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陕青:奋战在易地扶贫搬迁一线

信息来源:平利县脱贫攻坚 作者:廖博洋 发布时间:2019-12-02 09:11 【 字体:

八仙镇作为典型的贫困山区,全镇有33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地域偏远、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实问题尤为显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方式。

2016年,八仙镇党委政府成立移民(脱贫)搬迁办公室,已在镇国土所工作18年的邹陕青离开了自己熟悉而又热爱的原工作岗位,到搬迁办担任主任。自任职以来,他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主动作为、身先士卒,奋战在易地扶贫搬迁一线。

一是打好搬迁群众的“感情牌”。2016年,各安置点进入前期准备阶段,邹陕青带着办公室干部挨家挨户进行走访,统计有意愿搬迁的群众,结果经过统计,全镇有意愿搬迁群众寥寥无几,顿时让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陷入了僵局。在走访过程中,邹陕青一一收集到群众的疑虑想法,他发现在这些户中,群众多不能理解只有搬出穷山坳才能脱贫致富的道理,担心离开土生土长的老房子,到新的地方无事可做,生产资料无法照料,失去了经济来源,群众对于是否搬迁都还处于观望状态。了解到了群众的顾虑,邹陕青采取“逐个击破”的办法,采取群众会、院落会等措施,做好搬迁政策的宣传,同时,他自己自备行李和干粮,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搬迁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怨其烦的向群众一一讲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大意义,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同时他还自己开车带群众到已建成的安置点进行参观。邹陕青的这张“感情牌”打出了实在的效果,群众在详细了解了搬迁政策的基础上,加上现场看到了安置点的建设,逐渐消除了顾虑,使得群众的搬迁意愿愈发坚定。

二是打好安置点建设的“质量牌”。一本记录簿,一支笔,一把卷尺,成为邹陕青近两年来的全部“工作资料”。已经数不清他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现场的次数,每个安置点启动建设到竣工验收投用,他几乎坚持每周到各安置点建设现场检查一次。因为在邹陕青眼中,不仅仅光是解决完群众的住房就行,还要全力保障住房质量,确保群众住的舒心和放心。在质量监管工作中,他积极建议党委政府落实“三方监管”制度,即从搬迁户中选代表进行日常监督、聘用项目管理的专职监理进行全程监督、邀请县质监站的专家定期抽查。“三方监督”实现了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的“全周期”监督,全镇7个安置点建设从开工到投用,至今没有出现安置点房屋质量不达标现象。

三是打好入住后续的“帮扶牌”。2019年9月底,八仙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了全部“清零”,1761户贫困户全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邹陕青却没有因此歇下一口气,贫困户搬迁入住后,往往会出现家里老人想留守农村、残疾人难上楼等情况,为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邹陕青带领镇村干部主动出击,点对点分析,加大宣传引导,提前为搬迁户旧宅基地腾退工作做好准备,全镇旧宅基地腾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帮助贫困户搬迁后实现就业增收,邹陕青积极带领镇村干部,到组到户苏陕对口帮扶企业用工信息,组织两次就业春风行动,此外,他还积极沟通联系镇农综站、社保站开展技能培训,共开展种植、养殖、厨师、中药材等培训30余班次,培训贫困户3000余人。

“十三五”期间,八仙镇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1761户5675人,有7个安置点(区),按照“建成一个、入住一个”的要求,7个安置点(区)全部已竣工投用,1761户搬迁贫困群众全部入住,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精准脱贫目标。邹陕青回顾着工作背后的苦与甜,他说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群众的理解和家人的理解,是甜;群众的误解和家人的失落,是苦;但无论苦与甜,他都会继续做好这份工作,全心全意的为贫困群众做好服务。

| 责任编辑:王文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