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门大,身材圆润,动作麻利……初次见到梅子园村主任刘善斌,很容易被他积极、干练的“精气神”吸引。
“我性子急,做事喜欢走在前面,这几天跟镇上领导谈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想着回去赶紧把土地整平出来,抢抓天气把茶叶苗子下了。”对接平利县“五个十万”产业发展规划,为充分利用闲置土地,2016年底,西河镇梅子园村主任刘善斌在多方考察后,决定种茶建厂,带动本村群众共同致富。
说干就干,清沟除草、翻整土地、栽种茶苗......雷厉风行的刘善斌,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栽植了300余亩茶苗。在刘善斌的带动影响下,该村先后发展了新型经营主体3个,带动400多户建设茶园1000余亩,其中带动贫困户150余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土地流转费等增收户均800余元。
通过对茶叶的规范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在今年3月份,梅子园村的1000余亩茶园陆续进入春茶采摘期,一排排整齐的茶树上,新芽刚刚探出头来,茶农们抢抓农时,穿梭在茶园中,巧手翻飞下,茶芽便迅速地被装入篓中,空气中洋溢着淡淡的清香。与此同时,在善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工人正在进行手工茶制作。车间内,每一道工序忙碌又有序地进行着.....该厂负责人刘善斌介绍,自家茶厂已经开始收茶制茶,“每公斤鲜叶100元,每人每天可采摘鲜叶2公斤左右,预计可收入200元,农户们采茶的热情十分高。”茶叶产业变成了梅子园村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致富产业,为更多的贫困群众稳定就业、稳定脱贫、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沿着梅子园村公路向上走,就能看到一排排、一行行、整齐的水泥柱钢丝架,上面盘着那绿油油的花果藤蔓,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向过往的行人炫耀着即将成熟的希望。这就是由本地企业家吴高哲投资建设的平利县绿康富硒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
该产业园区建设面积达2000余亩,主功能区位于西河镇水田河村,该园区借助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规划设计并为种植、生产、贮藏、营销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主要以山地猕猴桃种植为主、其他林果为辅,是集休闲观光、绿色农业、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高标准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基地。
该园区实行“企业+贫困户”的合作经营方式,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户在园区务工、贫困户自建园与大户签订回购协议等方式,带动22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预计该项目建成后,年收入可达7500余万元,年增用工达2000余个,贫困户人均增收3500余元,成为水田河村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支柱产业。
在西河镇三合村旁的香菇产业园,整齐的食用菌大棚一个挨着一个,温暖的棚内密密麻麻的黑色菌棒袋上下层层分立井然有序,上面生长着无数朵肥硕的透着香气的黄褐色小香菇。
39岁的三合村贫困户张远林坐在轮椅上正忙着分拣香菇。张远林23岁在煤矿务工时,出了矿难,导致下肢双腿瘫痪。村支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就主动联系他到园区来务工,在香菇丰收期间,他每天坐在轮椅上就能分拣近150斤香菇,平均每月能挣2000多元,在园区务工一年多,张远林也把原来的手摇式轮椅换成了现在方便省力的电动轮椅。和张远林同村的贫困户胡广和积极学习种植技术,自行种植香菇5000袋,由三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按保护价协议进行收购,年纯收入达1万元。
西河镇三合村属贫困村,过去无主导产业,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克服困难,带领群众发展产业,通过多方考察,最终确定了发展食用菌这一产业。2017年,在帮扶部门交大一附院和县政协办积极协调资助下,该村集体成立了平利县三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香菇。贫困群众可自愿采取“入园务工、承包经营、入股分红”等不同方式获得经济收益。现已建成标准化香菇棚16栋,每年可采摘4茬,年出鲜菇约30万斤。2018年该村又农产品出产情况,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继续扩大农产品销售份额,成立了三合高皇山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在西安建立了平利县第一书记扶贫超市,逐步实现“从产出到营销”的市场转型。
一朵朵美丽的“小香菇”,变成了贫困群众致富的“大产业”。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石勇告诉笔者,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群众”的形式发展香菇产业,带动全村7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东坝村桑茶厂、蛋鸡厂、养蚕工厂,凤凰寨村艾蒿、陕南白山羊,段家河村生态养猪、特色林果,女娲山村富硒生态水稻,狮子寨村茶叶、烤烟,西坝村大棚蔬菜、绞股蓝,磨沟村梅花鹿、中药材......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西河镇已初步形成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为实现户脱贫、村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 责任编辑:梁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