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镇地处平利县西北端,东西宽约11公里,南北长约18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距安康市区46公里,离平利县城71公里。全镇现辖10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12570人。集镇现有常住人口3000余人,学校、医院、超市、银行、邮政、物流、车站等机构一应俱全。现有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非贫困村,贫困人口4531人, 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累计实现减贫3195人,现有未脱贫人口1336人,贫困发生率为10.63%。
近年来,三阳镇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作为镇域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等制约发展的瓶颈正逐步破除,镇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合理规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遵循
结合脱贫攻坚,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合理制定公共服务提升规划,邀请专业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做好各项准备,将规划作为政府年度公开承诺重要事项。再逐村制定相关计划,逐年进行细化,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群众关心关注的十件民生实事,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分年度逐步推进基础条件改善。
蒿子坝村是三阳镇较偏远村之一,该村通往集镇的公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不堪,加之路基较窄,又傍山而建,严重影响了通行能力。为此,群众反映强烈,村组干部多次呼吁,镇上在实地勘察后,就将其纳入2018年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重点任务公开承诺,当年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实施油返砂建设。建成后的公路不仅路面进行了加宽,通行条件得到了改善,也让出行群众摆脱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扰。
强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18年,大三公路由原来四级公路改造为路基宽7.1米的三级公路,完成全线硬化和护栏安装。争取水、电、路等各类项目,建成水厂7个,累计铺设供给水管网3万余米,升级改造变压器59台。2016年对各村通村公路和通组路进行全面加宽硬化,实施通村公路油返砂23公里。截至目前,全镇共有通村公路70.6公里,通组路145公里,联户路、产业路51公里。整合民政、社保、合疗、养老、法律援助和各类审批,规范化建设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在各村分别设置便民服务代理室,由村干部无偿代办。在三所小型敬老院的基础上,又规划新建了集镇“两院合一”,配套建设集养老、康养为一体的集中养老机构,在各村设置老年幸福院和老年活动室,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
自陕南移民搬迁启动以来,抢抓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先后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10个。根据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分别建成1处垃圾填埋场和2座污水处理厂,并规范化投入运行。对中小学运动场进行软化处理,新建中学教师周转房和2所小学教学楼,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完善幼儿园各项套设施,持续提升各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通过社会捐赠、争取项目资金,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建成1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按要求配齐各类药物,配备村医,定期组织培训,提升业务能力。
大三公路,是三阳镇唯一一条连接县城的生命通道。2018年以前,由于只有四级公路的标准,且年久失修,很多路段不是路面过窄就是路基下沉、或是路面破损严重,且沿线塌方较多,出行极为困难。因为交通不便,导致了很多商人或是在外创业成功的三阳人士放弃了来镇投资的意向,加之车程较远,限制了三阳本地人和外界的交流等一系列原因致使三阳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较慢。2018年大三公路改造竣工后,不仅像食用菌厂这样来三阳兴业投资的人多了,就连在外创业人士也对家乡满怀希望,年底为卫生院捐赠价值30余万元的救护车一台,为中小学校累计捐赠课桌凳及教学设备达40余万元,改善家乡的医疗、教育条件。
夯实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一是科学编制储备项目。每年根据实际,要求各村按照脱贫退出“57”标准及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上报储备了一批有助于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打基础、利长远的好项目。
伴随着集镇周边和集镇安置点的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一大批老旧路灯因年久失修,不能正常照明,群众意见建议较大,群众夜间出行极其不便。2017年底,镇上召集周边村干部商议探讨后,由村组干部分别入户,统计群众意见建议和需更换路灯盏数,覆盖新老集镇和集镇周边安置点。上报编入项目库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争取项目,于2018年下半年全部完成更换,亮化一新。
二是统筹使用各项资金。将环卫、保洁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镇村环卫保洁机制,实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模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集镇垃圾填埋场和梁家坝、牛角坝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依托泗王庙村市级卫生村争取100余万元环卫资金用于集镇环卫、保洁。规范化建成公共卫生室,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滋生。在公路养护方面,落实“镇村主管、干群参与”的机制,工程量大,需要动用工程机械的由镇村组织专业化施工队进行作业,通村路、通组路和联户路、产业路通过聘请公益岗、定期动员组织群众以参加义务劳动的方式开展日常养护。全面落实河长制,发挥河长、护河员作用,每天对河道进行巡查,发现垃圾,及时清理。
在没有建设集镇垃圾填埋场前,该镇生活生产垃圾主要依靠临时填埋点填埋,容量小、三天两头就要去填埋一次,遇到道路不通的情况下,来不及填埋,各村垃圾也未及时转运,临时堆放的垃圾就会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现在健全了环卫保洁机制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保洁公司签订协议,由保洁公司负责集镇和周边各村垃圾的日常清运和主要街道清扫,以往夏天蚊虫满天飞、雨天垃圾堆成堆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
该镇道路多是傍山而建,容易发生坍塌或是滑坡,到了春夏季路肩更是杂草丛生,势必影响正常通行。通过落实“镇村主管、干群参与”的机制后,因暴雨导致道路中断一般在两小时之内即可恢复基本通行。在日常养护中,除公益岗定期清扫外,每季度党员干部还会再组织群众集中管护一次,清除杂草、清理边沟,保证了道路的干净、整洁,提升整体通行服务水平。
三是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加大集中安置点周边产业扶持力度和产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协调保障营商环境,吸纳社区工厂到村内就近设立分厂,动员农户到厂务工,将公共服务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随着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的深入推进,大部分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搬进了集中安置点居住,远离生产资料,对于从事农业生产来说加大了成本的投入。还有一部分是搬进了安置点后,由于要照顾家里,成了剩余劳动力,没有工作,生活压力大。
如今,镇村积极协调扶持产业大户在农户、贫困户原居住地盖起了加工厂,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就近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吸纳劳务用工,收购初级农产品,增加经济收入,也解决了搬迁群众远离生产资料生活成本增加的后顾之忧。同时,针对闲置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镇村通过协调,在各安置点扶持引进了新社区工厂,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贫困户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将公共服务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托苏陕协作、三变改革等政策优势,组织对企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指导和对口帮扶,提供资金等支持,增强竞争力。
祥华茶业有限公司是三阳一家从事茶产业多年的企业,在实施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后,镇村干部和企业大力争取到了苏陕协作项目和“三变改革”资金,发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支持,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镇村还积极邀请县镇农技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帮扶,给予一定的科技支持。
五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各村设立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等,配备图书、休闲健身等设施,配合县级文化部门下乡演出,组织开展本地文艺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以往,村民们吃完下午饭,不是三三两两出去遛弯,就是四个一凑打打小牌,生活很单调,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如今,每个村的活动广场到了六点以后,就聚集不少男女老少跳广场舞,白天没事的时候也会来村农家书屋挑选几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遇到不懂的知识,还能利用村上的文化共享工程上网查阅。每到镇村组织盛大的演出活动时,附近的村民可以到现场免费观看,偏远一点的,还可以通过村上搭建的新民风直播平台同步收看演出。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丰富,社会风气也在持续好转。
| 责任编辑:梁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