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贵镇:突出党建引领 谱好易地搬迁“后半篇乐章”

信息来源:大贵镇 作者:李延羽 发布时间:2020-10-14 08:17 【 字体:

黄洋河畔,贵洛路旁,坐落着一个崭新的社区,这里的群众有车子、有房子、有路子,正昂首走在小康大道上,这就是大贵镇集镇安置区。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也迎来了“交卷之时”。为让搬迁群众快速适应新生活,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难题,大贵镇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落实易地搬迁后续保障服务工作,做好后半篇文章,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

坚持就业强基,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以前一直担心搬出来后没事做。现在一家人住上了新房子,在小区内的工厂就可以上班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家住后湾村安置区的居民王青一边做着手里的活一边高兴地说道。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受限,贫困户多滞留在家,为推动解决搬迁群众最关心、最受益的就业问题,该镇党委总揽牵头,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分类施策促进就业。组织党员干部对移民群众劳动力和就业情况进行摸底,分类建立就业需求、岗位供给等台账,并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依托苏陕扶贫协作定向就业一批;采取对接劳务派遣公司、成立工作专班等方式,有计划、分批次组织进行劳务输出就业一批;通过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鼓励动员劳动力到镇内社区工厂上班,就地就近就业一批;针对“三无”人员,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社区群众持续增收。

“培训很实用,讲课程也有操作,简单易学,希望能多几次这样培训,让我多学学手艺”。从毛坝岭村搬迁至后湾安置区的村民陈进慧听着茶产业技术培训课笑着说道。

坚持产业固本,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现在村上的茶园、富硒水稻、烤烟等产业发展得很好,我每天来合作社干农活,每天都能挣100来块钱,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块钱的务工费,比以前自己种地强多了!”嘉峪寺村搬迁户胡立志一边弯腰割稻谷,一边自豪地说着自己的增收致富经。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大贵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紧扣“五个三万”产业发展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把产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按照“支部+X+贫困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用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收购等措施,把贫困户聚在经营主体上,嵌在产业链条上,建立起利益共同体,盈利后按比例分红,切实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带贫益贫效果逐渐显现。目前全镇已培育产业经营主体16家,成立互助资金合作组织6个,发展茶园13000亩、年产生猪12000头、绞股蓝2000亩、中药材2000亩、富硒粮油2000亩,实现搬迁群众产业全覆盖,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农民兄弟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坚持服务惠民,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我们住进了新房子,孩子上学特别近,生活也方便了许多,真是太好了。”从淑河村搬迁至后湾村安置区的汪圭一边给即将放学得孩子做着饭一边笑着说道。

易地扶贫搬迁,要让贫困群众搬得进去,更要让贫困群众住得下来、住得舒心、住得长久。该镇最大的后湾村安置区选址建设在公路旁、集镇中心位置,毗邻政府,周边学校、诊所、商超等配套齐全,安置区内设置活动室发挥“党日活动、谈心谈话、文体娱乐”等服务功能,实现党员群众办事、学习、教育、体验一站式服务零距离,让搬迁群众的服务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有效回应。为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采取文化进万家、送戏、送电影、送展览、送书刊等方式,把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安置地,利用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增强幸福感和身份认同。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活动,评选表彰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教育引导群众破除各种陈规陋习、不良习气,向上向善。

坚持治理为民,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以前住在村上院子里,大家都很熟悉,一下子搬到城里,门户集中,人员密集,心里总有些不踏实。”从百家湾村搬迁到集镇安置区的郑生喜聊到:“小区各处都有监控探头,定期有人巡逻,一下感觉安全了许多。”

安置区的和谐稳定是确保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前提,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该镇始终把平安建设工作纳入中心工作范畴,狠抓社区治理工作,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组织党员干部定期走访搬迁群众,帮助解决群众诉求困难;定期在安置区召开法制宣讲会、民情恳谈会等,推动法治教育走进群众、融入生活。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及时安装视频监控,覆盖安置区内所有重点区域,基本实现了24小时“全覆盖、无死角、零盲区”的视频巡护。同步建立健全安置区安全防范制度,有效应对潜在的治安风险,为广大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 责任编辑:张小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