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蒸”出来的好日子

信息来源:平利县 作者:方青蕊 发布时间:2024-01-17 21:49 【 字体:

“无蒸碗,不成席”,对于安康人来说,过年的美食里一定有“蒸碗菜”的一席之地,“梅菜扣肉”“清蒸蛋卷”……各式各样的菜品无不牵动着每个人的味蕾。近期,平利县老县镇太山庙村的邹晓带着他的车厢峡蒸碗,参加了陕西省丝绸之路非遗美食记活动,用挑剔考究的食材、正宗传统的做法以及独具一格的菜式将“车厢峡蒸碗”带上了省级美食舞台。

42岁的邹晓从2000年应征入伍,2016年退伍返乡后入职食品加工企业工作。“以前当兵时,最想的就是这一口,很多在外奔波的老乡都只有过年能回来,一口蒸肉能稍微平复他们的思乡情也好嘛,而且‘蒸菜’作为我们平利县的特色菜,被埋没太可惜了,我也想把我们平利美食推出去,让游客提起美食就能想到‘平利蒸碗子’!”谈起创业初衷,邹晓如是说。
2020年邹晓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誓要让更多独在异乡的游子和喜爱美食的食客们都能尝到平利味道。邹晓当即回到老家老县镇杨柳沟,利用自家闲置庭院,建设高标准制作工坊,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思路为起点,收集整理传统宴席肉食蒸碗和老县桂花米酒封坛文化,研制了以“玉米面蒸肉”“酸汤肘子”为首的20道招牌菜品。至此,“车厢峡蒸膳坊”应运而生。
为了打开销路,邹晓自学了视频拍摄剪辑技巧,创立了“车厢峡”短视频自媒体账号,从取材、制作等各方面展示菜品,收获近6000粉丝,一批又一批观看者被视频吸引团购了“车厢峡蒸碗”。
随着蒋家坪AAA级景区的建成,老县镇旅游产业愈发红火,“车厢峡蒸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来自西安的刘女士抱着对平利美食、“蒸碗”文化的好奇心来到“车厢峡蒸膳坊”后,被“玉米面蒸肉”独特的味道所折服,“本来看着这大片的肉会觉得很腻,结果尝了一口很惊艳,配着米饭吃满口留香,我要买10盒‘蒸碗’套装回去让亲朋好友们也尝尝。”
好味道、好食材铸就好口碑。像刘女士这样从“头回客”变“回头客”,再“客带客”的并不在少数。“老邹,今年还是老样子,给我寄20套7荤1素的套餐,地址不变。”重庆的张先生2021年来到老县镇旅游时,第一次吃到“车厢峡蒸碗”就立即购买了5套,并且添加了邹晓的联系方式,每年临近年关总会收到张先生的订购消息,其多位好友更是成为“车厢峡蒸碗”的常客。
一朝从军,一生“兵心”。邹晓创业至今,始终坚守着认真、负责、诚信、忠厚的初心,在保留“蒸碗”传统味道的同时,不断与外界食材结合。菜品坚持选用当地农户猪肉,佐以野生竹笋、广西优质荔浦芋头等配菜,荤素搭配,形成独特的美食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我大伯他们就是干厨子这行的,以前就经常给当地乡亲的红白喜事做宴席,味道有口皆碑,我传承了长辈们做蒸碗的配方,再结合现在的饮食方式进行创新,顾客们一尝就知道。”邹晓说道。
邹晓意识到,面对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很难慢下来去制作美食、享受美食,方便快捷的食用方式和色香味美的菜品才能受到顾客们经久不衰的青睐。结合以前在食品加工企业的经验,“车厢峡蒸碗”很好地平衡了这两方面的需求,在保留食物原本风味的同时,经过蒸、煮、微波加热这些简单烹饪方式,就可以快速享用到美味,再加上便利、卫生的包装,让其成为了“傻瓜”操作的美味和能带得走的“乡味”。
经过坚持和努力,“车厢峡蒸碗”迅速突起,成为当地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饮食文化产业,销售也愈加红火,2023年高峰期卖出1500余套,销售额达40余万元,“车厢峡蒸膳坊”申报的“平利蒸碗子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平利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邹晓多次应邀参加省市非遗美食推介活动。
“下一步,我想好好利用老县镇这个区位优势,开办一个农旅融合的农家乐,让更多的来旅游的人都能尝到咱们平利的特色美食,让‘车厢峡蒸碗’成为当地的美食记忆点。”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邹晓有了新的规划。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