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以来,平利县各类人才纷纷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务实苦干,敬业奉献,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自从当上这个“小管家”,詹勇总是有操不完的心。
“王大婶没有子女,老张腿脚不大好...”,说起李家沟安置点搬迁户情况,詹勇是再清楚不过,用他本人的话来讲,这个安置点是个“大杂烩”。
李家沟安置点是平利县洛河镇8个安置点之一,共安置贫困群众38户92人,尽管搬来的住户都是本村人,但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独身一人的特殊家庭,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都大不相同。三组搬来的汪仁堂因卫生问题成为后进对象,登上村道德评议“黑”榜,八组的邓仁志子女外出务工多年杳无音讯,七组的王忠莲目不识丁,煤气灶都不会使用...安置点的规范化管理难题,是镇村干部的一块“心病”。
66岁的老党员詹勇进入了工作队的视野,“老詹这个人公道正派,敢说话,信得过”,大家纷纷说道。詹勇担任过小组长,人也精神抖擞,在经过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通思想工作后,2019年底,老詹上岗了。
从环境卫生开始管起,“老洪,门口的木桶摆在这实在不好看,赶紧放到‘小库房’去”“远明,垃圾要倒到路口的垃圾箱里”,乱丢乱放是这些人在老屋场养成的习惯,着实让人头疼。为此,驻村干部配合詹勇在每个单元推选一位“楼道长”,监督他们打扫楼道内外环境卫生,慢慢地,楼内堆放杂物的少了,楼院外也干净很多。
身为管理员,詹勇时刻牵挂着楼院的治安问题,每次看到陌生人,他都仔细观察动向,积极上前询问。一日下午,见着79岁的汪仁堂拿着十块、二十块一沓约数百元钱递给一名带着头盔的男子,詹勇立马快步上前,得知这男子是高价推销随身听的,当即呵斥拆穿这名推销者,男子悻悻离去,让汪仁堂省下了数月的生活费。
“电卡怎么用?”“下水道不通咋办呢?”,几乎每天,詹勇都会收到大家的求助信号,他从不推诿,“你们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能解决的我帮你们解决,解决不了的我向村委会反映。”带着一片热心和一份责任感,大事小事他全都认真去做,与此同时,他还做到了邻里矛盾“小事不出楼院”,只要他出马,事情总是得到很好的解决。
得知有人在背后说自己管的宽,老詹好气又好笑。原来,为解决搬来群众吃菜问题,村上划分了“安心菜园”,赵某却没当回事,草长得格外旺盛,詹勇忍不住斥责了一番,“政府考虑大家的难处,菜园分好还细心的栽上标识牌,咋能白白荒废?”,赵某脸被说的通红。其实大家都明白,正是由于这个管的“宽”的人,安置点这个大家庭才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宜居。
看着安置点管理服务台账每日记录的文字与身边细微末节的变化,詹勇管理的更加从容。管理员这个“职务”看似不大,却架起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詹勇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正是每个安置区都需要的“好管家”。
李家沟安置点“管理员”“安心菜园”“小库房”系列举措,是洛河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缩影,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让搬迁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活舒心。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