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27期(总第119期)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9-28 11:19 【 字体:

★本期提示★

○郑小东:同心下足绣花功 展现成效树形象

○兴隆镇落实“五个转变”确保高质量脱贫

○洛河镇:产业扶贫出实招 脱贫攻坚收实效

○长安镇:远教小屏幕 扶贫大舞台

○正阳镇让河村:鏖战深度贫困 打赢脱贫硬仗

三阳镇九里村:“阳光低保”助力精准扶贫


郑小东:同心下足绣花功 展现成效树形象

9月25日,县委书记郑小东在老县镇太山庙村检查指导全省第二次脱贫攻坚扶贫扶志宣传工作推进会现场参观点筹备情况时强调,要同心下足绣花功,展现成效树形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俊,县委办、县文明办、县交警队相关负责人陪同检查。

   郑小东通过现场走访、查看资料,检查了老县镇参观点现场准备情况,了解了道德讲堂筹备情况。在充分听取了相关工作准备情况汇报后,郑小东对长安镇、老县镇现场会参观点筹备情况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当前具体工作提出了要求。一要高度重视,省上把平利作为全省扶贫扶志现场会参观点,充分说明了省市对平利脱贫攻坚工作给予的高度肯定和认同,各相关镇和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此次会议作为展现平利脱贫攻坚工作的难得平台和机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将各项工作做实、做新、做精、做优。二是要全面统筹、有机融合,在展现平利脱贫攻坚扶贫扶志工作显著成效的同时,要把平利贯彻落实省委“奋斗”精神、市委“创优”精神以及平利全县领导干部发扬“三苦三真”精神,战天斗地的脱贫攻坚工作过程和成绩充分展现出来,把平利各项重点工作亮点成绩展现出来,把平利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展现出来,让观摩人员切实感受平利干部群众在“三苦三真”精神的指引下苦干、实干、真干,奋力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火热场景。三要责任再落实,方案再细化,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强化责任,细化分工,特别是宣传推介、参观讲解、服务保障、信访维稳等流程和细节要再细化、再完善、再夯实,精益求精,细致入微,把工作做全面、做到位。(吕游 沈奕君

 

兴隆镇落实“五个转变”确保高质量脱贫

今年以来,兴隆镇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五个转变”,对标年度减贫任务,对标贫困退出“57标准”,打好脱贫攻坚硬仗,着力提高脱贫攻坚工作质量。

提升政治站位。在思想上实现“五个转变”,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村和特殊贫困群众转变,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创新推进方法。坚持正向推进和反向倒逼“两头抓”。正向推进方面,按照“四季攻坚”,分阶段细化工作,明确“帮扶日”活动主题,做到“月月有清单、周周有重点,件件有回声”,实现重点工作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反向倒逼方面,组建脱贫攻坚达标抽检技术小组,模拟第三方评估,按每村一组轮流抽检脱贫指标达标情况,剖析短板弱项,明确补齐办法,帮助各村抓要害,有的放矢推工作。

明确施策精度。因村派驻帮扶队伍,先后调整充实联村领导4人次、驻村队员8人次。紧紧围绕全县“五个三万”的发展目标,组建了25家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养殖、茶产业、绞股蓝、中药材等专业村5个,925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均有中长期产业,全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82人,集中开展免费体检12场次,落实一站式补助600203元。

加强基础弱项。突出抓好道路、通电、通讯、卫生室建设,23公里村道整治竣工。4个贫困村、30户以上自然村联户路10公里完工,6个贫困村水泥路全部达标。4个村安全饮水项目竣工;农村电力供电线路改造提升3.5公里,新增配变压器11台,更换智能电表1400块;全镇10个有脱贫任务的村均有标准化卫生室。

开展问题整改。针对中省市反馈问题,坚持“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成效不明显不放过”,以钉钉子精神抓整改抓落实。抽调30名脱贫攻坚业务精英,组建10个专项督查组分片区督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实行现场督办、跟踪问效,逐村逐户平茬齐过,真正把问题找具体、改彻底。同时,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个方面建立长效机制30项,以问题的有效整改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质量持续提升。

提升数据质量。配齐配强脱贫攻坚一线力量,高度重视“镇、村、户”三级数据信息质量,实行信息采集、审核、录入责任制,确保信息采集真实、审核严格、录入准确。建立全县信息推送共享机制,及时更新工作动态,定期分析大平台数据,为脱贫攻坚决策提供真实可靠依据。(吴桐)

 

洛河镇:产业扶贫出实招 脱贫攻坚收实效

洛河镇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贫工作部署,坚持把促农增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任务,把产业扶贫作为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以5个贫困村为重点,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主体发展壮大、贫困户增收脱贫“三赢”目标。

精准施策,产业扶贫乘势起航  该镇依托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坚持把茶饮产业打造为扶贫“第一产业”,魔芋、烤烟、中药材、蚕桑等产业为辅助的大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镇茶园面积达16000亩,其中优质高效茶园8000余亩,初步实现人均一亩茶的建设目标,户均依靠产业增收8000余元。

依托政策,精心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引领发展之路,积极采取“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筛选带动效果好、群众信誉度高的经营主体20余家,对接贫困户948户2868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000亩,按照年人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让贫困户分享更多发展成果,为产业扶贫增添了无限活力。

激发动能,扶贫扶志摆脱贫困  要脱贫,先立志。洛河镇以新民风建设为载体,以大户带动发展为抓手,以树立产业脱贫标兵为标杆,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以茶饮产业为主导,畜禽、蚕桑、魔芋、烟叶互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一户一策”的产业模式,形成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都有一项当家致富的产业项目。根据统计,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992户发展产业,其中有中长期产业的968户,基本实现贫困户中长期产业全覆盖。

洛河镇计划年内再新建密植高效茶叶500亩,在现有茶园提质增效上做文章,按照“兴茶、壮畜、强药、扩烟”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行“支部引领、主体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到产业扶贫出实招,脱贫攻坚收实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基础。(李丹)

 

长安镇:远教小屏幕 扶贫大舞台

长安镇以实施远教“八个一百”扶贫工程示范点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了一批“远教扶贫电商示范店”、“远教扶贫示范广场”和“远教扶贫学用基地”,推动远程教育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只学不用到活学活用,从支部书记督促学到党员群众自觉学等一系列转变,使小小的远教屏幕成为了带动贫困户学习实用技能和增收致富的扶贫大舞台。

示范广场架起扶贫连心桥

长安镇依托女娲硒茶小镇景区,建成了设施齐全的高峰村远教扶贫示范广场,制定完善了管理使用制度,落实专人管理。利用示范广场中的LED大屏幕,有计划地播放学习内容,让群众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学习茶叶种植、动物养殖等实用技术。针对部分贫困户手中积压的农产品需要出售又找不到门路,企业对产品的需求又无法传到贫困户手中的问题,通过远教扶贫示范广场LED大屏幕发布产品供求信息、创业就业信息等让农户知道了企业能为他销售什么产品、做出什么服务,让企业知道了农户有什么需求。贫困户通过远教扶贫示范广场学技术、卖产品、找创业就业门路,实现了脱贫致富。远教扶贫示范广场的建成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搭建了一座连心的桥梁,拉近了企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小小的远教屏幕使贫困群众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宽了,也使贫困群众的致富路子更广了。

示范基地开启扶贫第二课堂

长安镇素有“茗茶之乡”之称,茶饮产业也是该镇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核心主导产业。将基地建在产业链上,将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推动学用成果落地见效,远教扶贫示范基地成为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第二课堂。茶饮产业需要深耕细作的技术和规范标准的流程,许多农户不懂技术,面对大好的市场却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优质的茶叶原料却生产不出优质的商品,而贫困户又急需有稳定增收的产业和收入。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长安镇依托女娲银峰茶叶有限公司和申草园茶叶有限公司推行“远程教育+示范基地+贫困户”模式,组建了一支以西北大学专家、县农林专家、茶叶专家为主的远教专家团队,在组织贫困户学习远教课件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对茶苗栽植、茶叶采摘、茶叶制作环节中的核心技术进行专业讲解,一对一、手把手进行现场示范教学,让贫困户更容易掌握技术和技巧。制定茶叶实用技术人才成长计划,通过培训,针对每个贫困户的特长签订协议,由企业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同时使贫困户运用所学技术在示范基地以外的茶园进行采摘甚至加工,采摘和加工的产品由公司进行回购,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

电商示范店打造扶贫助农新市场

长安镇积极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平台优势,依托陕西聚硒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了远教扶贫电商示范店,把远程教育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探寻远程教育与农村电商共同发展的契合点,不断提升其能力和实效,推动远教与电商的协调发展,打造扶贫助农新市场。

远教小屏幕,扶贫大舞台。如今远程教育在长安镇已不只局限于每月固定学习日的观看学习,远教扶贫示范广场、示范基地和电商示范店的建立拉近了贫困群众与帮扶企业和帮扶干部之间的距离,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学习实践实用技术的第二课堂,远程教育也成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助推剂”。(柯炎培)

 

正阳镇让河村:鏖战深度贫困 打赢脱贫硬仗

让河村地处正阳镇东北部,平均海拔1200米,距离镇政府11公里,7个村民小组216户零星分布在35平方公里的深岔山沟间。作为全县八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让河村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特色产业、村民收入微薄,面对这些难题,该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实干促成效,助推脱贫攻坚等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

党建引领  支部表率带头强

强化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新活力。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学亮比、争创出”党建主题活动等要求,规范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开展支部及党员干部为民办事公开承诺和“支部联盟”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功能,激发党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规范民主管理,创新脱贫新机制。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村务、党务、政务定期在公示栏公示,村“两委”干部带头认真落实干部坐班值班、请销假、会议等制度,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服务品牌,增添脱贫新动力。组建党建“020”工作交流微信群,线下进行派单责任制,实现精细化服务网格管理,打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共完成支部为民办实事承诺8件,集中整治环境卫生10余次,30名党员干部与 98名贫困户交“朋友”,每月打造“O2O”服务案例2起以上,共调解矛盾纠纷10余起。

补齐短板  基础设施添动力

交通之路打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交通面貌大改善,新建便民桥4座,完成防火路4.1公里,有利保护森林资源,为充分利用生态旅游优势,打造让河口至天书峡景区旅游景点创造有利条件。环境整治大变样。加强宣传、提升质量、环境面貌大发展,新建垃圾周转池5座,完成房屋及房前屋后院坝美化亮化硬化共20余处,为打造美丽、宜居、生态特色旅游名村打下坚实基础。易地搬迁显成果。持续发力、精准施策,搬迁成效大提升,整合新建村委会、文化活动室300平方米,危房改造11户,新建让河安置区13户,交钥匙工程35户,统自建15户,打造群众安居乐业民生梦。

产业为重  托起群众致富梦

让河村生态环境优良,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成为正阳镇“11123”特色产业发展区域之一,今年以来,让河村巧借“三变”改革东风,绽放产业三朵“金花”。一是巧刮中药材风”。让河村紧盯中药材产业优势,主要品种有重楼、云木香、党参等,尤其是重楼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通过“支部+勇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本村七组六字淌撂荒多年1000余亩土地入股到平利县勇胜中药材合作社,种植中药材面积达1500余亩,药材基地解决劳动力就业30余人,带动贫困户81户262人。二是巧刮“茶叶风”。通过“支部+松柏茶叶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动员20余户群众以耕地、劳力、产业资金等入股松柏茶叶专业合作社,对入股会员种植的茶叶实行保护价分级收购。三是巧刮“生态养殖风”。通过“支部+党员+贫困户”模式,骨干党员带头发展中蜂养殖,并在全村范围内开展技术指导,全村范围内中蜂养殖规模达到600余箱,中锋养殖初具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扶智扶志  民风淳朴增动力

抓活动树文明新风。针对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惰性思想和少数非贫困户“缠访闹”争当贫困户趋向,成立“一约四会”,开展道德评议和道德讲堂等活动10余次,树立先进典型5名,帮教转化后进典型3名,弘扬优秀民风。抓示范树道德新风。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美家庭、自强标兵等示范评选,弘扬表彰先进模范个人10人次,组织表彰会议6次,树立道德榜样,增添脱贫动力。抓积分树内生动力。建立民风积分爱心超市,制定了“六有二十四条”积分评定标准,广泛开展积分评议,引导百姓自觉参与,人人争当先进典范。

让河村褪去了往日的斑驳“旧貌”,换上了秀美“新颜”,完成让河村华丽蜕变,一幅绚丽山乡美景图呈现在世人眼帘。(刁梦琴) 

 

三阳镇九里村:“阳光低保”助力精准扶贫

“这回低保把我评掉了,虽然不开心,但我也心服口服。”村民李雨学表示没有怨言。

日前,三阳镇九里村二楼会议室,22名村民代表围坐一起,气氛热烈地投票决定低保调整对象名单。该村把农村低保审核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以精确的“应保尽保”促进精准扶贫的开展,助力脱贫攻坚。

当然,也有极个别人抱着侥幸心理递交了低保申请书,想“借光”享受低保政策,但看到参加评议的人要公开介绍家庭情况、接受村里群众监督时,就主动打起了“退堂鼓”。

九里村是贫困村,全村有538户1462多人。自从去年实施阳光低保公开评议后,共清理出家庭收入超标户8户,增加低保户3户并上墙公示。村党支部书记孙自宏说:“原来的确是农村关系复杂,不好平衡,现在通过这种公开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要让该吃低保的必须吃上,不能吃的坚决不能吃。”村主任孙自兵说:“扶贫不扶懒汉,我们坚决要把不达标的公示出来,让群众知晓。”

村民们表示,通过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评议低保工作,既避免了“人情保”“关系保”,又能让真正有困难的群众得到实惠。(魏欣)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