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诗歌是杨柳岸不忘的离别,是心头上难放的相思,是柳梢月见证的爱情,是明月夜对饮的无奈......其中蕴含的高雅志趣,似乎很难与贫困户联系起来。但在黄洋河畔柳林坝桥边,居住着一位农民诗人,名叫王兴林。
说起王兴林,村上人都要竖个大拇指,夸赞他是村上的大文化人。三十年前,他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帕米尔高原边境线上的紫外线,炼就了他的倔强,四年的军旅生活,白天,骑马巡逻,守土戍边,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夜晚,就着蜡烛,手电,在熄灯号吹过后,躲在被窝看书,熟记各类诗词。他参加过团政治处新闻报道和摄影培训班,被驻地塔什库尔干县广播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在军区报上(当时为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发表过通讯,诗歌,小说,散文。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入了党。千里边防线上,他曾几次死里逃生,也曾多次被暴风雪袭击,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特别是到大雪封山时,几个月都吃不上蔬菜,靠罐头和干菜补充营养,指甲都是平的,哨位上,也会在心里默记着诗词,平时也给战友们弹吉他唱歌,当别人聊天的时候,他在营房外面读书,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氧气却只有平原的百分之四十,严酷的环境,让他患上了关节炎,胃炎等多种疾病。在部队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入党。退伍后,虽然经历了人间无数沧桑,却从未怨天尤人,用勤劳的双手,撑起生活的希望。
“黄土地扶犁的手,在钢筋混凝土里经受测试,工棚里的灯光,睁着朦胧的眼睛,迎接我疲惫的身影……”正如王兴林诗中所描述的一样,他在外务工时,下过煤窑,在建筑工地搬过砖,晚上累的直不起腰,但依然坚持看书,写作。夏天,背上晒脱了皮,冬天,握着钢筯的手也冻的脱皮。也曾被工友和工头嘲笑,遭遇被工头拖欠和克扣工资,被城里人瞧不起,但从未在困难面前低头,正当他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不幸却突然降临。2009年7月,他被查出患上白血病。从此,生活改变了方向。
“我一度彷徨迷茫,失望。后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我的低保得到了解决,中华慈善总会也伸出援助之手,帮我渡过难关。加上妻子不离不弃,亲人热情关怀,让我走出了低谷。重新燃起满腔希望的我,又拿起许久不曾拿过的笔,再次写下世间的美好,感恩着身边的一切。以阳光的心态对人对己,活出唯美的心态。”说起自己的经历过的任何事,王兴林平静地述说着。
在他患病的十年里,爱人不离不弃,用瘦弱的身体,扛起家庭的重担。虽然生活拮据,却也快乐着。他喜欢读书,练字,最大的爱好还是写诗了。在写作之余,由于积极参与村上组织的各类活动,他还被聘为村上的公益岗,帮助村上完成部分文字以及保洁工作,他认为,参加一定量的劳动好处多,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将生活的感悟融入文字,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品味着纸墨里的清香,让时光划过薄凉的指尖,不再让岁月蹉跎成殇,那远去的往事静谧于文字的芬芳……他先后有四百多首诗歌散见于多个平台和纸刊,被西部文学网、安康市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王兴林的生活虽然陷入困境,却从未失去过希望。十年来,他总是笑对人生,用手中的笔去发掘一切美好的愿景,带给别人愉悦的同时,也把快意人生点亮!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诗和远方真正的价值 。
| 责任编辑:梁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