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龙头”兴

信息来源:平利县 作者:吴苏 柏驰 柳从民 发布时间:2023-06-26 09:16 【 字体:

美丽村庄宜居宜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遗技艺赓续传承、良好家训成风化人……展开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的振兴蓝图,文化铸魂的鲜明印记随处可见。从指示牌上的名言警句,到茶园迷宫里的廉洁故事;从国漆馆里的非遗创新,到家风馆里的宗族垂训,无一不彰显着龙头村涵养乡村“精气神”的有力举措,让美丽龙头“强筋壮骨”,谱写出文化振兴的新篇章。

今年以来,城关镇抢抓平利县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契机,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该镇的“当家门面”,龙头村当仁不让承担起示范引领的重任,从多个方面由内而外进行改造提升。文化振兴作为夯基固本的重要一项,是增强乡村“软实力”的核心之一。为此,龙头村将文化阵地建设、文明乡风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抓手,不断充实乡村内涵,让文化为“龙头”振兴添彩赋能。

非遗农耕焕新彩

走进龙头村的国漆馆,光滑细腻的漆艺花瓶、精雕细琢的漆碗、雅致精美的小挂件等漆类工艺品,分门别类地陈列在展示柜里,无声地向往来观众诉说着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
作为一种天然涂料,生漆具有无污染、耐强酸、防腐蚀等特点,早在公元七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使用天然生漆的历史。秦巴山区生态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境内生长着大量漆树,在工业化产品未曾普及的时代,专门从事漆类产品加工制作的漆匠既是当时的热门职业,也是倍受群众尊敬的手艺人。龙头村村民袁辉志就是其中一位,靠着加工销售生漆,他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也将女儿袁端姣培养成材。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原本在西安有了一份稳定工作的袁端姣偶然间得知了髹漆工艺的久远历史。经过进一步了解,她发现从小在父亲那里司空见惯的传统生漆虽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但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天然环保涂料正受到化学漆的巨大冲击,这门手艺也面临失传的风险,经过反复思考后,她决定回到龙头村,接过父亲的衣钵,通过创新发展,将生漆产业做大做强。
回到村里后,袁端姣便开始马不停蹄地钻研起有关生漆的一切,面对周边人不解的叹息,她总是笑着说:“父亲靠着生产漆器、卖漆供养我长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漆树哺育了我,我有责任和义务反哺乡土,发展好生漆产业,传承弘扬好我们的漆文化。”
万事开头难,在整个龙头村,传统漆匠受制于手艺的局限性,生产加工的漆器艺术性不高、鉴赏性不强,很难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加上生漆收集不易,“百里千刀一斤漆”就是生漆收集的真实写照。为了攻克产量上的短板,她一方面向专家学者请教技术问题,一方面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大范围栽种漆树,既为群众增收提供新路子,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原材料支撑。在她持续不断培育优质漆树的坚持下,生漆产量短缺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她又邀请专家到村指导,陆续开展了多场生漆采割技能培训和制作技艺提升活动,促进漆农以技增产增收。
如今,潜心研究数年漆艺的袁端姣已熟练掌握变涂、描金、起纹、堆漆等多种髹漆技法,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创新,用现代理念改变传统漆器的生产、销售模式,针对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定制需求,持续改良生产工艺、丰富产品类型、走品牌化经营路子,制作出一大批样式新颖、风格独特的漆器作品,远销海内外。
来此观光旅行的游客,经常会到袁端姣所创立的国漆馆走走看看,了解髹漆这门古老的工艺和“守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偶有年轻人兴致勃勃地想要学习髹漆的手艺,袁端姣总会不遗余力地推广宣传漆器艺术的魅力。在她看来,随着近几年国潮兴起,大众对生漆的兴趣也在不断提高,而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也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传承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龙来到你家门前呦,保佑你风调雨顺事事顺喽……”每逢二月二,该村9组村民张振明就会站在游龙队伍前,为村民送上祝福。今年71岁的他,在舞龙队中担任“恭贺”角色已有30余年,带领游龙队伍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唱贺词、送祝福是他每年的任务,常常游龙未过半,喉咙就快哑了。“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传承下去,我要通过唱贺词把祝福送到每个乡亲的家里去!”张振明坚定地说。
领略非遗魅力,探寻农耕文明。龙头村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二月二龙抬头节祭祀大典”等活动,叫响“体验农耕文化,唤醒乡愁记忆”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乡村手艺人、非遗传承人、种植养殖能手的作用,让这些“土专家”和“田秀才”大放异彩。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就地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在挖掘现有乡土人才的同时,搭平台、育人才、兴产业,吸引着更多人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能出彩。该村翻新修复秦楚农耕博物馆,开发水上乐园、帐篷营地、开心菜园等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同步挖掘秦楚农耕、古法酿酒、制茶品茶等传统文化,下大力气唤醒龙头村沉睡的乡村魅力。提升10个农家乐和5家特色民宿,10家旅游商品门店,组建旅游服务协会,结合旅游体验项目形成产业联盟,统一标准规范运营,建立利益共享联享机制,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临近村中心的小甑酒坊,一股浓郁的酒香飘出。这碗正宗的粮食酒,在平利县小有名气。刘中清的父亲刘德祥是村里酿酒的好把式,靠着祖传酿造小甑酒的手艺,赢得亲戚朋友甚至外乡人高高竖起的大拇指。2009年,在上海漂泊了3年的刘中清回乡,从父亲手中接过酿酒“接力棒”,还专门拜师学厨艺,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得劲。“现在的日子要比以前更踏实。脚下沾有泥,心里才有底。”刘中清说道。对美味的热衷,源自人的本能。好菜好饭,是一方好水土的给养,是对勤劳之道的馈赠。走进龙头,美食不仅满足味蕾和肠胃,更是深入地走心,唤醒田园牧歌和乡愁记忆,抵达和融入自然之道的本真。
正所谓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起源。在着眼于产业发展的征程中,龙头村始终将农耕文化的根脉渗入产业布局的肌理当中,不断充实乡村文化的内核,让农耕文明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纽带和乡情眷恋。
清茶廉风沁心脾
“茗茶传雅韵,四方聚知音。”龙头村民居错落、风光宜人,千里秀色中,茶叶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全村3000余口人,茶叶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几乎户户都有茶、人人都饮茶,茶文化的传承与龙头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漫步于村组小道,空气中丝丝缕缕的茶香总在鼻尖萦绕。每有客人上门落座,热情好客的村民未及言语,一杯香茗就早早递到了来者的手上。而随着龙头村旅游业的兴盛,每当举办大型活动时,就有茶艺师在满目青翠的茶园中,将艺术美感和传统礼仪融入茶艺表演中,进一步宣传推广龙头的茶文化。可以说,与茶有关的一切都在乡村的广袤田园间铺展,茶文化的生动注脚彰显在茶产业延链补链的方方面面。
“一杯清茶问今古,两袖清风为苍生。”茶廉文化是新时代茶文化理论和思想的新发展、新拓展,以茶为“媒”打造廉洁文化,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扎实推进清廉建设。去年10月份,龙头村通过招商引资,将原本缺乏经营主体的10亩茶园流转给三合村村民刘星,用于建设开发茶园迷宫。经过前期的精心策划筹备,今年4月份,茶园迷宫初具雏形。走进其间,高达两米的老茶树之间被开拓出错综复杂的道路,沿路可见悬挂二十四节气的指示牌,当玩家走错路时,道路尽头便可看到诸葛亮以俭养德、我以不贪为宝、杨震拒金、陶母退鱼等“廉洁小故事”。负责人刘星介绍:“廉洁小故事的创意是从茶园迷宫建设之初就设定好的,每个错误路段都有一个廉洁故事的路牌,既增加茶园迷宫的趣味性、文化性,也给玩家带来全新的体验。”连日来,不少闻听此讯的游客纷纷带着孩子前来体验,家住平利县城的孙女士告诉记者:“早就听说龙头村开发了一个茶园迷宫,周末就带着孩子来玩一下,感觉很有创意、也比较有趣,既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欣赏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学到了知识,寓教于乐,非常不错。”
廉以增劲,廉助业成。该村在廉风的劲拂下,党群齐心强堡垒,围绕组织体系、班子队伍、党员管理、组织生活、工作运行、基础保障、活动阵地等,建强“示范标杆”,打造“红色引擎”。以“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为纽带,通过“划网格、组队伍、提风气、建机制”为抓手,将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热心居民等有效嵌入其中,把基层有组织能力的人有效组织起来,推动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上办”,改造提升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步伐。
家风涵养新民风
乡村要振兴,文明需先行,好的家风更是滋养和谐家庭、文明社会的内在“润滑剂”。在龙头村,萧氏家风馆是当地不可忽视的存在,该馆是由平利县龙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胜能所建,总占地面积为150㎡,设置有萧氏家训、萧氏起源、萧氏历代典范、先进典型、萧氏宗勉条规等重要内容,通过图文并茂、书法艺术、多媒体等多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传统家风文化。
在当地村民看来,萧氏优良的家风家训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民风朝着向好向善的方向转变,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萧氏后人、龙头村支部书记肖业双说:“村里邻舍有个啥矛盾,一般都会请萧氏德高望重的前辈来调停,哪家后辈犯点小错,也会及时请出家风家训,从思想上及时把不好的苗头扭转过来,避免后生走歪路。”在良好家风的引导下,萧氏族人英才辈出,肖业双也牢记祖训和父辈叮嘱,“济物利人,交财尚义……”他不仅积极投身龙头村发展建设的最前沿,还争做产业“领头雁”,投资数百万元在龙头村建设水上乐园,填补了平利县缺乏水上游乐项目的空白,既延长了旅游链条,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避免了剩余劳动力闲散所产生的社会矛盾。
在以点带面的示范下,龙头村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及好婆婆、好媳妇,仅2022年,全村就有15位村民荣获好媳妇、好婆婆的表彰。而这样的定期评选活动,近些年每年都会举办,通过表彰先进、宣传典型,群众间已形成了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掀起了一场场弘扬文明家风、凝聚社会正能量的热潮。
龙头村配套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广播室,在村口、景观节点和公交站牌等醒目位置绘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公民道德等为主题的文化墙和公益广告,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积分超市作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让新风蔚然、正气充盈,不断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勤劳质朴的龙头村民,始终对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有着天然的情愫、如一的坚守和热切的期盼。在新风的润泽和带动下,“美颜模式”整洁宜居在龙头村成了生活常态和自觉追求,努力从“一处净”到“全域净”,从“一时净”到“常态净”,从“皮毛净”到“彻底净”。该村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污水治理,“内外兼修”地打造美丽宜居乡村。通过群众院落会、村民小组会、网格员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开展大扫除,自家门前“扫干净,摆整齐”,在村庄面上清洁的基础上,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突出清理死角盲区、背街小巷、犄角旮旯,达到创造美好环境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效果。改造提升省道公路沿线和六组老乡政府、二组两个老院子,修缮旅游环线景点基础设施,修剪补齐村内绿化树木,秀美底色更加浓稠。“巍巍群山轻云浮,潺潺碧水入怀流。”雅致的徽派民居,净洁的人居环境,温婉的田园牧歌和着强劲的时代脉动,龙头的文明之风早已由“精致盆景”延展为“遍地风景”,并浸润成整村百姓的全民风尚和最美乡村的靓丽光彩。
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美丽乡村迎来蝶变的当下,龙头村提升的不只是“颜值”,还有因好家风、好民风、好村风不断充实的内在,一股股和谐发展、富裕文明的时代新风吹过茶香弥漫的“龙头”,为当地经济社会振翅翱翔注入了新的动力。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