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示★
○郑小东:脱贫攻坚要凝神聚力做好绣花功
○我县举办全国扶贫日系列活动
○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召开第四季度重点工作推进会
○我县严管“四支队伍”决胜脱贫攻坚
○老县镇: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兴隆镇:社区工厂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郑小东:脱贫攻坚要凝神聚力做好绣花功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作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破解脱贫难题,补齐民生短板,累计已有17个贫困村5365户16895人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2.4%降至15.9%。平利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关键在于始终把高质量脱贫放在首位,下足“实、深、心、精、优”五字绣花功。
下足“实”字绣花功。脱贫攻坚容不得半点虚假,平利县坚持把实的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努力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责任夯实,毫不动摇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攻坚态势。措施务实,针对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千差万别的现状,在全面了解贫困户家庭经济条件、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聚焦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逐户会诊,做到一村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精准脱贫、不落一人。作风扎实,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契机,把脱贫攻坚作为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主战场,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作风建设的“试金石”,以实干树形象,用作风换实绩。
下足“深”字绣花功。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平利县坚持从基础工作开始就往深里做,扣准扣紧第一粒扣子。
深入解剖,面对面到贫困户家里,倾听群众呼声,现场解决问题,全体县级领导冲在一线,全面深入解剖情况复杂的深度贫困村,深度解剖困难集中的重点贫困户,找出贫困症结,寻求破解之策。深挖问题,紧扣年度减贫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排查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集体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深度发力,脱贫攻坚工作要向纵深发展,面临的多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对于这些“硬骨头”,平利县采取超常措施,分别将乡镇和部门脱贫攻坚在年度目标责任中的考核权重提高到60%、50%。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推动全县上下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在点上攻坚,在深处发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下足“心”字绣花功。只有心系百姓、真心为民、用心扶贫,才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平利县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过程中,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
真心帮扶,全县深入开展“不忘初心”扶贫工程,与1.8万余户贫困户连心交友,想方设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倾心扶志,充分发挥“志智双扶”的关键作用,大力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在所有贫困村建成“爱心积分超市”,定期组织“脱贫光荣户”“脱贫励志模范”“脱贫标兵”评选活动,累计开展脱贫攻坚道德评议230场次,培育“自强标兵”137名、“苦干脱贫光荣户”1145户;将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引入脱贫攻坚;随时收集群众最关切的住房保障、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问题,迅速回应诉求,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下足“精”字绣花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平利县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脱贫攻坚,做到针针扎到“穷穴”里,招招治到“穷根”上。
精通业务,通过每月举办一期平利大讲堂、脱贫攻坚培训班、扶贫业务知识测试等方式,组织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帮扶干部进行培训,把扶贫干部锻造成为脱贫一线的行家里手。精雕细琢,弘扬“工匠精神”,坚持问题短板一个一个排查整改到位、户档资料一户一户校准到位、帮扶措施一项一项落实到位、扶贫资金一笔一笔审核到位、扶贫政策一条一条兑现到位。推出精品,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不能机械照搬他人的经验,要根据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地理资源环境、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在尊重乡村特色,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立足长远打造一批精品产业、精品工程,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全县整体工作上水平。
下足“优”字绣花功。脱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在“优”字上下功夫,才会胜人一筹。平利县始终围绕“优”字发力,推动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配优秀兵力,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扶贫干部的“大熔炉”,选派最优秀的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每年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占比50%以上。做优势产业,把发展优势产业作为贫困村脱贫摘帽的突破口,优先发展茶饮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106元;突破发展美丽乡村游产业,带动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客栈220多家,群众从事旅游产业平均每户增收2万元以上;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产业,探索劳动密集型企业“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新模式;全面发展农产品电商产业,开发绿色有机富硒特色农产品270多种,支持发展网店874家、电商企业83家,农产品网上年交易额超过3亿元,带动1375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家庭手工业,户均增收3766元。育创优精神,坚持目标导向、责任导向、问题导向,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当先进、争第一”的理念,通过在脱贫一线开展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扶贫开发政策和业务技能,亮身份、亮职责、亮问题、亮承诺,比作风、比担当、比业绩,争优秀、创品牌、出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学亮比、争创出”活动,全县上下形成了真干、苦干、精准干,踏实、务实、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刊发于《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05版)
我县举办全国扶贫日系列活动
10月16日,在我国第五个“扶贫日”之际,我县在女娲文化广场举办以“奉献社会爱心·决胜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展示脱贫攻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三苦三真”精神,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关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贡献新的力量。
县委书记郑小东,县政协党组书记魏传利,县委副书记蒋军,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俊,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文明,县委常委、副县长尚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首松、柯昌富,县政协副主席王恩菊,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陈俊安出席活动。活动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俊主持。
当天,我县进行了集中宣传和政策咨询活动,千余名志愿者组成的党旗方阵,30余家企业自发参与活动开展社会扶贫,现场表彰了10名爱心人士、10名爱心企业和10名爱心使者,同时,为脱贫攻坚爱心志愿服务队代表授旗,活动还组织文艺爱好者唱响了平利脱贫战歌《扶贫豪情壮山河》,在此基础上,10月17日,全县各镇也将同步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社会扶贫的强大活力。
我县调动社会组织等一切力量参与扶贫,形成了政府、行业、社会同心同向、决战脱贫的强大攻坚合力,建立了扶贫需求项目库、信息对接微信群、民风积分超市,引导社会组织爱心扶贫;组建茶叶协会、绞股蓝协会、生态猪产业联盟、女子创业协会、电商协会等社会组织,吸引215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协会组织投身扶贫,与11236户贫困户签订5年帮扶协议,把贫困户嵌到产业链中,实现抱团发展;兴办社区工厂、开展技能培训推动社会组织精准扶贫;建立政策扶持、完善环境保障、健全表彰奖励机制,激励社会组织踊跃扶贫,形成了争先恐后抓扶贫的浓厚氛围,今年成功举办全省2018年秋季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社会组织扶贫工作在全国社会组织扶贫现场观摩会暨示范培训班作经验交流。(沈奕君 李世锋)
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召开第四季度重点工作推进会
10月23日下午,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召开第四季度重点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安排部署全县冲刺年度脱贫攻坚“双优秀”工作。县委书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第一总指挥长郑小东,县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长陈伦富出席会议。
会议宣读了全县《冲刺年度脱贫攻坚“双优秀”工作方案》,通报了“五人小组”前期督查发现的问题,“八办三组五保障”单位主要负责人围绕冲刺“双优秀”进行了表态发言。会议指出,我县将于2019年脱贫摘帽,2018年是整体摘帽前的关键一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关系到全县脱贫摘帽质量。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局的全县首要工作,确保2018年获得省市“双优秀”,是实现全县整体工作争先进位的关键。
会议要求,各镇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充分发扬“三苦三真”精神,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查缺补漏,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圆满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继续在省市考核中保持优秀行列,为2019年高质量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各镇各部门要克服盲目乐观、骄傲自满思想,紧盯重点任务和问题短板,对标对表,倒排工期,夯实责任,全力冲刺,按照《全县冲刺脱贫攻坚“双优秀”工作方案》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坚决夺取“双优秀”目标。
县委副书记蒋军,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俊,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委主任马朝阳,县委常委、副县长尚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首松,县政协副主席邓文成,各镇和县“八办三组五保障”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柯鹏 曹世林)
我县严管“四支队伍”决胜脱贫攻坚
我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党建、最大的作风建设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把最“硬”的人派到最硬的战场,倾力“四支队伍”建设,打造脱贫尖兵,完胜脱贫攻坚。
在队伍建设上突出“硬”字。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坚持因村派人,精准派人。第一书记由县以上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身体健康的优秀后备党员干部担任,工作队长由乡镇副科级领导担任,选派的驻村工作人员不承担原单位工作任务,组织关系转接到贫困村,确保派得出、留得住,不脱贫、不撤退。目前,已选派科级干部、后备干部和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806名驻村帮扶,所选派的79名第一书记中,优秀年轻干部占到53%,真正做到把最“硬”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
在日常管理上突出“严”字。严格执行《四支队伍“五有五晒”管理办法》,即有职责分工,晒脱贫承诺;有电子考勤,晒每周出勤;有评选办法,晒每月之星;有量化考核,晒季度分数;有六项清单,晒工作成效,倒逼“四支队伍”担当作为。同时,采取“查、看、评、问、考”的方式,对驻村队伍工作状况进行跟踪掌控、精准考核,完善工作纪实、定期汇报、年度研判等制度,把村干部80%薪酬与脱贫攻坚绩效挂钩,强化日常管理。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持目标、问题“两个导向”,聚焦责任、工作、政策“三个落实”,采取每天暗访反馈、每月点评通报、定期驻镇督导“三大举措”,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以督促行,以查问效,推动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任务落地。
在表彰选拔上突出“先”字。组织开展“每月之星”评选、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优秀日志展评、支部书记擂台赛等活动,营造追赶超越的浓厚氛围,先后有41名第一书记、30名驻村工作队长受到市委、县委表彰。旗帜鲜明的树立脱贫攻坚主战场选人用人工作导向,出台《“三项机制”助力脱贫攻坚十条措施》,明确每年至少拿出15个科级领导岗位定向选拔优秀扶贫干部,2018年上半年交流重用干部63人,其中选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业绩突出的干部43人,占比68%,极大地激发了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工作热情。(姜芳)
老县镇: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走进老县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千亩耕地一望无垠,一排排整齐的种苗迎风展绿,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在浇水、施肥、除草,忙的不亦乐乎。自该镇引进安康平利药王谷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在老县、大营盘村栽植苦参、牛蒡子等20多种中药材1000亩后,共带动当地群众参与中药材种植110人,至今核发工资20余万,使中药材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
这是该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拓宽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路子的一个缩影。在聚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中,该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因地制宜、放大优势,合力构建“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走出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新路子。目前,已形成高山茶叶、绞股蓝、中药材、肉鸽、生态猪等规模化种植养殖,广开农民增收致富门路,使每个村都有一个带动能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
为了激活沉睡资源,盘活闲置资金,该镇大力推进“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立足自然禀赋,积极培育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将群众与经营主体“联产联收、联股联心”,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全镇共带动1900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实现持续增收。
随着“互联网+农业”思维的深入,该镇按照“电商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打通线上线下营销,提升产业销售额和影响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建成镇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1个,培育经营主体26家,特色种植养殖大户30家,贫困群众产业覆盖率达90%以上。(王焕然)
兴隆镇:社区工厂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咱农村人,过日子就指望着一亩三分地,现在搬进安置区离开了土地,吃喝样样都得掏钱,日子过得反而更紧巴了”。
说话的这位是汝河村五组在册贫困户田召平,家中3口人,有个女儿在上小学,每月至少需要1000元的生活费,全靠丈夫在外打工的收入。自打搬迁到集镇冠汝F区后,为了减轻家庭日常开销,她每天往返新旧房之间,早上送孩子上学后,她就立马骑车赶回老房种菜种庄稼,下午放学,她又得赶回集镇学校接上孩子回家做饭。10月10日,田召平在楼下社区工厂招聘会上,应聘成为这里的一名工人,月工资最少2000元,田召平原本抑郁的心情一下子明朗起来。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如何通过就近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近年来,兴隆镇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把发展社区工厂与实施脱贫深入对接,扎实推进就业式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有效路径。
“2018年安康市鑫易电子智能毛绒玩具有限公司落户我镇,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的出路。”镇分管领导武装部长卢深坤介绍到:工厂主要用于毛绒玩具生产、电子产品加工等,预计年出口量约500万件,同时,帮助部分贫困户、贫困妇女、残疾人员以及留守妇女真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已有80余人参加应聘,预计户均增收2万元。
截止2018年10月,全镇共开办社区工厂2家,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近100户群众实现了年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这种“上楼居住,下楼就业”的形式帮助贫困户实现了挣钱与顾家两不误,达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吴桐)
| 责任编辑:吴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