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以来,平利县各类人才纷纷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务实苦干,敬业奉献,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初秋时分,秦巴山内,秋风凛冽,渐渡入冬。
清晨,平利县正阳镇周家坪村的山沟里不时传来“唰唰”声,向国友佝偻着腰在负责的清扫区域内清扫落叶。
“他是我们村身残志坚、脱贫致富能人向国友,身有三级残疾,硬是凭着不懈努力和勤劳,走出了一条脱贫的路子。”农行平利支行派驻周家坪村第一书记周虹兵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向国友,现年58岁,一家2口人,三级残疾,妻子患风湿常年瘫卧在家,靠2亩土地种植玉米、土豆勉强维持生计,随着妻子和自己的医药费支出,让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曾几何时,向国友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年仅25岁的向国友,随着当时外出务工的热潮,到山西大同煤矿务工,一干便是十几年。由于勤快、务实,很快得到煤厂领导赏识,当上大队长,负责几十人工资、考勤等,收入很是可观。然而1995年,在矿洞一场突如其来的塌方,使他脊椎压断,40公分的钢板从此便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原有的幸福安稳生活被彻底打破了。
面对身体残疾,向国友一度消沉,除养病就医外,在家一躺就是两年。
看着妻子一人操劳的身影,向国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9年,在亲朋的帮助下,位于张家坝村老电站“向国友”鞋板铺开张。“那时候老人们纳完布鞋,要在鞋底上胶垫,既防水又防滑还耐穿。那时候上一双5元,我一年大概能挣4000余元。”向国友回忆着说。
2005年,周家坪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廖邦兵返乡,在正阳镇的帮扶下,打造千亩核桃园基地,听说向国友的事迹后,深受感动,随即与其签订长期务工合同,负责给核桃进行管护,年工资收入近万余元。
家庭生活的压力,以及老伴的医药费,向国友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工作状况,在村委会和公司的帮助下种植4亩核桃苗。但需要长期才能收获的作物,并不能解决现在的实际困难。心里盘算着更大发展的他,把挣来的第一桶金用于拓宽产业种植,结合当地实际,他把眼光瞄向了魔芋。
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向国友创业的梦想与现实的困境存在着较大差距,全家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2015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时,恰逢正阳镇驻村工作队员和县农业银行帮扶单位入户走访向国友家。在得知向国友家庭现状和他本人的想法后,第一时间对他开展结对帮扶,积极帮助他们夫妻申请“5321”贴息贷款,解决种植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他想办法,谋出路。
“鉴于他过去的种植经验和想法,我们从产业上下手,依托土地资源优势,让他种植魔芋,为他规划长远脱贫致富路子。”2017年,帮扶人万磊曾说道。同年,被村上聘为公益性岗位,做起了道路养护员,月收入600元。
有了国家政策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让向国友对发展魔芋种植有了更大信心。但在种植的过程中,向国友也遇到了不少技术瓶颈,但凭借一股韧劲种植魔芋近5亩。自从认准了这条路,白天务工,晚上学习种植管理知识,在日常务工时,尝试把理论用到实践上,勤劳的人总能得到好的回报,如今的他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管理经验,还把门前屋后闲置土地都种上魔芋,扩宽增收致富渠道。
“我准备把老屋场的一些闲置土地整理出来,扩大种植规模。”向国友对下一步发展有着自己的打算。除了种植魔芋,他还在家里喂养了2头猪、10余只鸡。不仅如此,闲暇时间,还搞起道路绿化,门前公路边一排排竹林,是他亲手栽种。
在平利县正阳镇像向国友一样通过自身的努力,用勤劳的双手逐渐摆脱贫困,一步步走向幸福道路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鼓励着所有困难的家庭,只要挺起不屈的脊梁,幸福的生活终会到来。
| 责任编辑:梁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