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工作第一线,有许许多多埋头苦干、勇于开拓、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致富的好干部,其中平利县洛河镇线河村就有这样一个党支部书记。近30年来,他一直在村上工作,坚持严于律己、勤奋务实、甘于奉献,用浓浓的乡情亲情感染带动乡亲们发家致富。在这个偏远小镇,人人提起陈明义同志,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
——从市、县、镇捧回多面"优秀基层党支部"、"先进单位"的奖牌和锦旗。
——从县、镇领导手中领取过多本"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证书。
——肩上披戴过"7.18抗洪抢险突出贡献奖"的绶带。
——领导、同事、百姓赞誉的口碑。
这些闪光的足迹,是陈明义同志近三十多年工作写照,同时折射着他拼搏进取、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陈明义,男,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担任线河村村委会主任,1993年3月至今担任线河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至2010年为市人大代表,2010年至今为县人大代表。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花甲之年的他,脚步却从未离开过生他养育他的偏远小山村——线河村。他把自己近三十年的时光和全部精力奉献于此,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后线河村发展变化的全部历程,为线河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陈明义同志生在大山、长在大山里,深知百姓的疾苦。始终不忘党的嘱托,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上任的头一天起,他就暗下决心,老老实实的做人,扎扎实实工作,立志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让百姓富裕,让村庄更美。他是这样想的,也是努力这样做的。
1993年,新的重担压在陈明义肩上,他被任命为洛河镇线河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当年被洪水摧残成千疮百孔的家乡土地,百业待兴;面对尚未脱贫的家乡父老,他难受,他沉思,深知肩上担子的沉重。他发誓要在五年内使乡亲们从贫困中摆脱出来,于是他深入全村沟沟卯卯了解土地情况,与各组能人座谈,寻找发展经济的新路子。通过了解情况,结合山大沟深的自然特点,他积极向镇领导提出了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促进粮食增产,以大山的特点大力发展蚕桑、魔芋、茶叶为主导的产业建设思路,得到了镇领导的支持。在粮食生产上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与农业技术人员一道深入农户实地指导,农民没有钱买地膜,自己私人借款,帮农民购地膜籽种。在多种经营上,根据各组的实际,指导农民发展蚕桑、魔芋、茶叶产业。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战,线河村的老百姓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480元增长到现在3500元。在陈明义眼里,线河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老百姓的“钱串串”。
近年来,线河村党支部共发展党员23人,其中女党员2人,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线河村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如何做好领头人,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实现整村摘帽脱贫,是陈明义同志这几年操心的头等大事,今年是线河村脱贫的决胜之年。白天,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忙碌在建设工地上、农户家中动员群众、宣传政策、维护建设环境、协调各方关系,四处筹措建设资金;晚上,他彻夜难眠,满脑子思考的都是工作,开会讨论,安排工作。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甘为孺子牛,做人民的公仆。2017年5月,他儿子年迈岳母病重期间,哪怕是去看一眼,却因工作实在太忙了,也未能离开过线河脱贫攻坚主战场。亲家母去世后,他力主一切从简,简单操办完后事就赶赴工作岗位;儿子家添小孩,也只是在电话里问候一声,在手机里偷偷看一眼儿子发来的孙子可爱的照片……眼角不时偷偷的流下心酸的泪水。陈明义一心扑在工作上,为的就是线河老百姓早日实现小康梦。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线河村无工业企业、没有矿产资源,远离交通要道,只有那绿水青山,他就在“支部+X+贫困户”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在“X”上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章,依托线河村良好生态、蚕桑产业、富硒土地的优势,动员群众“靠山吃山”,大力种植魔芋,发展蚕桑,引进绞股蓝,改造老旧茶园、养殖生猪、山羊、土鸡、蜜蜂。在此基础上,线河村积极引进了宏俊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成立合作社,动员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宏俊公司共用产品收购,劳务用工,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结对帮扶120余户贫困户,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当年全村种植1000亩魔芋、400亩蚕桑、低改茶园300亩、新建茶园100亩、中药材100亩;养殖200箱蜂、400头猪、500只羊、5000只鸡、养蚕300张;培植桑枝菌50000棒,为群众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的带领下线河村住房建设、环境整治、道路交通、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新民风建设等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他的带领下,线河村的父老乡亲正在昂首阔步向小康迈进。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