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以来,平利县各类人才纷纷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务实苦干,敬业奉献,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那次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天天都在打仗。敌人的飞机不时投下炸弹,几十门大炮也不断轰炸我们的阵地,密集的枪炮声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我们在临时战壕里进行反击,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弹片从我胸前擦过……”101岁的平利县正阳镇老人曾思友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用着最平静的语气,将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向我们徐徐道来。
居住在正阳镇龙洞河村的退伍老兵曾思友,是一名有着近七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位百岁老人走过的红色岁月,就像龙洞河山中坎岩经历的时光一样漫长。
1920年2月6日,曾思友出生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正阳镇龙洞河村。曾家是村里的大姓,曾思友自小过的就是平静安稳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满17岁的1937年,那一年发生的“七七事变”,震惊了全国,也震怒了许多血气方刚的青年人的心。当听说八仙镇的廖氏兄弟已出门在外革命数十日,满腔热血的曾思友泪别慈母,带着对革命的憧憬和向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参军之路,被编入革命军第96野战军177师的曾思友,和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星夜兼程来到县城训练。3个月后,表现优秀的曾思友便被分配到529步兵团2营5连1排尖兵班,奔赴怒鸣的黄河江岸,参与了那场老人终生难忘的黄河保卫战。
1938年3月,529步兵团作为先头部队,奉命攻打被日军侵占的霸王城。“日本人在城门外挖了土沟,大约八九尺宽,在里面灌上水,我们跨不过去,又没有战斗经验,只好硬拼。在爬楼梯上城墙时,我被城墙上的日本兵击中右腿,被战友救回阵营。在和敌人战了一天一夜后,我们死伤惨重,三个营打到最后只剩下了一个营。后来,我们被迫在新乡休整,而我的战友们在后面的激战中一个个倒下,只有我和另一个伤员幸免于难。太惨了!太惨了!”说到这里,眼角已然泛红的老人语气也愈发激动。突然老人站起身,走向里屋,从床下的箱子里拿出一本书——《中国抗日老兵颂》,翻开用黄绳压住的一页文字:“曾思友,1919年生……青年参军,曾在中条山、平陆、芮城、河南霸王城、湖南长沙与日寇拼杀,右腿负过伤,现存残片于体内。作战英勇,不惧牺牲……”老人解开衣襟,胸前的疤痕让我们同时失去了声音。此时此刻,只有沉默才能体现我们对英雄的尊敬。
时光匆匆流逝,硝烟慢慢散去,结束了出征岁月,曾思友又踏上了坚守家乡之路。抗日战争结束后,曾思友作为后备力量在制药厂工作数载后,又为响应毛主席号召返回家乡,投身到支援家乡建设中来。1954年,同样是令曾思友老人毕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高举右拳,高声喊出了自己的入党誓词,从此,正阳多了一位带领大家扛着锄头四处开荒的生产大队长。即使是最穷苦最艰难的时期,也没让队里任何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辛勤劳作的习惯在曾思友的身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在老人依然忍不住要时常去庄稼地看一看,瞧一瞧,除除草,浇浇肥。2018年,老人的住地被市纪委命名为市级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每年在“五四”“七一”“八一”和国庆等重要节日里,向党员后辈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教育现在的年轻党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枪一弹换回来的,希望你们要牢记历史,不要忘本,好好干事儿,好好做人。”
时间流淌,百岁一瞬,唯有丰碑矗立,记忆永恒。这位国有危难之际扛枪冲锋陷阵、和平时期抗锄建设家乡的百岁老兵,以近百年光阴,践行爱国精神,谱写奋斗篇章。在烽火狼烟中,在深山老林里,曾思友凭着一颗爱国心与党共同成长,用一辈子的坚守为党旗添上了不褪的光彩。有诗赞道:“夜宿丰溪近镇坪,白云深处觅老兵。谁知壮士当年勇,暮守穷庐对清风。”当脱贫攻坚春风吹过,现在的曾思友老人,无需再空守穷庐,但他带来的这股一心向党、爱国为民的清风,将永远在正阳的山谷间回荡。
“在我们正阳,还有许许多多像曾思友一样的优秀党员,他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坚定地站在基层第一线,始终把投身基层、服务群众作为责任担当的试金石。”正阳镇党委书记杨辉称赞道。
5年前,张家坝村支部书记位置空缺半年,班子的不健全使得村内各项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正阳镇党委经过考察,决定由镇财政所副科级干部张凤宝担此重任。受任于临危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张凤宝坦言,起初全镇各村脱贫没有模板参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难度太大,他担心自己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因此一开始并不想来。后来经过组织的思想工作,他意识到自己作为老党员,应该服从安排,将担子挑起来,不辜负组织厚望。
要干就要干好。张凤宝上任后牢固树立抓党建的主业意识,将全村28名党员的思想统一到脱贫攻坚战役上来,从调查摸底到制订规划、因户施策、协调动员、督促落实、矛盾调解,张凤宝带领村班子踏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带领下,村班子苦干实干,全村实现了“户通水泥路、院落有路灯、户户有网络、家家有景观”的目标。在2017年底的脱贫验收中,张家坝村如期完成了整村脱贫的目标。年过半百的张凤宝咬紧牙关拼命干,感动了村里的老老少少。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三,“拼命三宝”的外号就这么传开了,他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的故事也被老百姓记在心里,本人也多次受到市县嘉奖。不仅如此,张凤宝和镇村干部探索出的“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亲属赡养、平台展示”等经验,也被全县宣传推广。
说到正阳镇优秀支部书记,与张凤宝一样坚守基层、一心为民的还有鄢家台村支部书记鄢代红。先后担任村支部委员、村主任和村支部书记等职位的鄢代红,从未忘记一名党员的职责和使命,始终拼搏在基层第一线,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期间,他带领村上先后建设鄢家台村党员活动室、集中饮水设施、垃圾中转站等,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致富。坚守岗位,牢守初心的鄢代红,也因优秀的工作成绩而多次获得县镇“优秀党员”“优秀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党员身份不是一阵子的坚持,而是一辈子的坚守。正阳镇除了他们,还有458名能经受风浪、坚守初心的优秀党员,相信有这些党员的默默奉献,正阳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正阳镇镇长胡德乾说道。
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长路漫漫,沧桑几度。然而在广袤的基层热土上,苦涩中往往隐藏着甘甜,艰辛总能孕育出力量。在这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内,在万千坚守基层的共产党员人群中,有人以百岁高龄迎接百年风华,有人用默默耕耘换来万家笑脸,这些用坚守之光照亮前行道路,以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的党员先锋,才是我们党能取得今日丰功伟绩的主要推动力。读懂了他们一生无悔、坚守信仰的选择,也就解开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屹立不倒、屡创奇迹的密码。
| 责任编辑:吴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