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每根菌棒都被‘吃干榨净’——半年内完成1.5公斤鲜菇的生产任务,最终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分解,‘变身’有机肥。”4月10日,平利县广佛镇塘坊村的菌菇基地迎来了果园小学200余人的研学团队。这项循环产业中的“零废弃”奥秘迅速吸引了学生注意,大棚外,河堤上的樱花开得正艳。
今年年初,由平利县塘坊食用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平利县广佛乡村建设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陕西秦农硒源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该公司收集广佛镇及周边镇村食用菌出菇后的废弃菌渣,同时对周边畜禽养殖粪便、农业种植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工生产优质有机肥,构建“特色食用菌种植-废弃菌渣资源化利用-其他农业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
三个月来,该公司生产的2000余吨生态有机肥撒向广阔的乡村热土,滋养了广佛镇千余亩茶叶、桑叶、绞股蓝等其他产业。
“区别于安康绝大多数菌菇企业,我们基地覆盖了研发育种、循环生产、产品营销、文旅研学在内的全产业链,形成了示范效应。”指着厂房外的横幅,平利县塘坊食用菌产业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刘兵介绍说,上个月,全市菌菇产业现场会就在此召开。
生产线之外,更为深刻的正向循环藏在菌农们的生活轨迹中。
下午四点,赵国喜从整理好的一排排菌棒中直起身来。他将脸上的汗囫囵擦净,笑着目送冷链车越开越远。干到这个月月底,他在基地务工正好一年。
然而一年前,赵国喜原本站在这项产业的“对立面”。那时,公司三期基地刚在他家附近落成。“先是说车来车往灰大,后面又反映人多了吵闹,我就试着了解他的需求。”刘兵回忆道。
“其实我也想来你这儿挣钱,你看行不?”直到赵国喜说出真实想法,刘兵乐得大笑:“好得很,好得很,基地正缺人!”
在平利县塘坊食用菌产业公司,和赵国喜一样月工资超3000元的工人不在少数。“以前老公在外下矿,我在工地帮厨。虽然工资高,但花费也高,还提心吊胆。”比起以前,家住集镇的唐昌琴更满意如今在家门口挣钱的日子,不仅每天有一餐免费的四菜一汤,还把老人的身体、孩子的学习都顾上了。进基地一年,她先后介绍十多个亲戚朋友来基地务工。
让务工群众吃饱吃好,在这最朴素的关怀背后,是让更多群众端稳“饭碗”的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高山气候,建设以“反季节平菇”为主要种植作物的食用菌三期和四期产业园,产品供应上海、新疆、辽宁等10个省的31个城市;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接待研学学生超3000人次;增加菌框生产业务,年产值突破百万……在广佛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该公司组建了“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联合体,探索出“资金入股挣分红、土地流转挣租金、就近务工挣佣金、稳定就业挣薪金、农业收益挣现金、销售产品挣资金”的富农增收“六金”模式。截至目前,该公司发放群众劳务工资超600万元,带动300余名群众人均增收1.6万元。
“在选址、土地流转期间,镇上就从各个所、室抽调干部组成专班搞服务,同时加速产业路、供水渠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还组织我们去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帮助解决招工难题。所以从2022成立初期的68个大棚,到如今6镇13村的发展格局,我们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平利县塘坊食用菌产业公司董事长余功军看来,在高效清朗的营商环境中,产业富民、民促产业,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公司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在研发创制富硒有机肥。我们的目标是从源头促进安康富硒产品硒含量稳定达标,为安康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贡献力量。”谈及如何将更多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余功军的目光所至,一场影响更深远的生态实验正在展开。
| 责任编辑:郑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