境一般,不由使人感叹——难怪女娲选择在此补天造人!会议考察看点时,仿佛天知人意,为了让我们看到另一个平利,天放晴了。蓝天白云下的平利,更显得妩媚多姿,美不胜收。一座座大山绵延相连,一眼望不到边的茶园、绞股兰像绿色的海洋,特别是一栋栋以白壁、灰瓦、马头墙为符号的徽派建筑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体现平利人对美的追求!小桥流水环绕,青山绿树掩映,青瓦白墙,古朴典雅,正是这样一幅幅自然和谐的画卷,构成了诗情画意的美丽平利!“青瓦白墙华盖房,平利农家新模样;和谐新村何处有,巴山深处画中藏。”这是原副省长张伟对平利的感叹。面对此情此景,我甚至想到,风景如画这个词,修改为画如风景,才更符合平利的实际。在这里,没有污染、没有噪音、没有堵车、没有尾气,没有城市的一切烦恼;在这里,空气就象山涧流出的清泉纯而又纯,你不用担心PM2.5超标,可以放心的深呼吸。来到这里,置身此境,人自然就没有了浮躁,少了欲念、少了虚荣和虚伪。
鱼与熊掌,焉能兼得。要是城里也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美丽景色、田园风光,还有简单纯朴的人际关系,该多好啊!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这对大都市的人们,早已成为一种奢侈、成为一种可望不可求的幸福。平利有多美?平利人可能身在美中不知美。有位朋友对我谈起对平利的感受仅仅用了三个词:羡慕、嫉妒、恨!
青山绿水,陕南到处都是,为什么我独钟情平利?因为这里有全省独一无二的徽派建筑群!在平利,一栋栋徽派建筑,是那么耀眼,又是那么的和谐,成为青山绿水中的点睛之笔!全县改造和新建的徽派建筑已有4万多栋,据说在安徽也没有一个县有这么大连片的规模。如果这样,安徽人都应该感谢平利人,是你们在安徽境外弘扬了徽派建筑,展示了徽派建筑的魅力!其实,刚开始意见也不统一,可当徽派建筑与平利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大家的思想很快统一了!
具体的美会因人而异,张三说美的东西,李四未必认可,但总有一些美是公认的。以徽派民居与山水田园相映成辉为特色的平利,在2012年首届“中国最美乡村”评选推介活动中,仅次于江西婺源,以第二位跻身“中国十佳最美乡村”,就是最好的证明,是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完全可以说,徽派建筑现在已经成了平利继青山绿水、女娲故里、绿茶绞股兰之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平利之美不是穷美,而是一种富裕之美,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平利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继2008年被评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县后,2009年至2012年他们又连续四年成为全省工业增速前十县,2011年荣获陕西区域最具经济活力区县奖;2010年平利荣获“中国茶叶百强县”和“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2012年茶饮产业实现产值6.2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2500元;特别是平利的“风景”正在变成了“产业”,2012年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游客已突破200万,达到207.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会上看的龙头村,是他们最早抓的样板村,总共投入了8000多万元,不仅有全县最漂亮的徽派建筑,还建起了陕南首家农业博物馆,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在这个村,不仅有看的、吃的、住的、买的,还有农事体验活动,能让人尽享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吴平书记讲他们下一步的打算是坚持立足一产、加快做深二产、加大力度搞活三产。似乎是为了证明吴书记思路的可行性,会议还没结束,西安、榆林的同志就对我说,他们计划下半年到这里办培训班,学习平利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据说从安康到平利高速路2015年就能开通,那时平利的旅游产业肯定会有大发展,美丽乡村变为富裕乡村的步伐会加快。我坚信,美丽乡村加上青山绿水,必将成为平利人民的又一个“金饭碗”。平利的实践已经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好看,而且好吃,这是一笔虽然周期长但有长远回报的投资。美丽也能出生产力,而且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生产力。
平利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吴平书记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体会,核心是讲要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以我一个局外人多年来的观察思考,一是因为平利人和平利的领导不仅有魄力、能干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远见、有文化自觉、有一种人文情怀。现在不少领导缺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有了后者,他们才能在高速发展中保持一种难得的冷静,能够想一想什么是落后的应该淘汰,什么是优秀的应该留给后人。没有后者,只有前者,就有可能以建设的名义搞破坏,把本该保留的好东西给破坏掉!二是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农村要现代化,要学习城市文明,但农村与城市永远不可能一样,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搞建设、求发展,盲目学习城市、照搬城市,不仅学不起,而且会东施效颦,弄巧成拙。三是他们不浮躁、不急于求成,不图一时风光好看,不是为了自己尽快升迁而干急功近利的事情,而是有长远眼光,是真正从平利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决策、干事情,在为平利的长远发展“打造”新的比较优势、新的特色资源。四是真正尊重群众意愿,方式方法得当,从而把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老百姓的爱美之心目前主要还受着经济能力的制约。平利的当家人充分理解群众的“难处”,从一开始就出台了加马头墙每栋房补贴5000元的政策,这是一个很有力的推进杠杆。五是贵在坚持,贵在不因班子、领导调整而改变思路。从2003年试点开始,历时十年,平利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不断丰富提升,方法在不断完善完美,但方向始终不变、目标始终不动摇,特别是县委、县政府班子调整、主要领导变动之后,仍然能够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一点很关键,不少地方发展不起来,有地地方是思路问题,但在已经找到符合实际的思路后,就不是群众的问题、干部的问题,而是领导的问题。有的主要领导为官一任,不是首先想着致富一方,而是想着怎么为自己树碑立传,在这种错误的执政观的支配下,即使前任的路子正确,他也要另搞一套,折腾群众、劳民伤财。相比之下,平利几任班子的这种品质就很难得。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