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城有五座大桥,东大桥是从东进入平利县城的通道,西大桥是从西进入平利县城的门户。横跨坝河之上的步行桥,与南大桥、马龙潭桥一起横跨南北,把平利县城的老城区和城南新区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了“ 虹桥飞跨南北通,蛇河穿城东西流”的美丽景观。
步行桥是一座拱形桥,两端各有几十步平缓的阶梯,供行人上下过桥。与其他四座大桥的功能和作用有所不同的是,步行桥不仅仅是一条跨越坝河的通道,更重要的是自身就是一道供人欣赏的景观。步行桥形如彩虹,一大二小的三个半圆形桥洞倒映桥下的月湖之中,桥洞与水中倒影形成三个圆月形状。每两个桥洞上方之间的空隙处还设计了两个圆洞,一来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二来特大汛期时候也可以泄洪分流,以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这两个桥洞也倒映在月湖中,使桥身与倒影共形成了六个大小不同的圆月环拱着一个大满月的奇特景观。
入夜,登上步行桥,矗立桥身最高处,可欣赏从身边姗姗而过的平利美女,可欣赏平利县城美丽的霓虹夜景,可欣赏县城周围山恋优美的起伏曲线,还可欣赏繁星撒满月湖、明月深藏湖底的美景,使人疑为脚踏七夕鹊桥,畅游在天河之上,玩味着“梦幻月夜上鹊桥,举目四顾觅阿娇”的诗意味道。
春天里,城南马盘山和城北五峰山上的桃李们,相互争艳。瘦了一冬地山恋,在春风的轻抚之下,一点点的绿了起来、丰满起来、润朗起来。山坡上苦熬了一冬的油菜花争相怒放,引来蜜蜂欢歌阵阵。茶园里储足精锐的茶树,争相吐出雀舌般的嫩芽,迎来采茶姑娘们的茶歌声声,此等赏心悦目的情景,使人沉醉。这时,只要站在步行桥上,就可以嗅到从长安茶镇飘来的幽幽茶香。
夏日黄昏,人们纷纷爬上步行桥来消暑。河风懂事地梳理着人们的发丝,并钻入衣衫替人们消散着暑气。回首欣赏着形似如来巨掌般的五峰山,林密山翠,似一到彩屏一样衬托着平利县城,形成一幅天然画卷。女娲广场上的五峰塔,在灯光的承托之下,显得巍峨雄壮,塔上风铃的叮当之声,清脆的奏出悦耳乐章。步行桥这避暑胜地,展现出了“暑气逼人桥头走,塔铃声声奏梵音。上桥下桥一轮回,行人心静身亦清”的魅力。
入秋时节,夕阳倒映水中,河风送来桂花阵阵幽香,那“夕阳映水双日艳,桂林飘香一径幽”的美景,使人无酒而醉。稻田里送来稻香阵阵,山坡上送来瓜果之香,再加上层林尽染的山恋,浓郁的秋色,使人心旷神怡。站在步行桥上,“举目西赏女娲影,回首东眺关垭秋”,关垭雄关和中皇女娲为步行桥增添了几分厚重的文化底蕴。
冬雪飘飞,月湖静了,群山沉默了,鸟儿们休息了,步行桥上的霓虹仍然闪烁着,溢彩流光,五彩纷呈,为寒冬里的洁白增添了几分暖色。冬夜沉睡了的山城之静,静得能使你听到自己的心跳和雪花落地时奏出的乐章。“溢彩虹桥添暖意,冬夜五峰入禅境”。日出雪融,步行桥又向人们制造出了断桥残雪般的梦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步行桥,是在木桩上搭着木板的木板桥,一块木板连接着另一块木板,人走在只有几寸宽的木板上面,颤颤巍巍,摇摇晃晃,稍有不慎就有掉下河去的危险。九十年代,这里拉起了两条铁索,垂吊着两条钢轨,在钢轨上铺着木板供行人通过,叫做铁索桥。新世纪初期,按照通行和景观两种要求设计出了这座步行桥,使这条通道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步行桥的变迁反映出了平利经济发展概况。自从平利人开始大力发展茶饮产业和旅游产业以后,经济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步行桥也变换着“春美夏韵秋瓜果,冬雪暗孕春茶香”的美好画面,使平利变得更美、更有特色、更有文化底蕴。
远方的客人如果到了平利,白日里可畅游女娲故里,品尝平利香茗,月色下可踏上步行桥,赏月湖夜色,体会着“月湖赏月月藏月湖底,茶香品茶茶醉茶乡人”意境。步行桥默默装饰着平利家园,暗含底蕴,承载厚重,为茶旅文化谱写着新篇。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