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文化活水润山乡

信息来源:平利县 作者:陈力 方青蕊 发布时间:2024-01-19 11:54 【 字体:
2023年底,陕西省文明实践“十百千万”创评项目发布活动在宝鸡广电大剧院举行,平利县文化馆被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授予“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荣誉称号。
文化兴盛,为发展铸魂,为灵魂塑形。近年来,平利县文化系统着眼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惠民形式,繁荣文艺创作,壮大人才队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塑造全新文化品牌,全县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文化食粮送上门
2023年4月,平利县“茶之旅”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长安镇洪福茶山陆羽广场举行;7月,“大地欢歌——最美乡村 幸福平利”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演暨平利县清凉一夏文旅活动在蒋家坪启动,平利地方民歌《平利茶飘香》、群口快板《乡村处处话振兴》等节目惊艳登场;12月,由平利县文化馆主办的“永远跟党走 唱响新生活”2023年庆元旦、迎新春全民艺术普及声乐专场音乐会举办。
平利县文化惠民文艺轻骑兵以新时代“理论+曲艺”为载体,将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等政策理论知识融入歌曲、快板等文艺节目中去,穿行于平利县的各个镇村之间,把广大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食粮送到家门口,把党的政策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传达到百姓的心坎里,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为民,文化惠民”。
文艺轻骑兵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丽的灯光舞美,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用有温度、接地气,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文艺作品,深入田间地头、村庄社区等基层一线,常态化开展文艺活动进景区活动,真正联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秉持着文化思路“活”起来,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火”起来的理念,平利县文化馆每年定期举行面向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的“百姓大舞台”活动。活动以“开放的平台、百姓的舞台”为宗旨,由以往的“政府搭台、政府唱戏”转变为“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实现了群众自办“嘉年华”。不仅有全县群众文艺团体、文艺培训机构、文艺爱好者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还有文旅产品推介、非遗技艺展示等环节。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文艺爱好者们用自编自导的文艺作品,道家乡美、赞新生活,全方位呈现广大文艺爱好者的精神风貌。
2023年,平利县先后举办“贺新春·庆元宵”灯谜竞猜暨民俗展演、“茶之旅”文化旅游季启动仪式、驻华使节探访茶园、蒋家坪主题演出季、夏季“村晚”、“大地欢歌”金秋旅游季宣传推介、“百姓大舞台”等文旅系列活动100余场次,开展“理论+文艺”新时代文明实践巡回宣讲活动7场次、平利县平安建设巡演6场次、戏曲进乡村文化展演88场次、弦子腔展演80场次。平利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2023年度全省群众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传统非遗焕新彩
“我借来定海针一个。用了迎风一晃,叫作金箍棒。不用了像花针一样,放到耳朵上……”令人捧腹的唱词,惟妙惟肖的皮影,引得孩子们伸着头,津津有味地观看演出。平利县文化馆积极配合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联合平利县城关第三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传习展演活动。活动中,平利弦子腔牛王班社的各位老艺人为师生们表演了弦子腔传统剧目《真假美猴王》和《取长沙》,还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弦子腔的各种皮影道具、乐器。
平利县中心幼儿园创设“非遗文化弦子腔”特色公共区域,打造弦子腔戏曲文化长廊,制作“弘扬民俗文化,传承文化经典”弦子腔主题文化展板,让老师、孩子及家长一起动手,融合弦子腔乐器、本土艺术家风采等元素,将其制作成精美的挂饰、墙饰,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感受弦子腔的魅力。同时设置弦子腔戏服间,搭建皮影戏小舞台,选取有代表性的戏服,邀请文化馆专业演员对弦子腔、皮影戏内容化繁为简、由易而难的进行现场教学,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了解弦子腔的兴趣和欲望。
水墨山岱韵,华章唱弦腔。弦子腔起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以平利地方语言为基础,演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唱老百姓的苦辣酸咸,历经六代人二百余年的接续传承、千锤百炼。平利弦子腔因用弦胡主奏,以板击节伴唱而得名,在唱腔中将“莲花落”击节融入本地山歌、劳动号子和互动的“喊腔”中。弦子腔传承者们在演出过程中不拘泥于固定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很多表演唱词都是现编现唱,内容丰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深刻反映各个时期民众的心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演出具有皮影戏、舞台戏、做唱三种形式,有各种类型演出剧目900余个。
为了保护好弦子腔这种“文化活化石”,平利县文化馆、平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地方文化名人编辑了《平利弦子腔》《弦子腔音乐选编》。2019年,一项抢救保护性录制工作在平利进行,意在通过高度数字化复制传承流行于斯、传唱久远的平利弦子腔。当年的“角儿”们再聚首,老艺术家们用久远的记忆和不灭的激情,将当年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段一句一句唱出来录进唱片。最终,该专辑由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同年,平利弦子腔还走进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让现场观众领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独特魅力。弦子腔的代表性乐器弦胡和莲花落、弦子腔剧本及演出照片在主办方博物馆永久留存。
王和林自20世纪70年执教带徒传艺,培养了40余名平利弦子腔学徒。戏曲爱好者夏云在平利弦子腔传统剧目《穆柯寨》选段《小战山》中饰演穆桂英,她原是一名工人,偶然一次机会接触到弦子腔后被深深吸引,2012年开始学习,如今,她已经能在舞台上担任主角,武打戏也是信手拈来。平利县文化馆与安康学院建立地方戏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校地合作,双方联合打造以弦子腔为主的大型情景歌舞表演《弦子传情颂安康》,作为汉江龙舟节的开幕节目之一,一经推出就获得强烈反响,更是作为平利地方文化品牌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年歌声》大舞台和全国百戏盛典。
除了国家级“非遗”弦子腔,平利县的其他“非遗之花”也在“盛放”。大贵镇李红霞做靓“儒林望园”文化田园综合体,其烙画技艺于2019年被列入安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王生漆油漆技艺、《女娲的传说》先后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各类非遗工坊相继崭露头角……

人才赓续薪火传
要实现文化繁荣,必须有一支拉得出、顶得上、叫得响的文化人才队伍,繁硕“百花园”,让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平利活跃着一批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率先垂范,他们常年进行排练并且面对不同层次的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免费带徒授艺,并代表县上参加中央、省、市各种活动,屡次斩获大奖,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群众文化国家级副研究馆员、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签约作家邹尚恒除参加演出外,还主攻创作。他继承了汉调二黄和平利地方戏曲弦子腔的优良传统,以地域生活为题材,善于把地方家喻户晓的生活和细节引入戏剧中,构成戏剧冲突,小生活,大主题,浓厚的方言,真实的生活再现,使得他的戏剧风趣幽默,深得观众喜爱。他创作的戏剧作品《审女婿》获中国文化部群星奖铜奖,大戏《莲花台》获陕西省全省戏剧大赛二等奖,《半云榜》获全省戏剧本二等奖,大戏《吴祥义》获安康市政府精品文艺奖。
此外,平利县文化馆坚持加强馆内业务干部和业余爱好群众两手抓。根据工作需要和文艺人才的专业特长,通过对内培训和加强与省市专业演员交流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开拓文艺人才的视野。馆内业务干部孙义权在第五届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案例,范兴隆荣获2023年群星风采第十届陕西省群文系统业务干部技能微课堂大赛三等奖,邹骞荣获2023年第三届陕南民歌大赛优秀民歌手称号。
针对热爱文艺的老百姓,平利县文化馆不定期开设文化艺术免费培训,免费开放文化场馆,组织专业演员深入村镇进行指导,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乡村文艺人才在舞台上绽放光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运用线上直播平台和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渠道,开设“跟我学唱平利名歌”和“名师讲戏”专题栏目,积极宣传本土文化,培养群众文艺爱好。
从以前的“送文化”到如今的“种文化”、从群众是“接受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平利县通过培育群众文化生活自我供给能力,积极探索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让文化润泽心田。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