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珍一家。
8月9日,天气异常闷热,清早出门,一动身就是一身汗。
“头晕不晕,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在平利县女娲广场对面巷子的友林饭庄外,王友珍正在给轮椅上的婆婆郝礼菊理发,婆婆穿着干净,面色红润。
“天气太热,头发理短了就头晕得好一些!”理完发,王友珍又细心地给婆婆掏耳屎。依偎在旁的6岁女儿,一会儿给她递毛巾,一会儿给她递棉签,专注的样子十分可爱。
3年前,婆婆突发脑溢血,虽经手术命是保住了,却成了植物人。从那刻起,王友珍就一直陪伴婆婆左右。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不仅拿掉了氧气管、鼻饲管,还慢慢恢复了意识,连医生都感叹:是儿媳的爱造就了这个医学奇迹。
“好好的,怎么说病就病了呢?”
2015年11月25日早晨,丈夫李登与往常一样,收拾完毕后就去了东二路夫妻俩经营的小餐馆。王友珍起来得稍晚一些,见婆婆在拖地打扫卫生,自己洗漱后也就先去了餐馆。
10点多了,往常这个点店里慢慢就会来客人,而母亲在洗完他们的衣服、打扫好房间后,就会准时带着孙女到店里帮忙。“妈为什么还没来呢?”李登问王友珍。
又过了一会,还是没有见到母亲。李登的心里隐隐有些不安,就回出租屋看看。当打开门的时候,李登被眼前的一幕吓住了,年仅3岁的女儿衣服也没穿,就站在门后边,眼睛盯着门。看到李登开门,女儿拉着李登的手就往卫生间走去。
只见母亲卧在卫生间,叫也不答应!这下,李登彻底愣住了,“一向康健的母亲,好好的,怎么说病就病了呢?”
王友珍接到李登的电话也是脑袋轰隆一下,赶紧来到平利县医院。不巧,平利县医院仅有的救护车出诊了,她急忙打出租车把急诊科大夫请到家里。在大夫的指导和帮助下,这才把母亲送到医院。
经诊断,郝礼菊脑溢血出血量达74毫升,医生说:没有什么希望了,建议他们放弃治疗。
王友珍和丈夫并没有答应,立即将婆婆送往安康市中心医院。说来也巧,当天是安康至平利高速开通的第一天,这也为抢救赢得了时间。到了医院,主治医生告诉他们,需要立即做开颅手术,但可能醒不过来,会成为植物人。
“你准备了几百万来救你婆婆?”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王友珍果断做出选择,倾其家里所有的积蓄救治婆婆。虽然王友珍嫁到这个家里只有三年多的时间,但婆婆自始至终待她如闺女,没做过饭,没做过家务,没管过孩子,婆婆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昨天还对我那么好,今天就突然成了这样,无论如何我也要救她,让她享享福。”王友珍从感情上就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手术是做了,也很成功,但需要住重症监护室,后续治疗仍需一大笔钱,王友珍就和丈夫找亲戚东借西凑。期间,医生多次找他们谈话,说像这种情况是没有希望的,而且还有二次出血的情况,只有极少数才会出现奇迹,再次建议他们放弃。但这些话仍然没有让王友珍放弃,因为她坚信婆婆一定会好起来的。
天未遂人愿,没几天,郝礼菊果真二次出血,出血量达到31毫升,而且诱发严重肺感染,所有的抗生素用遍了都无法抑制住。如果二次手术,极可能维持不了几天生命。
见此情形,王友珍急了,追着医生问:“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医生说:“你准备了几百万来救治你婆婆啊!?”王友珍说:“走到哪算哪,反正有希望就要尽力。”
朴实、瘦弱的王友珍打动了医护人员,在王友珍的要求下,医生给郝礼菊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抽痰的方式,这才缓解了郝礼菊肺感染,接着,对脑出血进行保守治疗。
这一切,确实费用很高。“每天都是3000多元,我们向亲戚朋友借了十几万元很快就花光了!”王友珍找到医生,请求将婆婆转到普通病房,自己亲自照料护理,来减轻一些费用。医生考虑再三,如果转到普通病房,最多能维持一周就不错了。可如果一直住在重症监护室,高额的费用让这个家庭又承担不起!
最终,医生答应了王友珍的请求,并指导王友珍如何给婆婆翻身、抽痰等护理。为了能让婆婆早日醒来,王友珍谨记医生的嘱咐,医生说两小时翻一次身,她就不到两小时翻一次,擦洗身子和按摩的同时一边给婆婆讲一些熟悉的事情,呼唤婆婆,晚上她就像带小孩一样,抱着婆婆脸挨着脸睡,寸步不离。
也许婆婆感受到了王友珍的爱,也许是王友珍感动了上苍,34天的时候,婆婆微微地睁开了眼睛,虽然连眼珠子都不会转动,但王友珍兴奋地掉下了眼泪。
婆婆虽然醒了,但并没有意识。喂东西嘴巴不会张,舌头不会转,更别说吞咽了。王友珍就把水果打成果汁,通过胃管输入。同时一遍又一遍地教婆婆张嘴巴,重复同一句话……如同教一个婴儿一样。渐渐地,婆婆才有了一丝意识,也慢慢能自主进食了,不过,一个蒸鸡蛋就要喂三四个小时。
“能醒过来,就能恢复更多意识。”从此,王友珍除了为婆婆擦身、翻身、喂水等这些“例行”工作外,她每天坚持把婆婆从病床上扶起来,自己则跪在后面,用身体支撑着婆婆,让婆婆坐立。从刚开始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到后来每天坚持六个小时。连医生也没想到,三四个月后,郝礼菊竟能勉强坐起来了。
在医生的建议下,王友珍把婆婆转回到平利县医院。丈夫李登则回去经营家里的小餐馆。在平利县医院一呆又是三个多月,婆婆才可以在椅子上坐稳。“当她有些意识后,她就白天黑夜地哭,一分钟没看到我就闹腾,连上个厕所都担心。”王友珍说,婆婆逐渐好转后,似乎能感到自己的病情,有些无法接受。
陪在婆婆身边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
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王友珍与李登商量后,将家里的小餐馆转让出去,在方便轮椅出进的一楼租下一间仓库,把婆婆接回到家里,丈夫李登则外出打工还债,照料婆婆的事就由她一人承担。
尽管在医院日日夜夜服侍了婆婆8个月,但从医院回到家,婆婆根本不认识王友珍是谁。王友珍开始教婆婆认人,这个是你的儿子,这个是你孙女……一遍一遍地说,还把婆婆熟悉的事情一遍一遍地讲,一年以后,婆婆才“认了”王友珍这个儿媳妇。
回到家,王友珍也仍然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以及在医院康复中心学到的一套康复程序,给婆婆坚持按摩、泡脚,扶着练习站、走路等等,以防婆婆因长期卧床而生褥疮、神经坏死等。
王友珍无时不有的唤醒,让婆婆从完全没有意识,到一点点恢复了喝水吃饭的能力,并且能够用简单的手势与其交流。“夏天的时候,半夜起来给婆婆洗一次澡,冬天光给她穿衣服就要一个小时,一天下来几乎没什么休息的时间。”这么多年以来,王友珍从未离开过婆婆,期间,王友珍奶奶生病住院,王友珍也只能在晚上八九点安睡好婆婆后,与丈夫骑着摩托车赶回去看一眼。“即便出门,也必须在两小时内赶回来,为婆婆翻身。”
采访期间,几乎无法说话的婆婆几次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王友珍说,这是婆婆有事唤她。王友珍明白婆婆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动作所传递的信息。
“对,对,很好,很棒!”因另一只手始终蜷缩无法动弹,王友珍一有时间就教婆婆一个一个手指地活动,像鼓励一个正在学走路的孩子。
看到婆婆好起来,王友珍和丈夫李登又重新接手了小餐馆,一边照顾婆婆,一边挣点零用钱补贴家用。只要一有时间,王友珍就会凑近婆婆说话,婆婆的脸上不时露出自然舒心的笑容。“每天6点就开始给我妈洗澡、按摩、喂药、喂饭,所有的一套下来差不多10点了,然后开始忙餐馆的事情,晚上继续给我妈做康复训练,多亏了我媳妇照顾。”李登打心里感激自己娶了个好媳妇。
采访札记:
她是孝道的活教材
与王友珍约定采访,当我们早上到他们经营的餐馆时,王友珍正在给婆婆洗脚、理发、掏耳屎……临近11点,店里来了客人,我们暂停了采访,约定下午再来继续,但没有约定具体时间。下午3点,记者悄悄来到他们的餐馆,王友珍正在给婆婆做按摩。
早上与下午,第一眼都看到王友珍照顾婆婆的温情画面,这是王友珍多少年形成的习惯,没有刻意做作,更没有故意安排。王友珍说:之所以要倾其所有照顾婆婆,是因为嫁到李家后,自己没有打扫过屋子,没有做过饭,就连衣服都是婆婆洗的。这种相互理解、相互谦让的相处,让婆媳关系转变成母女关系,在婆婆生病后,王友珍千方百计医治婆婆也在情理之中了。
1989年出生的王友珍仅有80多斤,每天推着轮椅上140多斤的婆婆进进出出的影子,也让她身边的人为之感动。他们餐馆的房东,看到他们的故事后,承诺十年内不涨房租;租住的房子门前停着车,楼上楼下邻居停车时都会自觉地留下一条轮椅通道;他的邻居黄成前等人,虽然至今都不清楚王友珍是郝礼菊的女儿还是儿媳,但王友珍的故事却是他们在家里教育子女的活教材……王友珍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着他人,更重要的是给女儿做出了榜样。有时候太忙没顾上女儿,给女儿5元钱让自己买个面包吃,女儿能“闹腾”两个小时都不会去。“一个咋够呢,奶奶吃什么?”
“有纠结的时候吗?是什么支撑你走下来的?”记者不禁想问问这个瘦弱女子。她说:“看着她我就高兴。”
这就是王友珍照顾婆婆的故事,发生在身边,也正在默默影响着身边的人。
| 责任编辑:梁沛