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示★
○郑小东在长安镇金沙河村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我县召开全县移民搬迁入住暨“三业统筹”工作推进会
○城关镇:三级联动抓推进 模板引领提质量
○洛河镇:推出“扶志套餐”助脱贫
○西河镇:三合村的扶贫“菇”事
郑小东在长安镇金沙河村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7月2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金沙河村脱贫攻坚总队长郑小东入村督导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工作完成情况。与县总工会主席王绩双一起开展“夏送清凉”活动,慰问了村四支队伍人员和部分贫困户。
刚到村,郑小东便径直走向每周重点工作公示栏前,详细询问了本周任务完成情况,检查了工作队员到村情况纪实。
在金沙河村活动室召开了村脱贫攻坚推进会。郑小东详细听取了上一阶段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与大家逐项分析研判了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会上还听取了县扶贫局关于集体经济调研情况汇报和长安镇总队长联席会议后脱贫攻坚进展情况。
郑小东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清单任务台账名目多,内容又相互映衬支撑,各村要统筹理清思路,逐项抓好任务落实,经得起检验,防止工作流于形式。要高度重视收入测算工作,帮扶干部要真正入户核实统计测算,工作队要收集收入测算单逐户研判会诊,对问题突出的户要研究措施,抓好销号落实。在入户测算同时,要统筹做好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提升等工作。要加大第一书记扶贫超市推进力度,扶超办要学习长安镇双杨村好的经验做法,将双杨村模式在全县推广,同时要建立县网上扶贫超市,真正用网上扶贫超市模式为贫困群众敲开互联网市场的大门,连通小山村与大城市的纽带,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要高度重视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要同标准、同要求、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各镇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的统揽作用,各村总队长要主动上手、主动督察督办、主动抓好落实,夯实责任、压实担子,真正做到尽锐出战。要高度重视胡蜂防治工作,前期已经出现胡蜂蜇人事件,各镇各村要加大宣传防范力度,提前制定灭杀和伤员救治措施,提前演练,确保胡蜂蜇人事件不再发生。(吕游 李世锋)
我县召开全县移民搬迁入住暨“三业统筹”工作推进会
7月20日,我县召开全县移民搬迁入住暨“三业统筹”工作推进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吴代强主持会议,副县长杨飞出席会议。
会上,城关镇、长安镇、兴隆镇分别围绕三业统筹工作作了交流发言;县自然资源局通报了全县移民搬迁入住、旧宅腾退、资金拨付工作进展情况;县政府与各镇签订了移民搬迁安置区管理服务责任书。
杨飞从抓实抓牢搬迁入住、旧宅腾退复垦,扎实推进"三业统筹"、加强搬迁社区后续管理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巡视问题整改等方面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并就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当前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指出,移民搬迁是解决贫困群众安全住房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重要内容。各镇各相关部门要提高站位,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思想认识,突出项目重点,全面统筹推进,扎实开展“回头望”,迅速补齐工作短板,确保全县移民搬迁工作扎实推进。要强化沟通衔接,加强配合落实,助推搬迁入住,做好服务管理,确保群众住的安心、过的舒心。要狠抓责任落实,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项目有力推进、群众精准受益。
吴代强在总结讲话时强调,各镇各相关部门一要咬定目标不动摇。务必按照时限要求,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二要强化措施不松劲。召开集中研判,建立问题台账,落实专人督抓,确保全面完成任务。三要统筹推进不落项。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高效落实、抓出成效。
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兴隆镇、城关镇“三业统筹”试点社区。各镇镇长、镇搬迁办主任,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港鑫企业代表参加会议。(万思雨)
城关镇:三级联动抓推进 模板引领提质量
城关镇在开展“两项整改”工作过程中,探索实施“三级联动抓推进·模板引领提质量”工作法,以问题整改为抓手,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明晰思路,落实整改。城关镇践行“三个三”工作思路,即:明确三项任务(一是对标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二是对标2018年中央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三是对2016年以来中省市县反馈的问题进行回头看);制定三个步骤(集中研判认领问题、建立清单夯实责任、台账佐证展示成效),针对认领问题至少召开三次推进会。按照镇抓部署,村抓推进,户予支持的三级联动模式,对标认领问题43条,已整改到位24条,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扶志扶智等19条相关问题正在整改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模板引领,规范整改。镇整改领导小组对标“两项整改”工作要求,精准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杜绝图形式走过场。通过抓“两项整改”工作示范点,总结提炼三里垭村“两项整改”工作经验,做到问题清单见人见事规范化,问题整改过程资料收集归档模板化。先试点然后普及推广,组织开展现场观摩会,让各村查缺补漏,规范整改。镇脱贫办梳理各村上报问题清单,研判制定镇级问题整改责任清单,保持镇村认领问题来源的一致性,上下同步推进“两项整改”工作的同步性。
比武争先,实质整改。在全镇开展脱贫攻坚提质大比武活动,比信息数据“六个一致”、贫困群众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扶智扶志等六个层面的工作推进。开通城关镇脱贫攻坚“每日十题”手机APP,推进“两项整改”工作及扶贫政策领悟学习。抽调干部组成核查组,对“大比武”工作质量进行核查,最终汇总排名,通过在末位村召开点评会,比武争先,确保认领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整改见成效。
解剖麻雀,深层整改。镇党委班子成员专门组建了5个“两项整改”督查组,对照清单按图索骥,到村入户,解剖麻雀。对标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查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彻底深挖潜在性、沉淀性问题,核查各村“两项整改”工作问题研判、问题认领、整改部署、整改过程、整改成效等工作开展情况。把“两项整改”工作落实落细,不留死角,对已整改完成到位的进行随机抽查,查看整改工作的真实性,确保问题整改一个、销号一个,确保整改成果不反弹、见实效。(袁宝)
洛河镇:推出“扶志套餐”助脱贫
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今年以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德相结合,按照整县脱贫摘帽和村脱贫退出相关评估指标,结合脱贫摘帽自查研判达标情况,及时补齐短板弱项,推出“扶志套餐”增强脱贫能力。
开设各类课堂,树立致富信念。利用党员群众参与的主题党日、群众代表会、村民大会、村民小组会、院落会等有利时机,讲述关于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论述和相关扶贫政策,用身边的实例教育感染群众。同时,农业技术干部和产业大户走进田间地头,把简单实用的生产技术送到群众身边,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能力。协调开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提升就业能力。使贫困群众从“要我富”变为“我要富”。
完善村规民约,筑起道德屏障。以村规民约为抓手,积极探索加快基层思想政治建设和推进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及时补充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注重将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和诚实守信作为《村规民约》的重点。同时,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得越级非正常上访等规定,在村委会设置固定宣传栏,在各组巡回宣讲,在农户家醒目位置张贴,要求全体村民认真学习,鼓励党员干部与村民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全面提升村风民貌,通过全方位推进,在村民素养提升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选树典型模范,树立学习标杆。通过评选“自强模范”、“脱贫标兵”、“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助人为乐模范”等系列先进人物,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在群众身边树典型、立标杆,扶正祛邪、扬善颂佳,让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贫困户重拾生活信心、树立致富信念的过程。通过表彰一批可看、可学、可信的典型和标兵,起到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给大家指明努力方向,提供了比学赶超目标。
规范积分评议,弘扬社会正气。六一村坚持按季度召开民风积分评议大会,按照评议办法扎实开展自评和互评,杜绝虚假评分,跟风评分,准确把握“红脸出汗”的原则,既发现了问题,查找了不足,又防止“过度评议”,引起群众矛盾。村“两委”及时多渠道筹措民风积分商品资金,将爱心商品兑换到群众手中,让民风积分评议成为群众茶余饭后讨论的主题,让每一次评议成为群众受教育、找不足、抓提升的有效载体。
曝光后进对象,强警示正效应。六一村按照既要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突出后进对象的警示教育作用。要求每季度道德评议必须评定至少一名“后进对象”,并在村四支队伍中明确专人负责帮教转化,并注重跟踪问效,改正到位,做到发现后进、帮助后进、改正到位。让“后进对象”成为群众避免走进的误区,让“后进对象”的转化过程成为全体群众的受教育过程。同时,在全村开展“送温暖、献爱心、邻里守望”等活动,亲帮亲、邻帮邻,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村风。(贾小姣)
三合村的扶贫“菇”事
西河镇三合村由赵家沟村、庙沟村、高王山村三村合并而来,故取名为“三合村”,其寓意为“合而为一、齐心合力、天地人合”。
三合村位于西河镇西端,东临磨沟村,北邻安康汉滨区,西临老县镇,村委会距离西河镇政府15公里。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0亩,水田612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379户1185人,在册贫困户166户467人,主要致贫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产业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按照统一安排,县政协于2016年开始帮扶三合村。针对三合村的贫困现状,县政协和村班子反复商讨脱贫帮扶规划,最终一致认为,三合村的贫困群众想要增收,三合村想要整村脱贫摘帽,关键还得结合村情实际,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多方动员业主,最终决定在该村发展香菇、绞股蓝、花椒、油牡丹等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入股分红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户增收,让产业脱贫最大效益化,让三合村的村民钱包鼓起来,让三合村彻底拔掉“穷根”、摘下“穷帽”。
2016年10月11日,由县政协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0万元、西安交大一附院投入27万元作为村集体资金入股占股51%,成立了平利县三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成香菇生产大棚16个,烘干房2个,冷库1个,分拣车间1个,并成功注册了“皞皇山”食品商标。到了食用菌种植和采摘丰收时节,居住在食用菌场附近的村民,男女老少齐上阵来务工,每年专业合作社仅务工人员工资支出就达18万余元。
在三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里,有72家贫困户既是务工人员也是“股东”,村上将“三变”改革资金和苏陕协作资金进行了有机整合,专业合作社实行贫困户入股分红模式,每户贫困户每年还能分红300-500元。合作社法人张华告诉我们:“这种‘合作社+贫困户’的入股分红扶贫运行模式,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建立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既能让贫困户有“主人翁”意识,也能实现贫困户的长效稳定收益,还能为合作社发展增添资金动力,这样扶贫模式大家都高兴”。
胡红兵,三合村的贫困户。以前靠在外务工勉强维持生计。过年回家时看到村集体日渐兴旺的食用菌产业,他也试试,既有稳定的产业收入还能方便照顾家人。但他苦于缺资金,又担心销路。正在他犹豫着急的时候,村上的“四支队伍”找上了门,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决定实行“孵化基地”带动模式和他签订“种产销”一条龙合作协议。由食用菌合作社技术员指导胡红兵搭建厂棚,合作社先将菌种养好让他带回家种植,出菇后合作社再以市场价全部回收,扣除菌袋成本后,统一结算收益。
资金、种植技术和销路问题都有协议作为保障,胡红兵的心里就有了底。说干就干,胡红兵按扶贫政策产业扶持贴息贷款,建起了厂棚,合作社赊给他3000袋食用菌,有技术员经常手把手、面对面地做技术指导,胡红兵头两茬香菇收了5000多斤,从种到收仅8个多月时间就有了1.7万元的收入。看到胡红兵通过这种“帮产代销”的模式慢慢富了起来,周边的农户纷纷赶到合作社要求参与合作种植香菇。
三合村的香菇产业就这样逐渐兴旺起来,成了当地有名的特色扶贫主导产业之一。三合食用菌合作社每年生产菌袋8万多袋,年出产鲜香菇28万斤左右,收入达120万元。为了将这些大批量的新鲜香菇迅速地销售出去,县政协和交大一附院商议,将三合村的香菇与西安的“第一书记扶贫市场”、交大的“菜篮子”工程对接起来,每年西交大一附院还负责销售30余万元的香菇。目前,合作社正在按商品SC认证要求,改建厂房,为进入各大超市销售开辟通道。有了这些稳定地销售渠道和平台,三合村的香菇再也不愁销路了。
短短的几年,三合村的食用菌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扶贫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三合村又通过“土地入股”与产业大户合作的方式先后成立了“平利县三合绞股蓝合作社”发展绞股蓝150亩,建立了“绞股蓝”科研基地;成立了“平利县万兴专业合作社”发展大红袍花椒183亩,套种黑花生50亩;成立了“平利县森泰养牛专业合作社”年出栏育肥牛100余头。还发展种植油牡丹162亩,生态猪零散养殖230余头,“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运行模式在三合村已然扎根结果。
如今的三合村真可谓如其名般“天时地利人和”,一条条沟河清澈见底,一片片绞股蓝园碧波荡漾,平坦的通村水泥路蜿蜒相连,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矗立其间,真是满眼勃勃生机,处处风景如画,勤劳自强的三合人正朝着更幸福、更美好的方向前进!(王光满 何娟)
| 责任编辑:梁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