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樊文来:心系乡亲传爱心 善行义举乐为施

信息来源:县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1-03-09 15:43 【 字体:

【题记】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以来,平利县各类人才纷纷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务实苦干,敬业奉献,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樊文来,男,194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平利县长安镇张店村人,原张店村党支部书记。
他一心为公,成为“旗帜”

土地承包到户时,他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勤劳,办酒厂、搞运输、承包修路、修桥、建房工程,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三十余年来,他带领群众修田造地、建茶园、办林场,埋头苦干,发展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吃饭难”的问题。他带头投资7000元、担保贷款4万元,在全县率先建起了村股份制林场,经过8个春秋的艰苦创业,张店村建起集体林场6个,退耕还林20多亩,人工造林4000亩,封山育林4000亩,使万亩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1995年,张店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樊文来被川陕鄂三省护林联防委员会授予护林造林先进个人。据不完全统计,樊文来当村干部以来,个人出资为村修桥5座、修路15公里、修大小拦河坝12处,改造低产田620亩,帮扶困难户资金2万元、粮油万余公斤,大家庭为村建设发展出资80余万元。

他老骥伏枥,甘当“人梯”

2015年底,73岁的樊文来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后,充分发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他主动请缨,协助儿子包帮17户贫困户,为这些因病、因智、缺劳力、缺技术渴望致富的村民们出谋划策、劳力劳心。张店村三组沈贤贵的父亲是位半哑人,母亲是智力障碍者,全组只剩下他一家还住在山腰半坡上,他硬是想方设法帮沈家从山上搬到山下,在大家多方撮合下,为沈贤贵娶了媳妇成了家,如今,沈贤贵家庭和睦,幸福美满,无比感激樊文来和组上的好心人。

他大爱无疆,乐为“孝子”

在樊文来心中,爱从来都是无私的。2005年,他带头捐资筹钱,在自家后院建起了全镇第一个五保供养点,使全村9个孤寡老人有了温馨的家。他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另一个家,每次从外面回来,总是先到这个家,问问五保老人吃得好不好,问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他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也不忘给五保老人购买生活用品,腊肉、粮油、蔬菜应有尽有,他还为村上7位“五保”老人出钱打好了寿房,老人死后又亲自安葬,他把常人都嫌脏的活,宝贝一样揽在怀里,并把他们视为“活老爷”,只有这些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他才会安心,他以一颗金子般的心,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当地群众夸他是“孝子”,村民们称他是“圣人”。 

他乐善好施,人称“活菩萨”

1997年7月3日夜,张店村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他不顾生命危险,带领党员干部抢险救灾,还拿出2000元省劳模奖金,750公斤玉米救济受灾群众。他不仅救济本村贫困群众,坚持为他们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就连那些流入本村的外地贫困人他也救助。有一年夏天,他听人说关垭子下来有个死亡的乞丐无人问津,他迅速赶到那里,看到这个乞丐,满脸脏黑,一支小腿生疮烂了一个大洞,苍蝇嗡嗡,臭气刺鼻,围观的人离得远远的。他二话不说,立即赶回家拿了一条新毛巾、一个盆子、买了5尺白布,把两只袖子一捋,给乞丐洗头、洗脸、洗澡,然后用白布一裹,又自己出木料请木匠做匣子,并且买来垫盖,收拾得整整齐齐把那个乞丐入土安葬。三十多年来,他像这样亲手安葬素不相识的流浪乞丐有十三名,每逢清明节,他像亲人一样来到乞丐坟前扫墓挂清。

他重视教育,师生呼他“校长爷爷”

樊文来对村里的文化教育更是操碎了心。1997年,原张店小学破乱不堪,他首先捐款两万元建学校,没日没夜的奋战在建校工地上。正当学校工程接近一半的时候,张店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很多群众认为学校可能建不成了,但他没有气馁,一边组织群众自力更生搞灾后重建,一边加班加点不分昼夜的守在建校工地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的头发变白了,脸黑了,人瘦了,新学校却建好了,实现了他“百日之内建学校”的誓言。为了激励村里的孩子学好文化,樊文来每年安排村上挤出资金对新考上的本科大学生进行奖励。2012年,张店村高考破天荒取得了五个本科的好成绩,他每人奖励一千,放鞭炮祝贺,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由衷地称他“校长爷爷”。

30年来,他连续多次被省市县镇各级组织评为优秀党员、村干部,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省级道德模范、省级五好文明家庭、市级道德模范、最美安康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 责任编辑:吴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