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利县审计局发扬“三苦三真”精神,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监管,为党委、政府当好‘眼睛’和‘参谋’,集结部门力量尽锐出战,协调“四支队伍”投身帮扶一线,精准管理,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形成了“县+部门+村”统筹推进扶贫资金审计、部门全员帮扶和驻村引领脱贫的有效衔接,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审计担当”,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审计”答卷。在精准扶贫审计中,被市审计局评为先进集体,3名干部评为先进个人,荣获全市“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先进集体”,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县考核获优秀等次。
护航脱贫提质量
“什么时候搬的,补贴资金到位了吗?”这是平利县审计局干部甘启鹏在长安镇金沙河村村实地查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推进情况。
这样的扶贫审计,在平利县枚不胜举。产业扶贫资金、第一书记专项资金、危房改造资金……一项项扶贫专项资金得到了有效审计。
在实践中,平利县审计局对扶贫资金开展专项审计,将审计工作融入脱贫攻坚全过程,派出审计组,组织社会力量,对2016年至2019年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全口径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精准扶贫目标实现和扶贫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就地审计,重点审计21个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职能部门,全面审计11个镇,137个村的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苏陕协作资金开展专项审计,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促进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达到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实现扶贫资金审计全覆盖。
扶贫项目资金分散、面广、点多、实施难度大,在机关只有14名干部的情况下,每年需要完成50多个审计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只要涉及扶贫资金的都作为重点内容,特别是在重大政策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各种专项审计中,都把扶贫资金作为关注的内容进行跟踪审计,扶贫资金使用在哪里,跟踪审计就到哪儿,促进各部门在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中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将资金真正用到脱贫上来,用在“刀刃”上。
扶贫审计的落脚点是整改,对审计出的问题,并不是一审了之,而是由县审计局牵头,与县扶贫局、县财政局、县纪委监委等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对存在的问题,深挖原因,对不作为、慢作为行为进行问责,通过审计整改,确保了审计问题整改到位,确保了扶贫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通过扶贫资金审计,提高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规范性,增强了扶贫项目资金监管精准性,为全县高质量脱贫奠定了基础。
全员集结帮扶实
“审计局的干部,每月来我们这3、4次,他们一来,就忙着解决我们的问题。”平利县西河镇水田河村五组姚兴宝说。
水田河村位于平利县西河镇南面,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94户1887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1户673人,由于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村级组织软弱涣散,信访矛盾突出,社情复杂,帮扶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村贫民困,平利县审计局自2016年以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为重为大为先,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五七”标准,紧紧围绕“八个一批”脱贫措施,细化工作任务,严明工作纪律。在做好全县审计工作的基础上,确保部门干部全员集结,尽锐出战,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派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机关干部联户帮扶,所有帮扶干部每月入户4次以上,驻村工作队全“脱产”,“五天四夜”吃住在村的要求,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苦抓真抓,苦帮真帮,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尤其是平利县审计局局长、水田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陈晓军率先垂范,到村后与镇村干部一起,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攻坚”的堡垒,化解信访矛盾,寻找致贫原因,引进脱贫产业,通过新民风扶贫扶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多方面协调争取资金,改善水、电、路、通讯、医疗、教育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在决战时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照户脱贫、村退出指标,针对问题短板,查漏补缺,逐家挨户“过筛子”,精准建立 “红黄绿”清零作战台账,实行挂图作业、按图销号,倒排工期、不落一人,确保每一户、每一人高质量实现脱贫退出。
四年来,平利县审计局累计从经费中挤出资金130余万元投入村级活动场所、基础设施、新民风和产业园建设,投入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慰问困难群众、奖励贫困学生、表彰脱贫退出贫困户,局机关干部个人帮扶贫困户153人次,折合资金3.06万元,并开展社会扶贫,发布爱心帮扶信息200余条,对接帮扶成功率100%。
实打实的帮扶,使干部群众亲如一家,干部真正成为办实事解民忧的好帮手,群众说“党的好干部又回来了”,一名名干部用“脱皮”换来了群众的“脱贫”,用“辛苦”换来了群众的“幸福”。2016年派驻到村的第一书记李华2019年被市妇联授予“安康市最美第一女书记”称号。
山村迎来新变化
一条条道路从山下盘绕到山上,一座座新房矗立河道两旁,一个个产业园拔地而起,一家家新社区工厂机器嗡嗡……新年伊始,平利县西河镇水田河村释放出新的活力。
说起村里的变化,水田河三组村民陈坚说,之前想都不敢想,没想到在干部们辛勤付出下,村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陈坚嘴里的“干部们”其实是由平利县审计局、西河镇和水田河村组成的“四支队伍”力量。李华表示,经过脱贫攻坚,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8665.1元增长到2019年的9716.08元,2019年计划脱贫任务完成后,贫困发生率降至为1.48%,贫困得到根本解决。
变化最大的数产业,水田河村产业从无到有,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手段引进了平利县绿康富硒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和优乐奇毛绒玩具厂,新发展一家养猪场,结束了该村无主导产业的历史,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上班就业。目前3个经营主体总计带动贫困户200余户,解决了贫困户增收的根本问题。
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是得到明显改善。相继建成了申力沟、苏家沟、书房沟、九里岗、龙井沟5个供水工程,村民安全饮水得到有效解决,户户通电,同网同价,村主干公路道路、产业路和防火路实现硬化,改善了生产生活交通条件;建成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基层组织阵地和群众活动场所的问题;建成了标准化村卫生室一座,解决了老百姓小病小痛就近就医,建成了村内安置区2个,完善了水、电、路、讯、路灯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安置区120户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有线网络电视通村入户,基本实现农户电视收视、通讯100%覆盖,群众住房有保障,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83名,均在校就读,均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无一例辍学现象,建成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努力下,联系相关机构和企业,先后组织了12批600人次的实用劳动技能培训,分别进行了猕猴桃种植技术、茶叶种植技术、绞股蓝种植技术、生猪喂养技术等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电商和社区工厂专用技术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全村外出务工459人,实现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基本有一人通过务工途径就业,开展新民风建设,弘扬“诚孝俭勤和”的优良传统,建立“爱心积分超市”,群众的内生动力明显激发。
小山村迎来新变化,在平利县审计局的苦帮真帮下,在镇村干部带着群众苦干真干下,昔日的水田河变成了如今的“水甜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