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持续的连阴雨过后天空终于放晴,八仙镇乌药山村的吴传友早上六点多便出门,趁这好天气整理自家的6亩茶园,临近中午,吴传友又接到组长的电话,告知他村上的合作社正在村委会免费发放猪仔和饲料,下午还有一期茶园管护技术培训课。吴传友是该镇产业发展受益农户的一个典型,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他种植6亩茶园,养殖10余头生猪,年人均收入达到了近万元,成为镇村知名的“脱贫自强之星”。
“扶贫还得产业带”,近年来,八仙镇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围绕“农户增收”核心,因村因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强镇富民的硬路子,乡村处处涌动着产业兴旺之风......
聚焦“一主五副”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八仙镇位于县城最南部,地处高山,是一个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乡镇。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该镇依托茶饮、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基础,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呈现出以茶饮为主,特色种植、生态猪、中药材、核桃、魔芋等为辅的“一主五副”产业发展格局。
“得益于政府的项目支持,我们在靛坪、韩河、龙门等村已建设有近3000亩的茶园示范基地,年产量达百余吨。”近年来,该镇龙头企业平利县八仙镇云雾茶业有限公司,乘着产业扶贫春风,流转茶园面积3000余亩,茶叶年产量由前十几年的13吨左右上升到现在的年产量160余吨,销售收入连连上升。八仙云雾茶更是先后获得“中国著名品牌”,“陕西省著名商标”。
在全县“五个三万”产业建设目标引领下,该镇积极培育规模场建设和养殖大户,加大茶叶、中药材、绞股蓝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全镇已发展茶园2.8万余亩、核桃4万亩、魔芋6000亩、中药材7900亩,绞股蓝2000亩,生态猪饲养量达3.1万头,共计带动2600余户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增收脱贫。
企业助力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2020年3月24日,云雾茶业有限公司联合辖区内10家茶业龙头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成立了全县首个茶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采取“联合体+X”(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园区+农户)的模式,以“订单经营、劳务用工、股份合作、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方式,通过资源、信息、技术、服务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有效衔接,构建联合体成员之间、联合体与农户(贫困户)之间紧密利益联合机制,带动帮扶农户2344户,其中贫困户974户3296人,实现人均增收超过1500元以上。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八仙镇最大限度整合资源要素,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之间实现“抱团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目的。
目前,该镇已落实41家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带动贫困户全覆盖,落实21家新型经营主体承接龙门、百好河、松树庙、号房坪等11个村的“三变”改革,让贫困户坐享“分红”福利。
八仙星茶有限公司就是近年来该镇大力培育发展的一家新型经营主体,该公司在八仙镇江西街村建设有标准化茶园450余亩,进行茶叶种植及加工,与该村的61户在册贫困户签订优先用工带贫协议,聘请他们参与茶园管护、采摘鲜叶等,并通过茶叶收购带动增收,可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以前就只有种地这一种收入来源,收入低,日子过得很艰难。自从2018年与星茶公司签订协议后,他们给我免费提供茶苗和种植技术,平时还给茶园除草、施肥,一年可以挣到8000多块,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八仙镇江西街村贫困户刘洪平高兴的说道。
技能培训“巡回课堂” 农户吃上“技术饭”
“每厢单株双行间距30厘米,叉空种植,纵距1.2米便于前期套种其他矮秆作物和后期茶园管理,栽种密度每亩2200至2500株……”每年春秋产业建园时节,八仙镇各建园现场都是这样一幅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茶苗栽植景象,茶叶技术人员一边讲解茶苗栽种要领一边给农户亲自示范,农户们聚精会神地学习茶苗栽培管理技术,不时地拿起茶苗进行现场试栽,个个干劲十足。
“通过开展产业技术现场培训,让农户们充分了解并掌握实用技术要领,有效避免农户在产业发展过程‘缺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农户们发展产业增收脱贫致富的信心。”该镇农综站站长张鹏介绍道。
该镇结合贫困劳动力需求、特色优势产业和市场前景等要素,定期开展“上门式”培训,采取“巡回式”技术培训方式,利用理论授课和“田间讲堂”,让农户吃上“技术饭”,实现科学化种植、采摘。
第一书记产业代言 创新平台扩宽销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销售渠道不通畅,恰逢春茶进入采摘售卖的关键时刻,茶叶出不去,买家进不来,愁怀了村民。”清明前后,靛坪村第一批春茶进入采摘期,为解决茶叶销售问题,第一书记罗喆一方面带领镇村扶贫干部分头入户了解村民的茶叶采摘和销售情况,一方面积极谋划销售渠道,帮助农户将茶叶卖出去,朋友圈里的“微商”给了他启示,在村上第一波采摘新茶的时候,他选配了一张村民在茶园采摘的图片和一张泡好的茶水图片发布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没想到一下吸引了大批买家,当天就帮村民卖出了几十斤茶叶,收入2万余元。尝试到了成功,罗喆更是化身了一名专职“微商”,村民一有茶叶第一时间委托他在微信上进行售卖。
产业发展地再好,最终目的还是要将产业变现,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近年来,该镇大力做好“销售”文章,坚持线上线下同步,依托“互联网+”,联合线上微信、微博和抖音等,采取各种线上营销手段,提高茶饮品牌曝光率。同时,积极开拓新零售渠道,采取“线上接单+线下配送”模式,构建电商平台、本地微商等多元线上销售网络,扩大产品销售范围。
“吕书记,你上次预定的100个土鸡蛋,你再清点一下。”与罗喆不同的是,松树庙村第一书记吕万伟通过发动本单位帮扶干部以消费扶贫的方式,每周到村前收集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农副产品需求,到村后在开展走访中,预定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并且免费提供送货服务,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
| 责任编辑:吴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