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挂歪了,左边再低一点,好,就这样。”范大姐一边指挥丈夫挂经营许可证一边盘算着接下来要进多少货。盯着闪闪发亮的塑封许可证,范大姐心里倍感踏实。
范大姐名叫范作玲,平利正阳人,今年41岁,家中6口人,3个小孩正在读小学,家里还有位体弱多病时常需要人照顾的老人。因家庭负担重、安全住房没保障,2013年被评为正阳镇洪家坪村贫困户。
“前几年,当了贫困户,生活其实没有多大改变,真正发生转变的还是搬了新家。真是树挪死、人挪活,搬新家后,干啥都有劲!”笔者从范大姐口中得知,村上为了解决她家危房问题,将其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2018年她如愿以偿搬进了118平米的大房子,国家补助了15万的建房款。搬了新家,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样“破罐子破摔”过日子了,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早日摘掉“贫困帽”。
和老公一番商量,决定让老公外出务工,自己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农村人在家总是闲不住,考虑到家中有现成的猪圈,而且正阳腊肉远近闻名,每年都是供不应求。范大姐便将主意打到了养猪身上。她本着边养边学的态度,买了对小猪,准备自繁自养。到了母猪配种时间,这可难坏了范大姐,本以为养了一对猪,可以自己繁殖,可眼前的事实告诉她是异想天开,眼瞅着母猪的配种时期就要过了,为了降低损失,她只好花100块钱请人帮忙配种。
从配种到规模养殖
“100块钱我要花的物超所值,在师傅配种时候,我就在旁边仔细盯着看,不懂的缠着问他,当时配种师傅还嘲笑我说‘一个女人家看啥’。”说起这段学习配种的精力,范大姐不禁笑了起来,但她也眼里泛着丝丝泪花。通过自己不断的网上学习和向人请教,范大姐的配种技术也小有所成。于是便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走村串户,牵着自家的公猪去配种。女人牵着公猪到处去配种,这在正阳镇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她将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后,毫无意外遭到了集体反对,为此她老公还和她在电话里大吵一架,觉得她是在给自己丢人。“村里人也都笑话我 ,觉得这不是一个女人该干的活 。但我认为,我一不偷、二不抢的,没啥不好意思的,而且我在电视看到大型养殖场也有很多女技术员。”就这样,范大姐顶着家人的压力、别人的嘲笑,一边给别家的猪配种挣钱,一边自繁自养,积少成多。通过2018一年的养殖,范大姐基本掌握了生猪饲养管理技术,2019年初,她扩大规模,养了9头后备母猪, 2019年也是猪病高发年,很多养殖户勉强保本,但范大姐的猪,在她悉心照顾下,长势喜人,8只母猪产的100多只猪崽全被抢购一空,光猪崽就获利4万多块,而且圈里的9头育肥猪出栏后也卖了5万多元。全家靠着养猪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现在家里、村里再也不笑话我了,还都叫我‘女汉子’哩。”范大姐自豪地对笔者说道。
然而范大姐的眼光不仅止于养猪,通过前期卖猪仔,范大姐发现了另一商机,许多在她那买猪崽的顾客都会咨询哪可以买到小猪饲料、玉米、豆粕。问者无意,听者有心。范大姐心里盘算着,自己可以采购一些小猪饲料、玉米等作物,再转手卖,赚个差价。说干就干,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驻村干部后,驻村干部很是支持,恰巧驻村干部系镇市场监管干部,便让范大姐准备好资料,为其办理了营业执照,这才出现了开头范大姐在家挂营业执照的一幕。
“喜得政府政策好,不然我苦死都没用。”这是范大姐逢人就讲的一句话。现今,范大姐将新房腾了一间专门用作仓库,商店也开张了,而且效益不错。通过生猪饲养,直接从贫困户跑步进入小康家庭。说起以后的打算,范大姐说“我还要继续加强学习,扩大养殖规模,养猪大有可为,不仅我自己养好,还要帮助其他人,在养猪这条致富路上走的更宽、行的更远。
看着圈里白白胖胖到处跑的猪宝,范大姐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 责任编辑:张小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