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交通兴产业促脱贫——平利县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交通保障工作模式

信息来源:县交通局 作者:陈本利 发布时间:2018-11-28 08:04 【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平利县在确保建制村通畅达标的基础上,把打破制约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作为脱贫攻坚交通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科学决策、精心规划、狠抓落实,打通了制约产业发展、群众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从根本上确保了脱贫效果持续稳定,探索出了“抓交通兴产业促脱贫”的脱贫攻坚交通保障工作模式。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脱贫攻坚全面战役打响后,平利县交通局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把促进产业发展做为交通行业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交通保障工作,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定位交通保障功能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利交通局在保障建制村通水泥路达标的前提下,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作为制定交通脱贫攻坚规划的先决条件,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规划,争取专项资金、整合行业涉农资金,先后建成平旬路、女娲庙、长安茶山、龙头新村、三里垭贡茶、二道河产业孵化园等旅游路、产业园区路160余公里,启动白狮二级路、洛南三级路、长安文旅产业路等项目80余公里,打破了交通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将平利产业带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精准实施交通脱贫项目

在实施交通脱贫项目过程中,平利县集中有限资金,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统筹规划绿化美化、安全防护、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项目功能定位,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对保障贫困村出行的建制村通畅达标项目,侧重安全性、实用性,以4.5米宽水泥路为主,配套安防设施;对种植养殖类产业园区路,侧重解决生产物资和产品运输问题,以3.5米宽水泥路或砂石路为主;对旅游观光类园区道路,则以四级沥青路为主,标志标线、安防设施、绿化美化一次到位。通过有针对性的确定项目建设标准,既解决了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的交通问题,又有效的避免了资金浪费,使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了扶贫资金应有作用。

精准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交通环境改善后,在解决了产业发展运输问题、方便了游客出行的同时,又美化靓化了美乡村,蜿蜒的道路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宛如一幅幅秀美的画卷,吸引八方来客。每逢节假日长安茶山、龙头新村、马盘山游人如织,观赏平利乡村美景、体验茶叶采摘乐趣、品尝农家特色美食、选购山野特产香茗,极大的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便利的交通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惠的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地企业到平利投资办厂,也使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一条条道路将各产业园区、各旅游景点紧密连接起来,成为助推平利产业发展、经济腾飞的翅膀。近年来平利新改建高效茶园18万亩、发展植绞股蓝5万亩,年产量9100吨,茶饮产业总产值9亿元;发展各类产业园区1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5家、社区工厂83家。产业发展、社区工厂建设得到中省高度评价,其经验多次在中省主流媒体推广。

精准带动农户增收脱贫

2016年至今,平利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支付农民工工资近亿元,直接增加了群众收入。交通环境的改善,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助推平利产业蓬勃发展,各类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帮扶贫困户11000余户38000余人,社区工厂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群众收入,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马盘山是平利县城周边一家集生态休闲、绿色食品加工、特色餐饮、游乐园、养老中心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由于交通不便,导致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园区经营状况一直不温不火。为改善园区交通环境,帮助企业走上快速发展大通道,交通局按四级沥青路标准对马盘山园区13公里道路进行加宽改造。项目完工后,降低了种植养殖产业成本,带火了特色休闲、餐饮,使马盘山园区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每年提供20多个固定就业岗位和近1000余个临时用工,支付劳务工资70余万元。马盘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扶贫责任,累计投入近百万元资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主动与2个村衔接结对帮扶贫困户120户475人,通过产业带动、劳务用工、土地流转、订单农业、捐赠农资、资助大学生等方式,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1250元。

脱贫攻坚交通保障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交通瓶颈制约问题,将平利产业带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有了稳定收入来源,从根本上保障了脱贫效果的持续稳定。马盘山园区就是平利县“抓交通兴产业助脱贫”的一个典型事例。

|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